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有关的诗词,要附带翻译

1.《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 , (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
花,自在地飘零,水 , 自在地飘流 , 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 , 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 。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 。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 。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 。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 , 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 , 余味无穷 。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 。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 , 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 。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 , 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 。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 , 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 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 。这样 , 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 更增添了感染力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 。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 。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 。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 之苦 。眉间心上,“斩不断 , 理还乱”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 , 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 。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
2.《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 , 而只用“ 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 , 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 , 不但含 蓄 , 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 , 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 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 , 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 , 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 ”,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 , 故以“事事休”概 括 。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
3.《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 , 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 昨夜雨疏风骤 ”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 , 心绪如潮 , 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 , 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 , 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 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俊?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 “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 ”,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 , 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
4.<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 点点滴滴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独处陋室,若有所思地东寻西觅 。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 。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 。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光景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 。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心扉、难以忍受了 , 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 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却见一行行秋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 , 更感到伤心 。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 。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焓卦诖白颖吖鹿碌ササ脑趺慈菀装さ教旌诎 。〉交苹枋庇窒缕鹆嗣嗝嘞赣?nbsp;, 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 , 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 , 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 。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 , 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 。堪称千古绝唱!
5.《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 ,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 , 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
赏析:
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 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 。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 。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 。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
补充资料:
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 , 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如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 , 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 , 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 , 请友人陆德夫评论 。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 佳 。”赵明诚问哪三句 , 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
6.《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 , 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 , 都飞起来了 。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 , 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
先传这6个 , 
另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Always remember the pavilion beside a brook
沉醉不知归路 。Drunken not knowing the way home at dusk
兴尽晚回舟, To our hearts content, we were rowing back .
误入藕花深处 。Entering deep among water lilies by mistake .
争渡?争渡! Scrambling , row the boat!
惊起一滩鸥鹭 。Scared water birds flying up when disturbed
李清照诗词加翻译的,紧急紧急!感谢感谢!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 , 独自泛一叶兰舟 。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
花,自在地飘零,水 , 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 , 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 。
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 , 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 。
玉席也已凉了 , 秋意渐来,秋凉渐浓 。
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 , 独上兰舟” 。
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 , 曾经是携手并肩 , 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 , 怎奈却是“愁更愁” , 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
看到鸿雁 , 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 , 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 , 余味无穷 。
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 , 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 。
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 , 那种寂寥 , 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 。
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 , 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 。
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 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 。
这样 , 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 , 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 。
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 。
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 。
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 之苦 。
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 。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 。
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 , 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 , 自己也流离异乡 , 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
首句写当前所见 , 本是风狂花?。?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 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 , 人践马踏,化为尘土 , 所余痕迹 , 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 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 , 故所为如此 。
日色已高 , 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 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 , 深浅自别 。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 , 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
而这种“物是人非 ” , 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 括 。
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 , 眼泪已经直流了 。
前两句 , 含蓄;后两句,真率 。
含蓄 , 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
我要李清照的所有诗词 你再找找柳永的,下面是李清照的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 ,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点绛唇 寂寞深闺 , 柔肠一寸愁千缕 。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 , 疏钟己应晚来风 。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 , 晚风庭院落梅初 , 淡云来往月疏疏 ,  玉鸭薰炉闲瑞脑 , 朱樱斗帐掩流苏 , 通犀还解辟寒无 。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 , 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
一面风情深有韵 , 半笺娇恨寄幽怀 , 月移花影约重来 。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
更挪残蕊,更拈馀香 , 更得些时 。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
睡起觉微寒 , 梅花鬓上残 。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 , 帘外拥红堆雪 。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 ,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 萧萧两鬓生华 。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
烟光?。?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
断香残香情怀恶 , 西风催衬梧桐落 。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
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
梅蕊重重何俗甚 , 丁香千结苦粗生 。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 , 卧看残月上窗纱 。
豆蔻连梢煎熟水 , 莫分茶 。
枕上诗书闲处好 , 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胀砭胧嵬?。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许多愁 。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 , 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 人比黄花瘦 。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
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鹣阂断?。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
莲子已成荷叶老 , 青露洗、苹花汀草 。
眠沙鸥鹭不回头 , 似也恨、人归早 。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 , 梧桐应恨夜来霜 。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
秋已?。沼坛? ,仲宣怀远更凄凉 。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 , 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 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玉楼春 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
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 , 未开匀 。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 , 惊破一瓯春 。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 , 著意过今春 。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
感月吟风多少事 , 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
临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 , 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 。
夜来清梦好 , 应是发南枝 。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
浓香吹尽有谁知 ,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
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 , 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
蝶恋花 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 , 唱到千千遍 。
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
惜别伤离方寸乱 , 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 ,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
随意杯盘虽草草 ,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渔...
