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过七夕节的( 六 )


大家对潘楼街在七夕节的热闹非凡印象深刻,宋人罗烨《醉翁谈录》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嘉祐中,有以私忿易乞巧市乘马行者,开封尹得其人,窜之远方 。自后再就潘楼 。其次丽景、保康诸门及睦亲门外,亦有乞巧市,然终不及潘楼之繁盛也 。”北宋司马光《和公达过潘楼观七夕市》对潘楼七夕市场盛况描写:“帝城秋色新,满市翠帟张 。伪物逾百种,烂漫侵数坊 。谁家油壁车,金碧照面光 。土偶长尺余,买之珠一囊 。”

《岁时杂记》也谈到,除了东京汴梁潘楼等处,王公贵戚们也会搭建乞巧楼,庶民百姓则用竹木或麻秆编结乞巧棚 。

民间的各种乞巧制品也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仙楼”是剪五彩纸为层楼,“仙桥”是剪纸为桥,上有牛郎、织妇及仙侍从 。“花瓜”是在瓜上刻花纹 。“种生”是以绿豆、小麦、小豆等在瓷器内用水泡浸,长出数寸长的绿芽,用红蓝彩条束起 。李朴《乞巧》诗写道:“处处香筵拂绮罗,为传神女渡天河 。”孔仲平《七夕》诗写道:“高列瓜华结彩楼,半空灯烛照清秋 。”

古人是如何过七夕节的

文章插图
《明皇游月宫图》扇页,明,周臣绘
明清
牛郎织女成为民间的神明

到了明清,七夕的乞巧习俗发展得更加完备,精彩纷呈 。

清初《帝京岁时纪胜》曰: “街市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咸为乞巧 。”明清七夕,人们除了谈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之外,还将二人升格为民间祭拜乞巧的神明 。明《熙朝乐事》云:“七夕,人家盛设瓜果酒肴于庭心或楼台之上,谈牛女渡河事 。”清《帝京岁时纪胜》记载: “七夕前数日,种麦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之五生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