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语文古诗赏析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方面的专业用语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 , 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 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
总之 , 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 , 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 , 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 。文章以“山格”为题 , 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 , 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 。回答2:同意 。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 , 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 , 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 , 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 。就上海高考而言 , 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 , 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
修辞手法 高中古诗文的表现手法有哪些1.比喻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 , 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 , 半夜鲤鱼来上滩.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再如: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 , 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2.隐语(谐音)、双关隐语是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手法.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 , 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 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 如: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 ①渲染 。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 , 以突出形象 , 增强艺术效果 。
②衬托 。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 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
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
③对比 。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
④用典 。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
古诗很讲究用典 , 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⑤象征 。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 , 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 , 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
⑥移情 。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
⑦虚实相生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
”上片除“念-阔”外 , 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 , 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
⑧抑扬 。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
...
高中语文主要有哪些基本表现手法?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
(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 , 也以自赞 。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
(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 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 , 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 。
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

高中 古诗的鉴别技巧 情感基调有哪些? 没时间看(一)有时间都看吧,对答题有帮助?。。。ㄒ唬┦杓停喝绾未砀星榛鞯摹懊堋?诗歌鉴赏中 , 有时会感到一些诗歌的感情基调似乎不一致,不和谐,如激昂与低沉交错,喜悦与凄凉相糅,旷达与愁闷并存 。
有时是属于作者思想复杂、心情极其矛盾的自然呈现,如李白《将进酒》,有时是属于读者的误解 。
这些“矛盾”迷惑了读者对文句的理解,更严重地“干扰”了读者对诗歌的整体意境和丰富的思想内容的深刻思考 , 总让人有如噎在喉、食而不化的感觉 。
这种“矛盾”如何化解?现以杜甫《登岳阳楼记》作分析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坼 , 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一、整体感知,把握基调初读诗歌,整体把握感情基调 , 能使对诗歌的理解居高临下,这种全面扫描下的理解对化解“矛盾”来讲既是参照物,又是指南针,可使化解的走向不致偏离 。
初览本诗 , 便知是登楼抒怀之作 。
从“老病有孤舟”的叙述中可知,是作于晚年抱病孤舟、漂泊江湖之时 。
“亲朋无一字”,亲朋好友连一点音信都没有,写个人境遇,孤独凄凉 。
“戎马关山北”,关山万里,天下还处在兵荒马乱里,写时局动荡,战乱频仍 。
“凭轩涕泗流” , 写倚栏望水,不禁悲己、忧时、伤国,以至涕泗交流 。
整体把握 , 不难看出本诗的感情基调应为忧愁、悲怆,沉郁苍凉 。
二、明确矛盾,突出问题但通读全诗 , 不免对前两联有所疑惑 。
首联,岳阳楼高,洞庭水阔,早有耳闻 , 今日终于有机会来此登临,似乎应是喜悦之情,如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
”(《杜诗详注》) 。
颔联,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意境宽阔宏伟,很是壮美,似乎与全诗的悲怆相冲突 。
这样,一“喜”一“壮”,如何与后面的“孤”“忧”协调一致呢?三、品词语、析句式,凸显隐含信息诗歌讲究推敲词语、锤炼句式,抓住关键词语(特别是一些动词和副词),推导词语间的组合关系,推导句式特点、句间关系 , 可以帮助我们细致分析、深入理解隐含信息,从而找出与诗歌整体相一致的意蕴 。
“昔”“今”这两状语便能透露出作者情绪 。
“今”从后文看应是自己身躯老病、颠连漂泊之时,应是国家多难、时局动荡之际 。
“昔”应是往昔、过去 , 那是什么时候呢?依据句间关系,两句相互连接、紧紧对应,可以推知,“昔”应是自己年轻体壮、欲为国施展报负之时,是诗人踌躇满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时 。
品味这两字,再比较句间关系,可以看出,诗人在壮怀激烈的早年就听说洞庭湖水的壮美,当年多么想来此驰目远眺、激烈情怀 , 可是直到现在才有机会,在这国破家亡、身老体病的晚年才能了却夙愿 。
“昔闻”“今上”在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壮气蒿莱等诸多感触,诗人内心是无尽的悲怆,哪能是“喜初登”呢?四、结合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 , 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 。
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 。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 。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
”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 。
杜甫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和谐统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 。
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 , 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 。
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 。
孤老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无尽悲怆和悲凉 。
五、梳理结构,顺藤摸瓜诗歌的结构虽有较大的跳跃性,但多是按照“起承转合”的思路安排的,由所见之景、所处之境、所做之事引发联想,由物及人、由事及情、由景及情或由此及彼,产生感慨或感悟,再归结为人、事、景、物、情的统一,这是古诗歌常见的结构安排形式,也是我们理解诗歌、解决感情基调“矛盾”的有效途径 。
此诗,联想之处的抒情体现的是“孤”“忧”,那么叙事、写景的前两联也应和它一致 。
首联平平的叙事中含有许多伤感,颔联中的江湖壮阔的形象从首联顺承而下,并且它也从属于全诗基调,所以,颔联的壮阔只能理解为用来反衬诗人的漂...
高中古诗文修辞手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在高中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
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 , 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
一、互文 。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
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
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
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
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 。
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 。
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 。
“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
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闭饫嗷ノ?,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 , 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 , 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
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 。
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
2.开我东阁门 , 坐我西阁床 。
(《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 , 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
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 。
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
3.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
(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 。
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 。
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 , 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 。
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
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
下面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
请问古诗词有哪几种艺术手法和哪几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修辞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
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
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 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
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
“点”“面”不均衡 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萘坑邢蓿矶嗍剩?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读者输出有限的信息,作为读者定向思维的导线 。
优秀的诗人,总是善于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动活泼的片断,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点,在诗词鉴赏中是要特别注意到 。
了解了诗词的这一特点,将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
古典诗歌的辩证表现手法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
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 , 试作说明 。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 , 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 , 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 , 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 , 相互依存 , 和谐统一 。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
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 , 渲染伤别之情 。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 , 最后用“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 , 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 。
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 , 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 , 未知为虚等等 。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
如李白的《蜀道难》 , 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 , 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 , 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 , 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 。
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 。
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
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 , 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
但在一首诗歌中 , 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 , 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 。
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 , 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 。
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 , 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
古诗词有哪些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对偶、双关、顶真、设问、反问表达方式描写;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正反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白描抒情直接间接;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烘托、用典结构技法;以小见大、以景抒情...
古诗词有哪些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对偶、双关、顶真、设问、反问表达方式描写;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正反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白描抒情直接间接;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烘托、用典结构技法;以小见大、以景抒情
【求高中语文古诗赏析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方面的专业用语】--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