带君字的网名昵称 君君是什么意思( 二 )


此章的传统解释均认为“君君 , 臣臣 , 父父 , 子子”是孔子仁学政治理念的精髓 , 近代批判儒家的最有力的证据也在于此 。此章的改造起于西汉董仲舒 , 终于宋朝的朱熹 , 终成正统 , 成为“三纲五常”、“饿死事小 , 失节事大”等社会尊卑贵贱等级序列、其位不可逾越的思想基础 。
这些解释的特点均是着力于本章 , 无视本篇中其他章节的逻辑关系 , 更不其他篇章的内在联系 , 因此 , 何谓君 , 何谓臣、何谓父、何谓子 , 均无仁学理论支持 , 而塞之以自身的臆想 , 由此 , 尊卑、等级、贵贱的思想大行其道 , 其实 , 若是依整体解释之 , 则呈现出另外一个景象 。
传统经典解释如下 。

  • 三国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曰:此章明治国之政也 。政者 , 正也 。若君不失君道 , 乃至子不失子道 , 尊卑有序 , 上下不失 , 而后国家正也 。
  • 北宋陈祥道曰:景公之时 , 庆封灭崔氏 , 田鲍髙栾谋庆氏 , 而田氏又私其德于民 , 此臣不臣也 。景公以少子荼为太子 , 而逐群公子于莱邑 , 而群公子皆亡于外 , 是子不子也 。臣之不臣 , 以君之不君;子之不子 , 以父之不父 , 故孔子答以君则臣臣 , 父则子子也 。
  • 北宋杨时曰:景公知善夫子之言 , 而不知反求其所以然 , 盖悦而不绎者 。齐之所以卒于乱也 。(郑汝谐曰:此所以死之日 , 民无德而称焉 。)

  • 南宋张栻曰:为政以叙彝伦为要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此彝伦所为叙也 。虽尧舜之治亦不越乎此 , 贵于尽其道而已 。
  • 南宋朱熹曰:此人道之大经 , 政事之根本也 。是时景公失政 , 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 。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 。其君臣父子之间 , 皆失其道 , 故夫子告之以此 。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 , 其后果以继嗣不定 , 启陈氏弒君篡国之祸 。
  • 南宋戴溪曰:齐自庄公之乱 , 又陈氏久专国政 , 无君臣之分久矣 。景公之时 , 君臣父子之道皆失 , 故圣人之对及此 。
  • 明末刘宗周曰:政有大纲 , 君臣父子是也 。君尽君道 , 臣尽臣道 , 父尽父道 , 子尽子道 , 而政无馀蕴矣 。虽然君仁则臣忠 , 父慈则子孝 , 故曰正心以正朝廷 , 正朝廷以正百官 , 正百官以正万民 , 远近莫敢不一于正 , 而无邪气奸于其间者 , 此政之说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