李清照的一首诗词我只知道李清照,思念他老公的诗,叫一剪梅 。
我也很喜欢这首诗最后那几句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连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 《如梦令》1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此时会留恋自己喜爱的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这闺中寂寞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昨夜一场“雨疏风骤”,摧残海棠,催送春天归去,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 , 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 , 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 。
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也是由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 。
昨夜的饮酒入睡 , 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私人情怀呢?结合下文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不难体会出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 。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
过时而不采 , 将随秋草萎 。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这一份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是古往今来的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 。
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寻觅到一位如意郎君,嫁一位好丈夫 。
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就抑制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李清照也不例外 。
日后,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在早期这些伤春伤怀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来了 。
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 , 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 , 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
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前人、今人诗词中也屡屡涉及 。
盛唐孟浩然《春晓》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适的,酣恬沉睡的诗人不知拂晓已到,是处处啼鸟声惊醒了诗人 。
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机透过“啼鸟声”显露出来 。
醒来后,诗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风雨 , 于是便关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 。
诗人听闻啼鸟声的欣喜,对落花的关心,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
这首五言绝句着重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晓之际的舒适甜畅,语意缓缓,对“花落”的担忧也是淡淡而来 , 渐见深情的 。
晚唐韩偓将这一番诗意改用问句表达,《懒起》说:“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
”对落花投以更多的关注,但“侧卧”的从容姿势说明诗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紧张迫切 。
与李清照同时的大词人周邦彦也有过类似的艺术构思,其《六丑》说:“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
”吐辞典雅的词人 , 将落花比拟作“楚宫倾国”般的美人,语意又婉转一层 。
李清照的词显然直接从韩偓作品中变化而来 。
这种被他人反复表述过的诗意 , 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构思 。
对话的双方身份明确了,反衬的作用更加明显 。
“绿肥红瘦”的比拟,令人耳目一新 。
小词用语浅近平白 , 语意却深沉含蓄,表现了花季少女的朦胧淡约愁思 。
宋人对这首词就非常赏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 。
小词云:(词略) , ‘绿肥红瘦’ , 此语甚新 。
”《藏一话腴》甲集卷一则说:“李易安工造语,如《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
” 《如梦令》2 李清照有《如梦令》词,描述自己少女时代的生活,是最好的文献资料 。
词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这里的“溪亭”、“藕花”、“鸥鹭”都是泛指,是李清照某次出游时的所见所闻 。
这时,李清照应该已经来到汴京父亲的身边,歌词所写的是汴京周围某处的景色 。
这首词记载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 。
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 , 最后误入“藕花深处” 。
由于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起 。
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语言朴素、自然、流畅 。
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外出尽兴游玩到天色昏黑 , 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辨归路” , “误入藕花深处” 。
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 , 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昂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 。
这样自由放纵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 , 也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许可的 。
否则,只要一次严厉的责骂,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 。
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
”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
”(第25页)王说甚是 。
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 。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 , 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 , 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 , 这首词应该作于这...
李清照 如梦令 译文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注释】①如梦令:词牌名 。
②雨疏风骤(zhòu):雨点稀疏,风声急骤 。
③浓睡:沉睡 。
④残酒:残余得酒意 。
⑤卷帘人:这里指侍女 。
⑥绿肥红瘦:绿叶多而红花少 。
【译文】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 。
试问卷帘的侍女 , 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
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
【品评】这是一首清新可喜的小词 。
清晨女诗人从沉睡中醒来,还带着一些酒意,隐约记得夜间曾听见急风夹杂着雨点敲打窗户,不由得担心正在盛开的海棠花 。
赶紧问正在卷帘得侍女,侍女回答:海棠还和昨天一样 。
女诗人显然不满意侍女的粗心,有些埋怨地说:“知道吗?经过一夜风雨,现在应该是绿叶多红花少啊 。
短短地一问一答,把女诗人对落花的痛惜、对春天的留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
尤其是最后一句,诗人不说叶多花少,而说“绿肥红瘦”,非常传神 。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两首著名的《如梦令》词 。
它们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她那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被誉为“两颗罕见的明珠” 。
①《昨夜雨疏风骤》乃其中之一 。
原词如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据文献记载,此词一出,便立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
同时代人胡仔就很赞赏它,尤其是当中的“绿肥红瘦”一句,说“此语甚奇” 。
②稍后的陈郁对此句更是备加推崇,说“天下称之” 。
③此后,历代的文人、读者对该词也都一直赞赏不绝 。
对于其中的“卷帘人”,自古以来,人们都一致认为:它指的是“侍女”,鲜有二义 。
虽然最先主此说的人如今已难考证 , 但可以肯定 , 至少在明代 , 此说便已盛行 。
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印的《诗余画谱》中 , 有一张依该词词意而作的绘画 。
画中即已明确地将卷帘人画成了一个侍女 。
④近几年出版的各种有关李清照诗词赏析的论著 , 也几乎都持这种“侍女”说 , 极少例外 。
因此 , 人们普遍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通过女主人公与其侍女之间“凝炼的对话,曲折地抒写了惜花的心情” 。
⑤本文认为,将“卷帘人”肯定为“侍女” , 似乎有点不妥 。
首先,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就已有“才女”之称,其高超的艺术修养是不容怀疑的 。
同代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就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
因此 , 用“绿肥红瘦”这样极富独创性的词语,在侍女面前表露自己的惜花之情,恐怕连她自己都会觉得索然寡味的 。
其次,持“侍女”说,则该词必然会被理解为一首“惜花”之作 。
可“绿肥红瘦”一句,虽然“语甚奇” , “天下称之” , 但细细想来,实际上确是“造语虽工 , 然非大雅” , ⑥雕琢的痕迹依然可见 。
读后该词,人们首先想到的 , 很容易是“绿肥红瘦”的奇特,而非花残叶茂的伤感 。
因此,从一般作者的创作心理来看,若真有很深的惜花之情,是不会用此等语句的 。
李清照诗词鉴赏赏析《一剪梅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 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
全句设色清丽 , 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
意境清凉幽然 , 颇有仙风灵气 。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 , 既是肌肤间触觉 ,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
前两句“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 , 暗逗离情 。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 , 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 , 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 , 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 , 以见两心之相印 。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 , 又是合一的 。
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 。
其分合 , 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 。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 。
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 , 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
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
这也是我从网上找的!谢谢那位真正的作者把!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有哪些?声声慢·寻寻觅觅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 ,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ㄊ刈糯岸?一作:守著窗儿)武陵春·春晚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 , 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李清照的 忆秦娥 咏桐 中文翻译 中文译文 求~~~~谢....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临高阁 , 乱山平野烟光薄 。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 。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
【赏析】南渡之后 , 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 。
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 。
