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朗诵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 ,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蕈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 ,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 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诗词朗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 , 应是绿肥红瘦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佳节又重阳 ,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消魂 。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诗词朗读声声慢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
倚门回首 , 却把青梅嗅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
烟光薄,栖鸦归后 , 暮天闻角 。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为什么吟诵诗词,听起来这么怪?。刻钋逭盏摹渡返囊魉腥?.. 一、《声声慢》全文为:寻寻觅觅 ,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⑺?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朗诵技巧:(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 朗读提示:“寻寻觅觅”即寻觅又寻觅 。
写词人孤独寂寞,渴望找到一种精神寄托 。
“戚”即忧愁悲伤 。
两个“戚”字叠用,表明忧愁悲伤的程度之深 。
“我”多么希望寻觅出一点什么来寄托“我”的寂寞啊,寻觅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反觉一股冷清的气氛袭来,这气氛就更使自己的内心倍感凄惨和忧戚 。
我们可以想象这时的诗人不是“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的温情少妇了,而是一个两鬓花白、面容消瘦的老妇了,一次次的打击,一回回的折磨,已使她失去生活上精神上的寄托 , 独自一人到处漂泊 。
读时语速要慢,要读出深沉忧郁的情感、叠字的节奏 。
特别要注意读出“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音调的节奏,读出起伏跌宕 。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 朗读提示:此处的“乍”字是与“还”字呼应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刚……又……” 。
敌,抵挡,抵抗 。
刚觉得有点暖和却又冷了起来的时节,是最难保养自己身体的 。
她讨厌秋天忽暖忽寒的天气;又想借酒浇愁,却可恨酒味淡薄,敌不住凄凉的急风 。
人在愁肠百结的时候,看什么也不顺眼,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与她为敌 。
“晚”,有的版本作“晓” , 时间是清晨 , 诗人起来 , 早饮,也觉酒淡,无法抵挡寒风,这或许更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 , 要读出这种语气 。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 朗读提示:北雁南飞的时候,也就是自己正伤心的时候,那从故乡的方向飞来的大雁却是我旧时的相识 。
多少可以沟通的,大概只有天上的秋雁,雁的伤心也是人的伤心,但是把它当作“旧时相识”,岂不等于说在人间已找不到“旧时相识”,找不到精神的依靠了吗?那是他乡遇故知的情感吧 。
读时,要表现出哀痛中有一线略带苦淡的欣慰 。
小结:词的上阕,写女词人寻觅精神寄托而不得,于是借酒浇愁,然而却愁上加愁 。
此时风送雁声,仰望旧时相识的大雁,更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
2、朗读下阕,划分停顿、重音,体会诗歌的感情 。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守着/窗儿 , 独自/怎生得黑?” 朗读提示:庭院中开满的菊花像是堆积起来的一般 , 而“我”如此地憔悴,如今谁还有心情去采摘它欣赏它呢?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自言自语,读时要注意这一点 。
她感觉到生命有如落花,有如庭院里满地堆积的黄花,它与人一样憔悴和损耗生命,是不会有谁来光顾采摘的 。
就这么样独个儿守着窗儿,心里空荡荡地没有着落,又怎么能熬得到天黑?读这几句时,我们感受到诗人四顾无言,发出一声长叹,要读出无奈与无助,那是怎样的凄清!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朗读提示:我们想象,整个院子被阴森的梧桐笼罩 , 再加上天上下着绵绵细雨 , 尤其是到了黄昏,黑暗也不能充满空荡荡的心灵,充塞心头的是雨打桐叶,点点滴滴,更增愁绪 。
“梧桐”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凄苦的意味在里面,好似梧桐在落泪,也是人的心头在滴泪 。
词人喜欢写黄昏,她的心中似乎有一个“黄昏情结”,凭借着黄昏时候半暗半明、朦胧模糊的光色,使人对生命的感觉与憔悴落花、梧桐滴雨浑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与天地盈虚消息相通的生命体验的混沌境界 。
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完呢?读时“这次第” , 诗人心头欲说无语 , 欲泣无泪,心理上要有一个停顿 。
然后,这种情感再也无法掩饰,道出万般悲绪,读时语速加快,语调上扬,“愁”要重读强调,然后稍作停顿,“了得”二字,语速放慢,轻声传出 , 如在喉咽 。
小结:词的下阕,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 。
院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然而词人却无心摘菊赏菊,孤独寂寞地坐在窗下 , 听着雨打桐叶的声音 , 饱受着愁苦的折磨 。
字里行间流露出破家之愁和亡国之恨,感人之极 。
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 《如梦令》1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此时会留恋自己喜爱的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这闺中寂寞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昨夜一场“雨疏风骤”,摧残海棠,催送春天归去,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 。
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也是由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 。
