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太原有典故的饭店 太原典故

太原典故(谁知道太原有典故的饭店)1.谁知道太原有典故的饭店 清和园就和傅山有关系 把“头脑”当做食品的名称,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 。
《水浒》中有“赶碗头脑”的话,足可见那个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卖头脑的饭馆 。当时的头脑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我们还不够清楚 。
大原的头脑是博山先生想出来的 。傅山字青主,出生于太原市北郊区的西村,医道很好,人们称他“仙医” 。
他写的医书有《傅氏女科》 。太原市大宁堂药店的名药“二仙丸” 。
“和合丸” , 当初就是用傅山先生的处方来配制的 。傅山在头脑中也配了两味草药——黄芪和良姜,这是头脑与别的饮食不同之处 。
【谁知道太原有典故的饭店 太原典故】 黄芪味甘、性温 , 功能是补脾胃、三焦而健肺,体气虚弱者用之最有效 。产于山西绵山者,温补力强,叫做绵芪 , 良姜味辛、性热,有温中、下气、消食等作用,医家疗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内寒 。
良姜产于广东高州(原府治在今广东茂名)者质量最佳,叫做高良姜 。傅山加配这两种草药,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脾虚胃寒 。
头脑可以说是一种滋补剂 。除头脑一定是在早晨,越早越好;从前的饭馆,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 。
这对就餐者来说 , 等于进行一阵晨间运动,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而两得,这正是傅山发明头脑的主要用意 。由于辗转传播 , 头脑生意曾扩展到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 。
头脑从表面上看去 , 只是一碗不稠不稀的糊汤里泡着几块羊肉 。因之也有人叫“头脑汤” 。
其实头脑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过的面粉)、藕根、长山药 , 连同黄芪、良姜共计八宗,叫做八珍场 。吃的时候,佐以腌韭,好象服药的引子 。
羊肉味甘、性热,有补虚、开胃的作用,自医圣张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产后腹中不舒 , 这正是由于它能够温脾缓中的缘故 。羊肉配以清热化痰的藕和补脾除湿的山药,就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醇而可口的药饵(傅山先生好用药解二字,就是掺药物于食品、凭食物祛病保?。?。
傅山先生擅书法,有人称赞他是清朝初年第一写家 。他给经营头脑、杂割的这家饭馆题了“清和元”三个大字的牌匾,三个大字的上边又写了“ 头脑杂割”一行四个小字。
傅山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爱国主义者,他热爱以朱元璋为正统的明朝,反对清朝和元朝(特别是清朝)的皇帝,他取头脑之名就是要让大家杂割清和元的头脑,让人们天亮前打着灯笼前来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 。清和元在百余年前 ,由阳曲回族朵家经营 ,地址在太原南城区南仓街 。
建国后扩大营业,移到今天的新址——一桥头街 。每年一过国庆,头脑便上市 , 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极好 。
桥 头 街 和 几 种 风 味 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屹立于太原大地上千余年的古城晋阳,毁之于宋伐北汉的兵燹 。越三年,宋将潘美在晋阳故城之北35里的三交城唐明镇,别建新城 , 史称太原新城或宋太原城 。
今桥头街中段与海子边交汇的地段 , 即宋太原城“朝曦门”外护城河桥的故址 。而桥头街之名正源出于此 。
今桥头街,东起五一路,西至柳巷与柳巷南路衔连处,与钟楼街相直,是由原桥头衔和红市街两条街巷合并为一 。提起桥头街,便使人想到太原的地方风味名吃:“清和元”的“头脑”,“六味斋”的“酱肘花”,“认一力”的“羊肉饺” 。
有着 300余年历史的“清和元”回民饭店,坐落在桥头街中段北侧 。它以其独占太原十大名吃之鳌头的风味——头脑 , 誉满三晋,遐迩闻名 。
头脑本名“八珍场”,是由明末清初的仁人志士、著名的学者、精于医道的傅山先生所悉心炮制的一种滋补食品 。据说 , 傅山中年丧妻之后,一直未续,侍奉于母侧 。
其母年迈体弱,长卧病榻 。为使母亲康泰颐寿,傅山便研制了以肥羊肉、莲藕、山药、黄芪、良姜、煨面、黄酒、酒糟八种药材和食物为原料的“八珍汤”,作为老人冬季进食的早点和调补品 。
经过一个冬季的精心调治服用,他的母亲百病尽消,精神焕发 。未几,清军入主中原,傅山矢志亡明,严拒清王朝的高官厚禄 。
为表示自己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恨  , 遂易八珍汤之名为头脑,将配方和制作方法 , 传授于太原城中一家姓朵的专卖羊杂割的饭铺,并亲笔为这家饭铺书写牌匾,取名“清和元” 。他这样做的良苦用心在于,饭店以清和元两个少数民族所建的王朝为名,专卖头脑和杂割,一但连起来读念 ,即成为“头脑杂割清和元”,便成为一句咒骂清元统治者的话,以泄心中积懑 。
恰如傅山所料,这爿饭店的羊杂割本来就有些名气,再加上风格别具的佳肴头脑 , 以及与头脑珠联壁合的烧饼帽盒 , 一时生意兴隆 , 饮誉并垣,名传三晋,以至“头脑杂割清和元”成为人们赞誉这家饭店的口头禅,一直经营三百载而不衰 。需另书一笔的是当年的“清和元”在南仓巷的中段西侧,民国间迁于今址 。
西距清和元二、三百米,有一幢伊斯兰风格的中层建筑,这便是清真认一力饭庄。它以其久负盛名的产品羊肉蒸饺誉满晋阳。
据食品行家评述 , 认一力的饺子,形美味佳,皮薄馅嫩,肥而不腻,越嚼越香,是太原十大风味名吃之一 。从流传了数十载的当地俚语:“要买东西开化寺,要吃饺子认一力”中,即可体会到其声誉之高 , 影响之大 。
认一力开业于1930年,创业者是一位 。
2.太原晋祠有什么历史典故没有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 , 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 。
这里 , 山环水绕,古木参天 , 在如画的美景中 , 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 。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 , 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同 , 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 , 使游人目不暇接 , 留连忘返 。
晋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和著名的游块胜地,常年接待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 。关于晋祠的故事,说来话长,据《史纪·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 。
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 。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 。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 ?——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 , 结飞梁于水上 。”
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 。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 。南北朝时 , 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 , 穿筑池塘” 。
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 , 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
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 。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 。
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 。
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 。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同时期搞起来的 , 集中在一起,却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 , 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 , 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芳功人民创造的匠心 。
中轴线最前端为水镜台,始建于明朝,是当时演戏的舞台 。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 。
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 。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 。
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 。相侍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 。
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 , 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通过智伯渠上的合仙桥,便是金人台 。
金人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有余 。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 , 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 。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 。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 , 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 。
