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执教的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 。
笔者给自己的课堂进行了激活诗趣、短文长教和以新带旧的三维定位 。本文只就“激活诗趣”这一角度谈点体会 。
听过不少有关古诗词的课堂教学 , 发现不少课堂只知道从文章学的角度或训诂学的路径
展开教学流程,造成的结果是,只见字、词、句、段、篇的理性剖析,未见诗的灵性和情趣 。教者味同嚼蜡,听者恹恹思睡 。怎样才能激活诗词教学中的诗性因子?笔者从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
⒈诗歌与对联携手:优秀的对联,本身就蕴含着极大的诗美与诗趣 。对联配合教学,运用得当,可以与诗歌的相关教学内容互为生发 。在介绍辛弃疾这一词人时,笔者尽量避免四平八稳、照本宣科式的作者介绍法 , 而是采用了“对联介绍词人法” 。与辛弃疾有关的对联不少 , 最有名的当数郭沫若的“铁板铜琶 ,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 ,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一联 。但此联用典较多,诠释费时费力 , 花时较多,容易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核心内容的学习,宜作课外推荐阅读之用 。笔者在课堂上选用了诗人臧克家在山东济南辛弃疾纪念馆题写的一副对联:“力挽山河 , 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 。”此联内蕴丰厚,用语浅显,适宜课堂短平快的穿插 。学生在诵读对联优美词句的过程中,怡情动心 , 对辛弃疾的一腔报国志,壮志难酬心以及他的文学成就会有更多的感性体认 。
⒉以诗去点燃诗:由一首诗而有机地引领起众多的诗,众妙荟萃 , 云蒸霞蔚,更增诗味盎然之趣 。在正式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前 , 笔者引导学生对小学、初中学过的辛弃疾的词作进行了快速的鸟瞰式回顾巡礼 。小学时学过的《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初中时接触过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教师略加点拨,立时激活学生关于辛词的记忆 。授课过程中,当讲解到容易引起误解的“赢得”“可堪”等词语时,笔者作了如下内引外联:
赢得:
释义一:落得、剩得
①赢得仓皇北顾 。
②佛哟,痴人!你出了家庭做甚?赢得个石头冰冷 , 锁着了你的灵魂 。(郭沫若《星空·石佛》)
释义二:博得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可堪:
释义:不堪,怎堪,哪堪
①可堪回首 ,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忍顾:
释义:怎忍顾,不忍顾
柔情似水 , 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秦观《鹊桥仙》)
“赢得”“可堪”“”忍顾”等词语,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学生又很容易望文生义,将其稍作归纳整理,佐以诗句例证,学生在辨析识记过程中 , 既会有知性的收获,又会有诗性的熏陶 。
⒊古词与新诗辉映:不少老师感叹古诗词教学课上不出味道,这与阅读面窄,腹笥空乏大有关系 。就诗论诗,单薄拘谨,联想的翅膀敛翅垂羽,自然引发不了学生学诗的兴味 。钱钟书先生提出“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与古今中外为无町畦”,教师只有广书卷见闻,才能冶性灵活泛 。平时多读书,多积累,上课才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笔者在引导学生熟读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疏通了疑难词句,领略了词中“忧愤”之情后,用多媒体器具有机推出平时阅读积累下来的一首题《读稼轩词》的新诗:
江山千古/英雄难觅/谁的豪放歌声似虎/气吞万里//断云依水/百鸟无言/襟衫湿透/故人问我何处成愁/残破的秦砖汉瓦//回首/千古事灰飞烟灭/那人已瘦成/一册薄薄的宋词/惟如铁的心/在格律中/化为剑啸/至今铿锵
《读稼轩词》一诗巧妙地嵌入了辛弃疾词作中的不少词句 , 词句有来处,而又妙造无斧凿痕 , 对辛弃疾的性情与才情都作了优美而深情地诠释 。古词与新诗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别有情趣 。不少听课老师对这一点表示了赞赏 。
此外,在讲到辛弃疾的一腔忠君爱国之情时,笔者适时穿插了梁衡的富有诗美诗趣的大文化散文《把栏杆拍遍》的片断,学生读得兴会淋漓,既拓宽了课堂的知识容量,又让学生接受了一次诗情与美文的精神洗礼 。
如何上好古诗词欣赏课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 , 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
它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必要的,也是艰难的任务 。
初二下册,有首古诗,我用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才讲完;学生学完了大呼过瘾,并且主动在课余时间去搜索和作者相关的那些古诗词来看,这让我似乎看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 。
那节课讲的是李商隐的《无题》 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 , 青鸟殷勤为探看 欣赏古典诗词首先要有感悟之情 。
学习古典诗词,要反复朗读 , 熟读成诵,在反复读背的过程中,慢慢品味 。
对于觉得陌生的诗词要先自己理解、体味,查文学史和有关注释,再回过头来对照自己的理解对不对 。
有的诗词 , 不同的版本注释也不一样,这就要认真加以分析比较,判断哪种注释更合乎作者原意,更合情理 。
我的引导步骤如下:一、简单的回忆作者的简介 。
二、介绍更多关于作者的作品: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 , 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 , 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 , 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 , 一寸相思一寸灰” 。
《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 , 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
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
三、朗读1、学生齐读,纠正注音 。
2、学生个读 , 自主欣赏 。
四、讨论:这首词意在写什么东西?(爱情) 由上可知,在鉴赏这块,我更多的是愿意引导学生由教材的内容 , 学习纵观全诗,理解作者 。
在教学的过程中 , 围绕“情”,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劲头来学习 。
而光学习一两首诗词,就说能理解诗人的情感,是不太可能的,那就需要学生从更多的作品去体会 。
课堂中,对那些诗词中的典故,比如“蓬莱”“青鸟”,把这些故事都告诉学生,再去引入更多关于爱情的诗词,甚至可以拿现代的爱情诗对比 。
不拘泥通篇在抠某首词的字眼,反而让学生学的更快,更多,更好!通过上诗词鉴赏课 , 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启发学生应产生并保持学习的热情 , 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使学生感悟到上诗词鉴赏课更有品位 。
诗词课堂教学中怎样活跃课堂氛围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着眼文本 , 融入文本;要重视背诵积累,追求真实有效 。
真实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的是锻炼了他的能力,他在学习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最重要意义是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
阅读类课堂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小学古诗的教学 , 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本着教学的经验,略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尊重个性化理解,创导自主诵读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拿诗意来说,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 , 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村居》时,上课伊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词人,学生根据注释大概了解诗意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诵读.先是划节奏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比赛谁能美美地背诵,最后根据画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么感受?词人想表达什么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能体验理解,并能背诵和说说词的意境,思维活跃,表达优美,虽说法不尽相同,但词的意境美已淋漓尽致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学生,情感得以共鸣.学生在自主的诵读中,得到了个性化理解.二、反复吟诵想象,读中悟情.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诵读对于古诗学习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古诗有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教师应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张继的《牧童》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一是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四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 , 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洁的明月 , 广阔的原野、悠扬的笛声 , 无悠无滤的牧童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教师描绘意境:一个美丽的黄昏,一位牧童吹着木笛放牧归来,他来不及脱下蓑衣就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三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放牧归来的牧童,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四是播放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吟诵加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画面.