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是什么

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 , 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 , 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这便是诗的起源 。
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 , 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 。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 , 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
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 。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 。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
词: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 ,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 。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 , 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每首词分成数片 , 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 。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 , 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 , 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 , 韵位也就不同 。
(4)句式长短不一 。诗也有长短句 , 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 。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 , 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
(5)字声配合严密 。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 , 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作词先要选择词调 。《词源》卷下附杨守斋(缵)《作词五要》,说作词之要有五:“第一要择腔 。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 , 《帝台春》之不顺 , 《隔浦莲》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 。”每个腔调都表现一定的声情 。作词择调,主要就是选择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词相从,取得声情与文情一致 。这样的词才可仿到声文并茂 。——这是填词择调必须首先注意的 。否则望文生义 , 就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乖离的毛病 , 甚至南辕北辙,闹出笑话 。例如,《贺新郎》 , 是表达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的 。与“燕尔新婚”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一见“新郎”二字 , 就当作庆贺新婚的词调,加以滥用也就错了 。又如《寿楼春》,也不能因为其中有一个“寿”字,就认为是用以祝寿的词调,实际上恰恰相反,它的腔调是悲哀的 。南宋词人史达祖,曾用以填制哀悼之词 。
曲:盛于元 。元曲分杂剧、散曲 。散曲又有套数 。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 , 共二十八宫调.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 。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
1、民间性 。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 , 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 。元曲题材极为广泛 , 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 , 涉及士农工商 , 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
3、深刻性 。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 。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 。元曲有大悲剧 , 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 , 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 。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
从《诗词曲五首》中任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一段赏析,简要介绍一下...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译文: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 , 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
想到前兵败江西 , (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 , 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 , 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 , 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
自古人生在世 , 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 (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 ,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
选中贡士后 , 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 。
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 。
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 , 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
赏析:鉴赏一文天祥纪念馆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 。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 , 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
【诗词曲是什么】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 。
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文天祥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
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
25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这两句诗 的艺术性在哪里? 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极其巧妙,把地名与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融为一体,把以往战斗的失败和眼前被俘时的境遇联系起来 , 抒发了与战士患难之情及壮志未酬的悲凉寂寞之感,可谓天衣无缝,自然而得体 。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 , 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
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
”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 , 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
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 。
这两句诗 , 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
