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过七夕节的( 二 )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文学性地描述了一段相隔云汉不得相见的场景 。曹植在《九咏注》中写:“牵牛为夫,织女为妇 。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 。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牵牛织女的故事在东汉初具规模 。
到了南朝梁的志怪故事集中,殷芸写道:“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 。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 。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会 。”牵牛织女有了更详细的身份背景 。至于牛郎织女中另一重要的元素——鹊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 。”唐代韩鄂《岁华纪丽·七夕》:“鹊桥已成,织女将渡”文中引用了《风俗通》说:“织女十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

虽然今天提到七夕节必须要谈牵牛织女的故事,但是七夕节最初与这个故事并不相关 。

《荆州府志·岁时》记载:“七夕《事始》云楚怀王初置七夕,妇女是日以彩缕等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以乞巧,有喜子网瓜上为得巧之验 。”汉代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写:“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 。说在宫内时,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 。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 。……戚夫人死,侍儿皆复为民妻也 。”当时太液池西边建有“曝衣楼”,专供宫女七月七日晾晒衣服之用 。到晋朝时,民间出现了向牛女二神祈求赐福的活动,学者们认为,这些就是后来“乞巧”活动的萌芽状态 。

同样指涉爱情,又因织女星最初出现的时间就是七月等种种机缘,发展至东汉和之后的南北朝时期,七月七日已经成为了民间广为人知的神仙相会和乞巧的日子,牛郎织女与七夕节也就从此融为一体,并流传至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