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因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中 , 教师创设情境 , 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 , 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三、整合教学内容,强化语言积累古诗词积累,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 , 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 , 积极开展课程资源 ,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课内外结合,要前后联系,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例如,我们高学段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巧妙地根据主题引导学生回忆读前面学的诗词,适当推荐同主题的诗词引导学生诵读.我在执教吕岩的《牧童》时,引导学生回忆描绘童趣的诗词,如《所见》、《村居》、《小儿垂钓》等,又出示介绍白居易的《池上》对比略读,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让学生投醉快乐童年 , 同时 , 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另外在复习时,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这样的整合教学,既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又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收到很好的效果.四、拓展实践,深化古诗词的学习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文化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它精练的语言,深远的哲理,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学子去学习和运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小学古诗词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阶段学生应背诵的...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有哪些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
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 , 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 。
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 。
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
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分七步进行: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 。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 , 并板书课题 。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
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 。
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
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 。
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 , 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 。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
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 , 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
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 。
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
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 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
首先要大胆地放 。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 。
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
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 。
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抓诗眼 :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
(2)抓词语 :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 。
《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 , 一片冰心在玉壶 。
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 ,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
(3)抓诗句 :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 。
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 。
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4)抓诗题 :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 。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 , 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 。
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 , 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 。
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 , 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
四、诵诗想象 , 品诗悟情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 享受审美乐趣 。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 。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一、反复诵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诵读是传统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道:“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
”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理解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
初学一首古诗,教师应要求学生先自己预习,参照拼音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不读错,不丢字 , 不加字 ,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巩固汉语拼音 。
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出几名同学大声朗读,让其他同学当裁判,评一评,议一议,看谁朗读得最好,谁朗读时存在哪些问题 。
教师要声情并茂地为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注意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 读出感情,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
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朗读、配乐朗读的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
二、学会欣赏,领悟古诗的意境深 学习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和领悟古诗的深邃意境,这样的学习方式才会使学生深深地爱上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
1.巧用插图感受情境 。
在教学《山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一辆马车停在路旁,诗人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欣赏着漫山遍野的枫叶 。
让学生通过插图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
2.解析语言进入情境 。
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让学生理解“绿”在这里作动词用 , 使人眼前一亮,感觉到春天的气息 。
这个“绿”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这首诗更加出神入化,拥有春天的色彩感觉,仿佛春风吹过,江南就开始变绿了 。
3.利用多媒体深入情境 。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的照片,配上轻快的音乐 , 让学生观看鹳雀楼以及周围的景物,想象着自己正站在鹳雀楼上 , 夕阳下波涛滚滚的黄河流向远方,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色,您想说些什么呢?同时我从网络上下载了关于鹳雀楼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 通过媒体讲解学生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古代文人墨客对鹳雀楼的讴歌之词 。
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 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深邃意境 。
古诗教学如何贯彻新课标理念古诗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 。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那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
一 . 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新课标规定:“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