起句“临高阁” , 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 。
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 , 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 , 平坦广阔的原野 , 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 。
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
“栖鸦归后 , 暮天闻角 。
”是作者的所见所闻 。
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 。
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 , 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 。
鸦声消逝 , 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 。
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 。
不难看出 , 这景物的描写中 , 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 。
“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 。
“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 , 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 。
“断香残酒”四字 , 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 。
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 。
而今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
“西风吹衬梧桐落 。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
”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
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 。
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 , 打落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 。
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 , 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
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 。
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 。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 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 。
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 。
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 , 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 , 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 , 景衬托出情 , 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
李清照的两首点绛唇的原文,译文,赏析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
见客入来,袜戋刬金钗溜 。
和羞走 。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赏析一】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 , 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 。
“起来慵整纤纤手” , “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
“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
“袜刬” , 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
“金钗溜” , 是说头发松散 , 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 。
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
“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 。
“和羞”者,含羞也;“走”者 , 疾走也 。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
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
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
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
”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 , “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 , 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 , 虽有所本依 , 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获“曲尽情悰”之誉 。
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
【赏析二】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 。
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 。
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 。
《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
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
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 。
但是 , 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 , 却把青梅嗅” 。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 , 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 。
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 。
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 。
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 。
”晃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 。
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 。
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 , 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 , 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 , 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 。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 , 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 , 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 。
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 。
这种思想感情,就其内容来说,远远超过了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 。
在李清照之前 , 虽然绝大多数词都是写妇女,但是,能够描绘出妇女的形象,并写出妇女的内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却不多 。
李清照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 , 形象生动逼真 , 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确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 。
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词作《一翦梅》(“红藕香残玉簟...
李清照的诗词《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 , 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花自飘零水自流 。
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
“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 。
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 。
这句话看似平淡 , 实际上含义很深 。
只要我们仔细玩味 , 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 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
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 , 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
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就自然地引出来了 。
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 。
他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 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
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 。
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或是“红豆不堪看 , 满眼相思泪”一类文字 。
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 , 极为鲜见 。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胀砭胧嵬?。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
那时 , 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 , 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黄嗲? ,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 , 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 , 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 , 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 , 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 , 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 , 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 , 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 , 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 , 深浅自别 。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
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
含蓄 , 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 昨夜雨疏风骤 ”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
当此芳春 , 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 , 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 , 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 , 绿的见多了吗?。俊?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 , 可谓“传神之笔 。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
然后一个“卷帘 ”,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
词人为花而喜 , 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 , 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 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 。
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 , 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
【李清照有关的诗词,要附带翻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