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 , 二十三年弃置身 。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
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 , 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 , 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 。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 , 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
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
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
”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 , 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 , 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
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 , 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
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
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 , 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 , 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 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 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水调歌头》: 这首词的上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对人生的感叹和对愿望的美好祝愿?。。。。?
好听好看又优美的三个字诗词曲诗:虞美人,曲池荷 , 梅花落,水龙吟,丁香结,漱玉集 。
词:青玉案 , 采桑子,临江仙,点绛唇,蝶恋花,天香引 , 更漏子 。
曲:广陵散,鹊桥仙,醉赤壁,阳关调,半壶纱,寒衣调 。
拓展资料:1、诗,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感情的文学作品 。
诗歌语言富有音乐性 , 有较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 节奏鲜明,吟诵感人动听 。
2、词,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 , 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_诗词
高分请教:我最近要写“《红楼梦》中诗词曲赋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整个《红楼梦》文本中起着四大作用: 第一:借韵文发挥,伤时骂世,指桑骂槐 。
虽然《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表明“此书不敢唐突朝廷,亦非伤时骂世之旨”但事实并非如此 。
读者稍加留意就知道是曹雪芹故将“伤时骂世,指桑骂槐”作了一番掩饰罢了 。
“伤时”之作早已在中国文学中形成一大类别,就以《葬花词》而言 , 这是林黛玉对落花的叹息哀悼,但是自然中的花开花落值得如此爱怜与惋惜吗?《葬花词》背后隐藏着什么?葬花人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曹雪芹到底要给我们表达什么?其实从《葬花词》中透露出来的是中国文人历来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 。
林黛玉是文人,象征着中国历史上那些正直、孤傲、聪慧而怀才不遇的文人 。
从《葬花词》中我们听到了作者对命运的感叹!听到了人和文人,自然和历史,天命和人命交织而成的深沉旋律 , 这是曹雪芹最为焦虑痛苦的呼唤,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的“伤时”之作 。
“骂世”之作在《红楼梦》里也随处可见,比如薛宝钗的《螃蟹咏》——“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
”写的虽然是螃蟹但骂的却是那些善于阴谋诡计 , 不走正路 , 不可一世的政客 。
第二:借韵文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生活 。
曹雪芹通过书中人物的作诗、填词、题额、拟对、制谜、行令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生活 。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曾经说过:诗词吟咏本不是男子们的事 。
而这一风气又普遍存在于那个时代 。
曹雪芹假借大观园中小姐、少爷们日常生活的趣闻琐事、作词联对,把他熟悉的生活素材重新锻炼变形,以“微尘之中见大千”的方式把清代极流行的社会风俗、文化现象折射出来 。
曾脂砚斋批语道:“借省亲事写南巡”,我们从曹雪芹的家族史中以及他所亲身经历的事可以断定关于元春归省的种种描写中有着康熙南巡 , 曹家多次接驾的影子 。
而众姐妹奉旨作诗也是那个时代封建臣僚们奉命作应制诗的情景再现 。
《红楼梦》中诗文的比重很大 , 围绕作诗的重要情节也是反复出现——先结“海棠社”;又赛“菊花诗”;吃着螃蟹也要吟诗;香菱学诗;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秋联句等等 。
写诗高潮一个胜似一个 。
这里面又反映一种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呢?中国历来有着注重诗歌韵文的悠久传统,清代更是以诗文为正宗正学 。
清代文人们的相聚多是以这种作诗联句为高雅之举 。
文人们认为诗才就是那个时代最高的一种才能,而才能更是一种美、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提高与进化自己心灵的努力 。
第三:借韵文述事、述人 。
《红楼梦》中的韵文有两大独特性——韵文述事,韵文述人 。
在《红楼梦》中这两大特性几乎是同时展开 。
所谓韵文述事就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插入的一首首诗作 , 从而起到对事件作进一步说明 。
所谓韵文述人是指在小说中诸多人物所抒写的一次次吟唱 , 从中折射人物心理 。
在《红楼梦》中韵文述人的比重远远超过韵文述事,不仅仅在数量上 , 而且在其隐喻意味上韵文述人占据着主要地位 。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所插入的韵文,主要是韵文述事,起着为小说的整个叙述定调的作用,一首《好了歌》以反复咏唱的方式道出了一声声长吁短叹,主旨在于诸色皆空;而一篇《好了歌解》则是委婉舒展,细细讲述色如何而空的秘密 。
《好了歌》和《好了歌解》所述说的色空意象为《红楼梦》叙述结构定下了必不可少的叙述前提 。
韵文述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大观园内小姐少爷们的题咏唱和,一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即兴唱叹 。
前一部分主要有《大观园题咏》、《春灯谜》、《白海棠诗》、《菊花诗》、《螃蟹咏》、《柳絮词》、以及《芦雪庵即景联句》和《中秋夜即景联句》 。
后一部分主要有贾宝玉的《参禅偈》、《寄生草.参禅》、《四时即事诗》、《仿妙玉乞红梅》、《诡婳词》、《芙蓉女儿诔》、《紫菱洲歌》和林黛玉的《葬花词》、《题帕诗》、《秋窗风雨夕》、《五美吟》、《桃花行》 。
这些韵文构成了大观园世界中以爱情和泪水为主的人文景观和以落花流水互补的自然景观 。
这不仅是男女主角的咏叹调还是众口一韵的宣泄调 。
故事就是在这些韵文中悄悄地向前推进的 。
第四:借韵文预示故事、人物的结局 。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有一种其他小说少有的奇特现象,那就是诗词曲赋中隐藏着人物的命运 。
这一谶语式的表现方法给《红楼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
例如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是整本书的总纲,通过太虚幻境中的正册、副册、又副册和“红楼梦十二支曲”预示了十五个女子的不幸命运和全书故事的悲剧结局 。
贾宝玉在梦中最先看到的是晴雯的判词、判画 。
画上是:又非人物 , 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
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声,多情公子空牵念 。
晴雯是《红楼梦》众多奴婢中最富有反抗精神,所受压迫颇深的一个女仆 。
她是曹雪芹着意塑造的一个典型人物 。
这一典型人物的鲜明个性及其悲惨遭遇就体现在判词上 。
判画中“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形象地描绘了晴雯生活的环境——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 。
...