”诵读古典诗词,得到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俞平伯先生曾说过:“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 。
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 , 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 。
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 。
”由此可见,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是以诵读为基本前提的 , 而且诵读最有价值的古诗文也是一种回归传统直觉式的语文教学 。
所以 , 我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应遵循多“读”的原则 。
例如诵读《牧童》一诗时,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
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我描绘诗意 , 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 师: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看见了吗??生:看见了 。
...!师:什么样子??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
师: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
”(学生抢着应声回答) 。
师: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 生:“归来饱饭黄昏后” 。
师:吃了饭牧童做什么?生:“不脱蓑衣卧月明” 。
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 , 但求熟背 , 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
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 , 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
这就是的“诵读为本 , 不求甚解”原则 。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必需考虑不同级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 。
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
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
”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真..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有些学生没有见过“瀑布”,也不知道“川”的概念和“香炉”的意思,因此,在学习这首诗的前两句时,老师就需要解释字词,并把全句大意口述出来 。
难点之处解决了,句意大致明白了 , 然后再让学生去自读三、四句,并用汇报的方式去检查自读自悟的效果,必要时再加以点拨 。
这是一种半“扶”半“放”、先“扶”后“放”的方式 。
我们在前边讲到要淡化诗歌教学中的讲解与分析,这并等于说就一点不讲,适度的“讲”还是必要的,因为没有老师的帮扶,也就不可能有学生有效的诵读,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字 。
【古典诗词教学怎样激活课堂诗趣】由“扶”到“放”,先“扶”后“放”,就是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使我们的教学 , 能够取得更好成效 。
三. 创设情景的原则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
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 。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 。
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很快进入诗境 。
又如我教《牧童》这首诗,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
通过学生的诵读、领悟,师生交流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诗歌描绘的景象描画出来,还设计了问题:如果你是牧童,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
四.自主学习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因此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教师的作用在于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
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
诗词课堂教学中怎样活跃课堂氛围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 , 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着眼文本,融入文本;要重视背诵积累,追求真实有效 。
真实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的是锻炼了他的能力 , 他在学习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 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最重要意义是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
...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传统的古诗词不仅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美、意境美及情感美,而且身临其境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为提高学生的欣赏古诗的能力,现分享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的古诗课浅薄见解 。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快速地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不仅可以从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还可以从诗歌的主题内容出发 。
关于作者导入,当介绍王维的时候 , 王维既是一名诗人,也是一名画家,可以从他的绘画作品切入,初步从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
关于内容导入,比如《古诗三首》的《泊船瓜洲》及《秋思》都是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歌,再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隶属于送别诗,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结合主题内容进行谈话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二、抓住关键词快速理解诗的语言,入情入境体会蕴意古诗的魅力在于每一个字都有绝妙之处,每一处景色都饱含作者的情感 , 每一举动都有深层的含义 。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提出每一行诗中不懂的字词,读读议议,借助翻译 , 体会每个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
比如《游山西村》古诗颔联当中的“足”字体会了村民们对作者的热情款待,尾联当中的“柳暗”、“花明”描绘的是柳树和花儿茂密的景色美 , 从而体现作者的心情转变的过程 , 帮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
通过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分析词意,为体会情感奠定基础 。
三、拓展延伸入情入境,设身处地体会情感 。
诗人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在课堂的教学基础上,我们可带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情境中去,以自己的体验、感受,去理解诗意,感悟诗意 。
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当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引发学生思考在远古时代,送别友人前往阳关,没有任何的电子通讯设备 , 一离别不知何时再相见 。
结合角色扮演 , 更深层次地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
再比如《题西林壁》当中所蕴含的哲理 ,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站在教室不同的位置观看校园的一角,感受不同的角度视野也不尽相同 。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并结合诗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
四、反复读中思,读中悟 。
新课程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引导学生读中思,读中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
精心设计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吟诵古诗文的热情 。
因此,在课堂上 , 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
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更深入的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喜怒哀乐,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 。
综上所述,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在课程标准新的理念下 , 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 多实践,多活动,走进生活 , 在生活中用语文,在语文课堂中联系生活,让琅琅上口的古诗词诵读充满校园 。
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阅读教学? 一、古诗教学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 。
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 。
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
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分六步进行: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
(五)、创设情境 , 入诗境 。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