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 。献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是我因古建中的瑰宝 。
献殿以西 , 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 。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 。
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 。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宽五米 , 高出地面一点三米,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宽三点三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 。
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 。飞梁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根据《水经注》纪载,北魏时已有飞梁之设 。
现存此桥,可能是北宋时与圣母及同时建造的 。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样翻修 。
建筑结构有宋代特点,小八角石柱,复盆式莲瓣尚有北魏遗风 。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面中偶有所见,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 。
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飞梁南北桥面之东,两端各卧伏一只宋雕石狮,造型生动 。
桥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国较早的铁铸狮子 。在中轴线末端 , 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 。
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 。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 。
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 。
3.在山西这个地方,都有哪些历史典故 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尧帝禅让、禹凿孟门等等 。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禹凿孟门”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中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 , 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省会城市太原,被誉为“龙脉”所在地,向来乃兵家必争之地,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
4.山西太原古建筑故事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前 。周武王的次子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 。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太原市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 。
“晋祠”并非“晋王祠”的简称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领导人来晋王祠游玩 。他游完一圈后说如今百姓当家做主,中国已无王侯,便把晋王祠中的“王”字去掉 , 改称晋祠 。
晋祠内建筑布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结构壮丽而整肃,为全祠之核心,北部建筑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建筑楼阁林立,小桥流水,亭榭环绕,一片江南园林风光 。
祠内建筑由东向西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其北为唐叔虞祠、吴天神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严密,既像庙观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宫苑 。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现在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 。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木雕盘龙八条 。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是中国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 。殿内有宋代的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里,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是宫廷生活的具体写照 。塑像十分生动,充分地表现出人的神情,各个塑像神态自然,神情各异,塑工高超,是中国宋代彩塑中的精品 。
祠区北侧的唐叔虞祠,建筑分前后两院,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正北为唐叔虞殿,宽五间,进深四间,中间神龛内设有唐叔虞的塑像,其两侧是从别处移来的12尊塑像,她们手持笛、琵琶、三弦等不同乐器,是研究中国乐器和音乐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
晋祠被称为三晋胜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为晋祠留下了碑碣多达300余篇 。祠内的“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 , 老枝纵横,虽已历数千年之风雨,但仍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
5.为什么把太原叫作龙城这里面有什么典故吗 2500年前,当赵简子以晋阳来命名这座偏居一隅的城市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它竟然能够一次次地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并且在唐代以及其后的几个五代小王朝中长期以“北京”或“北都”的面目出现 。
这片凝聚着王者之气的风水宝地天生就是一个成就霸业、造就帝王的龙兴之地,赵襄子晋阳反击奠定三家分晋,汉文帝龙潜太原入主汉宫 , 李渊父子起兵太原定都长安,高欢父子盘踞晋阳开创北齐 , 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即位前都曾受封晋阳 , 崛起于太原的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和他们创立的后唐、后晋、后汉三王朝以及后来的刘崇和北汉政权更是为太原赢得了“龙城”的美誉 。
6.有关山西的历史典故和成语 山西 ,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
在这片土地上 , 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 。
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 。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 。
战国时,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 。
到隋时 , 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 。隋末  , 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  , 建都长安后 , 把太原尊为“北都”,意即“别都” 。
五代时期,后唐 、后晋 、后汉和北汉都是以山西为根据地起家 。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山西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乱世越是显得重要 ,谁拥有了山西 , 谁就可以称雄天下 。
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 , 必有取于山西 。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 。
明代时 , 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 , 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 , 统管山西五府三州 。清代 , 开始称为山西 。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
“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禹凿孟门”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 。中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 。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 。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 。
省会城市太原 , 被誉为“龙脉”所在地,向来乃兵家必争之地,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 , 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 。元末明初 , 中原连年战乱 , 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 。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 , 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 。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 。