有含“夜”的诗词曲等优美的句子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
庭燎之光 。
君子至止 , 莺声将将 。
夜如何其?夜未艾 。
庭燎晢晢 。
君子至止,莺声哕哕 。
夜如何其?夜乡晨 。
庭燎有辉 。
君子至止,言观其旗 。
《夜未央》梧桐雨 , 夜未央 , 孤酒冷蕉断愁肠 。
残枝哪堪折,落红命将殇 , 怎舍你,独自茫茫 。
且相忘,且相忘,明春花更好莫为我忙 。
《夜未央》夜如何其 。
夜未央,庭燎之光 。
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
夜如何其 。
夜未艾,庭燎晣晣 。
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
夜如何其 。
夜乡晨,庭燎有煇 。
君子至止,言观其旗 。
张籍的《秋夜长》有“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 。
”夜未央 。
歌已尽水墨萱香,谁的忧伤,渲染了满格子离别 。
依旧唯美,杨柳甘露,一生一次,一次一生 。
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 。
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
终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鬓临镜泣残妆 。
沉水香消金鸭冷 , 愁永,侯虫声接杵声长 。
诗歌的意境美?诗歌在中国的文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同样也在嘉兴文学中占有突出地位 。
嘉兴在春秋时地处吴越之交,战国时属楚辖 。
吴歌、越歌、骚声一直流传在民间,并给文人以深刻影响 。
唐朝以前,由于时代久远,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唐朝开始,代有才人佳作传世 。
特别是明代中后期后,资本主义开始在嘉禾平原及与之毗邻地区萌芽 。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诗人诗作如林,奠定了“文化之邦”的基础 。
今嘉兴图书馆所藏清代沈季友、胡昌基编辑的《携李诗系》及续集,'共收集从古至清的嘉兴诗人近4000家,尚不含海宁市(因海宁当时局抗州郡) 。
乾隆年间沈德潜选编《清诗别裁集》,收取了自清初至乾隆时的诗人900余人,嘉兴籍诗人占50多人 。
钱仲联先生编辑的《清诗纪事》共收集整个清代6000余诗人,嘉兴籍占350多人,且大多有诗集传世 。
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嘉兴诗歌在清代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
其中如朱彝尊、查慎行、吕留良、钱载、王县、黄燮清、沈曾植、王国维等都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嘉兴籍诗人形成的“秀水诗派”是清代影响深远、规模巨大的几个诗派之一 。
纵观诗歌的内容、艺术,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较大的成就,值得肯定 。
进入近代,嘉兴诗歌又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特征 。
“五四”以后 , 诗人们致力于诗歌革新 , 从古典诗歌向新诗过渡,其中徐志摩的新诗实践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
解放后,诗歌创作走向大众,古体诗词焕发青春,新体诗更加普遍 , 新一代诗人茁壮成长 。
求一篇3000字文学论文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一、红楼梦诗词界定及分类简引 《红楼梦》是“文备众体”的百科全书 , 汇聚了众多体裁的诗文佳作 。
人们通常所说的“红楼梦诗词”已是“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略称,其中还包括“诗词曲赋”以外的各种韵文体裁,广义上有诗、词、歌、谣、赋、谚、赞、诔以及联额等;狭义上则单纯指的是诗和词 。
本文论题为讨论方便 , 锁定为狭义上的诗词 。
据粗略分类统计,共有诗81首,其中五绝4首,七绝26首 , 五律9首,七律37首,排律2首,歌行2首 , 乐府1首;词18首;曲18首;赋1篇 。
若还包括歌、谣、谚等体裁,共计207篇诗文 。
这些诗词并非独立存在,蔡义江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认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
《红楼梦》的诗词不单单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而是与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本身就是表现对象 。