二、古诗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 。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 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 , 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
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 。
直接导课 , 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 , 学习新课 。
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 。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 。
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 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 。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 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
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
像今天的马老师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 , 获得情感体验 。
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 。
”孙老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红军长征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 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
(三)、自主学习 , 明诗意 。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 ,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
首先要大胆地“放” 。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 , 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 , 弄懂诗意 。
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
其实是巧妙地“扶” 。
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 , 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 。
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 , 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 , 为体味诗情 , 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 。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 , 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 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 ,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 。
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 。
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
(四)、想象诵读 , 悟诗情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 获得思想启迪 , 享受审美乐趣 。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 。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 。
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 。
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 , 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 。
在学习古诗过程中 ,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 。
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 , 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 。
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 。
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
古诗教学如何贯彻新课标理念古诗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 。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那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
一 . 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新课标规定:“诵读古诗词 ,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
”诵读古典诗词,得到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俞平伯先生曾说过:“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 , 故形之于作品 。
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 , 逆溯上去 。
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 。
”由此可见 , 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是以诵读为基本前提的,而且诵读最有价值的古诗文也是一种回归传统直觉式的语文教学 。
所以,我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应遵循多“读”的原则 。
例如诵读《牧童》一诗时 , 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
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我描绘诗意,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 师: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看见了吗??生:看见了 。
...!师:什么样子??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
师: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 , 随风飘扬 。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
”(学生抢着应声回答) 。
师: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生:“归来饱饭黄昏后” 。
师:吃了饭牧童做什么?生:“不脱蓑衣卧月明” 。
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
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 , 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
这就是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必需考虑不同级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 。
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 ,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
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
”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真..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有些学生没有见过“瀑布”,也不知道“川”的概念和“香炉”的意思 , 因此,在学习这首诗的前两句时,老师就需要解释字词,并把全句大意口述出来 。
难点之处解决了,句意大致明白了 , 然后再让学生去自读三、四句,并用汇报的方式去检查自读自悟的效果 , 必要时再加以点拨 。
这是一种半“扶”半“放”、先“扶”后“放”的方式 。
我们在前边讲到要淡化诗歌教学中的讲解与分析,这并等于说就一点不讲 , 适度的“讲”还是必要的,因为没有老师的帮扶,也就不可能有学生有效的诵读,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字 。
由“扶”到“放”,先“扶”后“放”,就是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取得更好成效 。
三. 创设情景的原则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
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 。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 。
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 , 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 , 并很快进入诗境 。
又如我教《牧童》这首诗 , 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
通过学生的诵读、领悟,师生交流后 , 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诗歌描绘的景象描画出来 , 还设计了问题:如果你是牧童,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 , 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
四.自主学习的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 , 合作 , 探究的学习方式 。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因此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教师的作用在于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
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 , 让学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描写植的古诗词
- 古诗中有哪些含桥的诗句?
- 形容丰收的诗句有哪些?
- 赞颂雕塑的诗句有哪些
- 带雪字的诗句有哪些
- 公筷 公筷的正确使用方法
- 雷欧奥特曼主题曲 雷欧奥特曼主题曲中文版
- 食品安全基本常识完整版 食品安全基本常识
- 寒食译文翻译 寒食译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