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方言惯用语词语,潮汕话民间感叹词

( 摘自《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陈伟武 , 只做学习分享 , 宣传家乡 , 不出于任何商业目的 , 特此鸣谢原作者辛勤付出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 , 我们立即删除)
【潮汕方言惯用语词语,潮汕话民间感叹词】
浪迹在外廿余载 , 潮汕方言为父语母语 , 无时敢忘 。虽未精研 , 亦尝究心 。近时读书续有弋获 , 敷衍成文 , 聊志言文印对之迹耳 。
井花水[ts?觗1 hue1 tsui2] 。
潮语称新汲之井水为“井花水”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法酒》:“秔米法酒:糯米大佳 。三月三日 , 取井花水三斗三升 , 绢簁麹末三斗三升 , 秔米三斗三升 。”亦作“井华水” , 如《宋书•刘怀慎传》:“平旦开城门 , 取井华水服 。”《本草纲目•水》“井泉水”条[集解]引汪颖曰:“井水新汲 , 疗病利人 。平旦第一汲 , 为井华水 , 其功极广 , 又与诸水不同 。”
草蛨[ts ‘ao2 me?揲4] 。
蚱蜢古有诸种异称 。《方言》卷十一:“蟒 , 宋魏之间谓之蚮 , 南楚之外谓之蟅蟒 , 或谓之蟒 , 或谓之螣 。”晋•郭璞注:“蟒 , 即蝗也 。……亦呼蚱蛨 。”《说文》:“蟅 , 虫也 。”王筠《句读》:“按即今北人所谓蛨蚱 , 江南人谓之蝗虫 。”《说文新附》:“虴蜢 , 草上虫也 。”《玉篇》:“虴 , 竹百切 。虴蛨 , 蟅蟒也 。”《龙龛手鉴•虫部》:“蚱 , 蚱蜢 , 虫也 。”蚱蜢属草上虫 , 故潮人称为“草蛨”
白墡塗[pe?揲8 siaη6 t ‘ou5] 。
白垩即白土 , 潮语称为“白墡塗” 。《神农本草经》卷四:“白垩 , 味苦 , 温 , 无毒 。治女子寒热、癥瘕、月闭、积聚、阴肿痛、漏下、无子 。生山谷 。”《名医别录》云:“白垩 , 一名白善 。”马继兴等先生注云:“一名白善 , 《吴氏本草》(见《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九)作‘一名白墡’ 。”(1)《太平御览》卷九八八《药部五》“白垩”条云:“《本草经》曰:白垩 , 即白善土也 。生邯郸 。”白垩 , 《唐本草》(寺本)亦写作“白恶” , 古人以土之黄色者为正色 , 白者为恶 , 因讳言“恶” , 故改称“善” , 复加土旁作“墡”为专用字 , 与“垩”作“”相似 , 居延汉简屡见“”字 , 如“六月癸未受檄载 , 以己丑到燧 , 得十五石 。”(《居延汉简释文合校》173.23 , 173.10)(2)“口不塗 。”(214.82)潮语以白垩为“白墡塗” , 沿袭古称 , “塗”为“土”之同源字 。
[kuai1] 。
河豚 , 潮语称“鲑鱼” , 亦古语之遗 。《山海经•北山经》:“(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 , 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赤鲑 。”郭璞注:“今名鯸鲐为鲑鱼 。”鲑 , 字亦作“”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卷六“鱼”条有详述:“鱼 , 肝及子有大毒 , 入口烂舌 , 入腹烂肠 , 肉小毒 。人亦食之 , 煮之不可近铛 , 当以物悬之 。一名胡夷鱼 , 以物触之 , 即嗔腹如气球 , 亦名嗔鱼 。腹白 , 背有赤道如印 , 鱼目得合 , 与诸鱼不同 。江海中并有之 , 海中者大毒 , 江中者次之 , 人欲收其肝、子毒人 , 则当反被其噬 , 为此人皆不录 。惟有橄榄木及鱼茗木解之 , 次用芦根、乌蓲草根汁解之 。此物毒疾 , 非药所及 。”(3)宋•罗愿《尔雅翼•释鱼》:“今之河豚 。……一名嗔鱼 。”《本草纲目•鳞部》“河豚”条下云:“鱼 , 一作鲑……豚 , 言其味美也 。○ , 谓其体圆也 。”鲑 , 《广韵•齐韵》作“古携切” 。“”为“鲑”之声符替代字 , 《六书故》音“均规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