昨夜的饮酒入睡,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私人情怀呢?结合下文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不难体会出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 。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这一份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是古往今来的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 。
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寻觅到一位如意郎君 , 嫁一位好丈夫 。
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就抑制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李清照也不例外 。
日后 , 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 , 在早期这些伤春伤怀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来了 。
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 , 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
词中所表达的意境 , 前人、今人诗词中也屡屡涉及 。
盛唐孟浩然《春晓》说:“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适的 , 酣恬沉睡的诗人不知拂晓已到,是处处啼鸟声惊醒了诗人 。
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机透过“啼鸟声”显露出来 。
醒来后,诗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风雨,于是便关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 。
诗人听闻啼鸟声的欣喜 , 对落花的关心,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
这首五言绝句着重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晓之际的舒适甜畅 , 语意缓缓,对“花落”的担忧也是淡淡而来 , 渐见深情的 。
晚唐韩偓将这一番诗意改用问句表达 , 《懒起》说:“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
”对落花投以更多的关注,但“侧卧”的从容姿势说明诗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紧张迫切 。
与李清照同时的大词人周邦彦也有过类似的艺术构思,其《六丑》说:“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
”吐辞典雅的词人,将落花比拟作“楚宫倾国”般的美人,语意又婉转一层 。
李清照的词显然直接从韩偓作品中变化而来 。
这种被他人反复表述过的诗意,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构思 。
对话的双方身份明确了,反衬的作用更加明显 。
“绿肥红瘦”的比拟,令人耳目一新 。
小词用语浅近平白,语意却深沉含蓄,表现了花季少女的朦胧淡约愁思 。
宋人对这首词就非常赏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 , 颇多佳句 。
小词云:(词略) , ‘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
”《藏一话腴》甲集卷一则说:“李易安工造语,如《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 , 天下称之 。
” 《如梦令》2 李清照有《如梦令》词 , 描述自己少女时代的生活,是最好的文献资料 。
词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这里的“溪亭”、“藕花”、“鸥鹭”都是泛指 , 是李清照某次出游时的所见所闻 。
这时,李清照应该已经来到汴京父亲的身边,歌词所写的是汴京周围某处的景色 。
这首词记载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 。
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最后误入“藕花深处” 。
由于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起 。
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 , 语言朴素、自然、流畅 。
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外出尽兴游玩到天色昏黑 , 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辨归路”,“误入藕花深处” 。
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昂然的画面 , 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 。
这样自由放纵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也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许可的 。
否则,只要一次严厉的责骂,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 。
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 , 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
”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 , 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 , 无负笈远游事 。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
”(第25页)王说甚是 。
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 。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 , 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 , 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有哪些?声声慢·寻寻觅觅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 , 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 ,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ㄊ刈糯岸?一作:守著窗儿)武陵春·春晚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 , 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李清照的一首诗词我只知道李清照,思念他老公的诗 , 叫一剪梅 。
我也很喜欢这首诗最后那几句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连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李清照诗词朗诵】--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