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又双叒叕来了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手足口病又双叒叕来了)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一种主要由人类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引起的常见病毒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多见于婴幼儿,但成人亦可受累 。


根据我国2018年《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为37/10万~205/10万[1] 。


一嘉医课(J-Academy)今天和大家分享2则经典案例,一起回顾儿童手足口病的特征与严重并发症吧 。


病例一4岁男童:手足、舌部和臀部出现水泡


2021年,Goksugur N和Goksugur S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中曾报道一例低热、全身不适5天,皮疹3天的4岁男孩的案例[2] 。


3天来患者的手足、舌部和臀部出现椭圆形水泡,周围伴有红晕(图1) 。


图1. 4岁男童的手足、舌部水泡[2]


根据以上典型特征,患儿被诊断为手足口病 。医生嘱在家接受支持性治疗,无需药物治疗 。1周后随访,患儿的病情明显改善 。


病例二2岁男孩:手足、硬颚多发斑丘疹、水泡


Kashyap RR和Kashyap RS也曾在J Clin Exp Dent杂志中撰文报道了一例发热伴进食困难1天的2岁男孩的案例[3] 。


夜间患儿突然发热,12小时后家长注意到其手掌和足底分别新发1个丘疹,伴剧烈瘙痒 。


后续患儿出现严重腿痛和进食困难 。


查体示体温 38.6℃,手足皮肤可见多发丘疹(图2),躯干、膝部亦有散在2~3个丘疹 。口腔内检查可见硬腭多发直径2 mm的红斑,无其他病变 。
图2. 2岁男孩发病第1天的手足丘疹[3]
基于上述典型表现,患儿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医生建议多饮水、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抗组胺药、外用炉甘石洗剂、口腔局部外用麻醉剂治疗 。


2天后,患儿的上腭皮损已经消退,进食情况改善 。但其余部位的大部分丘疹转变成水泡疹,口腔周围亦有少量水泡(图3) 。
图3. 发病第3天手足口唇丘疹和水泡[3]
这些水泡在1周内开始消退,跖部脱皮(手足口病的不典型表现),1个月内患儿几乎恢复正常(图4) 。随访6个月,皮损无复发 。
图4. 发病第15天手足水泡愈合,跖部脱皮[3]
一、手足口病的典型皮疹,你知道吗?


婴幼儿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该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 。我国北方地区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出现于每年6月份,南方地区则是在5月和9~10月各有一次手足口病暴发的高峰[4] 。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主要的传播方式,部分还可经呼吸道飞沫、粪-口或口-口途径传播 。儿童经接触被污染的手、玩具、食具、衣物等感染病毒,因此手足口病易于幼儿园等机构暴发流行[5] 。
图5. 手足口病的手足斑丘疹[4]
患病儿童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我国健康人群中人类肠道病毒潜伏感染率较高 。据2021年国内学者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中国健康人群中手足口病的整体隐性感染率高达4.59%~44.12%,其中人类肠道病毒潜伏感染率为17.5% 。0~5岁、5岁以上健康人群中人类肠道病毒潜伏感染率分别为24.4%、9.4%[6] 。


除了短时间低热和感冒样症状,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可出现典型皮疹,后者表现为手足、口周和口腔黏膜、臀、膝等部位出现直径2~6 mm的圆形或椭圆形丘疹、斑丘疹或丘疹水泡,常簇集分布,皮损周围伴有红晕,水泡内含少量液体,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1,5] 。


口腔黏膜水泡破溃后可形成无痛性溃疡,愈后通常不遗留瘢痕 。然而,手足口病患儿在无水泡基础上亦可出现疼痛性溃疡,多见于咽峡、软腭,舌和颊粘膜亦可受累[6]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