”[1]周汝昌更在《曹雪芹》一书中提到:“过去小说里的诗词 , 多属‘附加物’的性质 , 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 , 诗才正式成为小说的内容有机组成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 。
”[2]可见诗词是解读《红楼梦》的一重要通道 。
据周雷先生统计,约有4篇诗词注明撰书来由,陈述立意本旨;约有25篇诗词深化主题思想,表达人物观点;约有130篇诗词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约有29篇诗词描绘典型环境,烘托故事氛围,约有14篇诗词展开故事情节 , 贯穿艺术结构;约有7篇诗词交待历史背景,反映社会风尚 。
[3]周雷先生的分类可谓精致,这就充分证明红楼梦诗词具有丰富的建构性功能 。
为什么诗词在此具有如此特殊而深远的作用,这类“诗家语”本身有着饱满的审美指向,按周振甫语:“诗要求就精练,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叙述可以有跳动 。
”“诗家语”的好处在于“含蓄有味”和“突出形象”,先天的优势加上曹雪芹的天才调遣 , 使红楼梦诗词具备了全方位作用 。
然而,《红楼梦》诗词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当推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的130首诗词了 。
其中有十几套广为传诵的组诗,每组诗词分别歌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诸如:《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14首),《红楼梦曲》(14首),《春灯谜》(10首),《咏白海棠》(6首),《菊花诗》(12首),《螃蟹咏》(3首),《牙牌令》(7首),《咏红梅花》(4首),《灯谜诗》(3首),《怀古绝句》(10首),《酒令》(3首),《花名签酒令》(8首),《柳絮词》(5首)等等 。
本文讨论红楼梦诗词自然围绕这些诗来谈 。
这些诗词从作者角度来看,可分为两类,其一是是人物自作诗词;其二是作者站在客观立场或透过人物“第三只眼”来看的评论诗词 。
如《图册判词》和《红楼梦曲》都是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分别永别咏叹金陵十二钗和宝玉的 。
两种诗词或对人物形象诗意化的塑造起着其他艺术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精确地切合不同人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也巧妙映现了人物的经历、结局 。
同时部分诗词用瀸语笔法 , 具有隐喻性,寓言性,宿命性,隐寓人物的悲剧命运,使人物形象具有神秘化的特点 。
二、映现:诗词与人物的形象塑造 综观《红楼梦》,诗词可以说是小说的魂魄,抽掉播撒其中的众多诗词,文章便失去了灵魂 。
鲁迅先生曾说“自《红楼梦》出来以后 , 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指的正是《红楼梦》把诗词的韵文文学与小说的叙事文学融合一致,使诗意与写实充分同一起来 。
大观园就是一个诗的王国,以宝玉为中心的一群女儿就是一群诗的女儿 。
宝玉虽为男性,却是女性化的 。
她们咏诗、作诗、题诗、赛诗……诗成为她们生命的象征 。
这里的“诗意”从文化上理解是相对于专制伦理之外的一种自由的象征 。
说宝玉、黛玉的诗意人生就是指他们与专制污浊抵抗,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生 。
最后大观园这个诗的王国的衰落,也是自由的衰落,众多儿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悲剧也即“诗意”悲剧 。
诗词的巧妙运用是人物形象诗意化的一个枢纽 。
1、客观评论诗映现了人物形象的诗意化 作者站在客观立场或透过人物“第三只眼”来看的评论诗在《红楼梦》中 , 是很多的,有的侧重于完善故事结构,有的侧重于建构人物性格 。
就后者来说,如小说第三回评价宝玉的那两首《西江月》是作者亲自站出来为宝玉立论评价,宝玉黛玉初次见面一见如故,借宝玉之眼观黛玉的赞词都属于这种情况 。
(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
寄言执夸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
这段词本身意境并不美,但活脱脱一个“痴痴傻傻”的贵族公子形象跳脱出来 。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他身居于珠围翠绕、艳婢姣童不离左右的安乐环境中,过的是锦衣玉食的豪华生活,照常理说来应该是没有什么“愁恨”的,但贾宝玉偏偏“寻愁觅恨” , 由于他蔑视一切功名利禄,“不通世...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