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 , 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 。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
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 。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 。
周代,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在山西境内崛起 。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 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南北朝时期 , 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 , 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
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 。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 。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 , 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
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 。明代 , 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 。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 。
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上党战役永垂青史 。1949年4月,全省解放 。
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 。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众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
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 , 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 , 有白袍将军薛仁贵,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张辽,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裴度 , 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写戳ⅰ爸仆剂濉钡奈鹘赝佳Ъ遗嵝?,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马光、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 , 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被嘉靖帝誉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维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十大名将中的徐向前、傅作义等 。山 。
7.山西有那些传说故事 山西的故事很多,你知道的如 一、女娲补天,二伏羲 他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 。
伏羲创八卦 , 那是相当有名 三、神农炎帝 炎帝 神农氏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 。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 。
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 传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场.自他以后中国进 入农耕社会 四、轩辕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 。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 。
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黄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 。
他联合炎帝 , 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 。历史上尧 , 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 黄帝、炎帝都为山西人士,后说炎黄子孙, 五、再有是尧 舜 禹 这三位都出自山西: 黄帝以后,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著名首领 , 先后有尧、舜、禹 。
相传尧老了,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干、能吃苦、又孝顺的舜 , 作为继承人,协助尧处理事务 。尧死后,舜就继承了尧的位置 。
舜年老了,也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这种公开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
舜的时候,黄河流域洪水泛滥 , 造成严重灾害 。舜任用禹去领导治水 。
禹带领人们用疏导的方法,把洪水引进江河和海洋 。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战胜洪灾 。
在治水过程中,禹昼夜辛劳 。后人高度赞扬他的治水功绩,称之为“大禹” 。
禹的时候 , 阶级已经产生,我国原始社会走向瓦解 。
8.太原双塔是什么时候建起来的 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岗上 。背依太行群峰,四周松柏拥翠,殿宇轩昂,双塔耸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别称
双塔寺
始建时间
明朝万历中叶
保护情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
山西太原城区东南郝庄村
永祚牡丹
永祚寺始创于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初名永明寺,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五台山高僧妙峰(福登)和尚奉敕续建,易名永祚寺 。
清初又续建了山门,完善了禅堂和殿宇 , 形成了一座小规模的寺院 。但在战乱岁月,古寺饱经沧桑,到民国末期,已是满目疮痍、遍体鳞伤了 。
新中国成立之后,曾多次维修 。
新建碑廊 , 仿建前院,广植牡丹,使古刹面貌一新 。
太原市郝庄第23届永祚寺双塔文化庙会将于2011年7月18日在双塔寺文化广场隆重开幕 , 这是郝庄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庙会 。
7月17日至22日 , 连续6天推出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 。庙会活动主旨是“来郝庄,逛庙会、看大戏、品美食、观社火、赏书画、登双塔、纳百福” 。
永祚寺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依山而建,坐南向北 , 三进院落 。自北面山门而入 , 第一进院是20世纪80年代仿明代形制扩建而成 , 两厢为配殿,辟为展室,称陈列院 。
第二进院为“祗园胜景”,称牡丹院,遍植各色牡丹,具有北方园林的韵味;向东伸展建成的展室,陈列着从市内搜集来的碑刻、造像等 。
第三进院为“永祚禅林”,称礼佛院,有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客堂等 。
大雄宝殿五间为结构精巧的两檐楼阁式,全用青砖磨砌成柱、檐、斗,雀替、垂花柱及图案等,仿木结构筑砌 , 殿内施拱券顶,不用一钉一木,是明代典型的无梁式建筑,故称“无量殿” 。
殿内正中供奉高3.85米的阿弥陀佛立式贴金铜像 , 两侧有释迦、药师佛铁铸坐像,是净土宗的礼佛场所 。殿前有明代所植丁香和牡丹两株 。
大雄宝殿顶上建有三圣阁,单檐歇山顶建筑 , 顶部用砖雕斗〖FJF〗拱〖FJJ〗,层层出挑 , 叠涩而上,形成套拱,筑成下大上小的砖砌藻井,是中国古建筑无量式殿阁中的珍品 。
殿内原有“西方三圣”
9.关于山西的历史故事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 。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 。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 。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 。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 。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 。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 。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 , 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 。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 。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 。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 , 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 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 , 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 。到五代十国 , 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宋辽时期 , 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 。元代 , 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