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全部诗词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明月几时有全部诗词】照无眠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明月几时有这个诗的诗句是什么 这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头的两句 。
原词如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 , 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 , 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 , 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 , 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 , 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 , 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 , 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 , 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 。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
熙宁七年调知密州 , 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
“大醉”遣怀是主 , “兼怀子由”是辅 。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 , 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
一钩新月 , 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 , 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
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
从创作动因上来说 , 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 , 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 。
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
”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 。
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
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 。
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 , “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 。
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 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 。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 , 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 , 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
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
《明月几时有》的诗词有哪些?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李清照诗词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作者:苏轼 年代: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赏析: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 , 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 , 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
此刻 ,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 , 于是乘酒兴正酣 , 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
作此篇兼怀子由 。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 , 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 , 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 , 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
明月几时有的古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明月几时有写苏轼豁达的诗句苏轼豁达的诗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作者 苏轼丙辰中秋后,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 兼怀子由 。
_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 , 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皈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 , 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 , 手足分离和私情 , 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
我需要现代一点的明月几时有诗词改变~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这句是描写月的诗词,出自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全词如下: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2.注释: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 大醉,作此篇 。
兼怀子由 。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 , 故曰“歌头” 。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 。
苏辙字子由 。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
”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
” 3.赏析: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 , 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 , 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 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 。
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 , 突兀挺拔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 , 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 , 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 , 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 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 , 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 , 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
4.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
字子瞻 ,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
其文汪洋恣肆 , 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 , 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 , 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
明月几时有是什么诗明月几时有出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词牌名 。
【出自】: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
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 。
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
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 。
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 。
共八体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的词 。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
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 , 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明月几时有隶书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隶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浦星锩髟抡箍胂蠛退伎?nbsp;, 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 。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 , 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 , 世称“苏东坡” 。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 ,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 , 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