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的来源典故 知音典故来源

知音典故来源(知音的来源典故)1.知音的来源典故 知音的来源:典故1·高山流水(《列子·汤问》)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呔难酉裉┥剑 毙睦锵胱帕魉? ,钟子期说:“好?。∷坪频吹难酉窠樱 辈浪寄畹模幼悠诒厝涣私馑?。
子期死后 , 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就摔破了琴,终身不再弹 。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后在晋国当大夫,在一次回乡途经汉水,鼓琴时遇到钟子期,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约时,子期已病故 。伯牙于坟前祭拜后 , 摔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 。
据《琴操》、《乐府解题》记载: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 。某天 , 成连对伯牙说:“我能教你弹琴而不能教你移情,我有一位叫万子春老师,住在东海的蓬莱山上,他善于弹琴也善于移情 , 我们一起去拜访他 。”
伯牙当然乐意 , 于是他们就一起去东海 。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 , 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 , 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 , 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典故2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 , 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 , 拿出随身带来的琴 , 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
【知音的来源典故 知音典故来源】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 , 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 , 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 , 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 , 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 , 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 , 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
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 , 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 , 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 , 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 , 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 , 可是他等啊等?。趺匆膊患幼悠诶锤霸? ,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 , 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 , 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 , 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 。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 , 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 , 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后人有诗赞美曰:月临十五醉谁家,文朋诗友共天涯 。
倘若当年子期在,不使瑶琴碎成花 。(周天侯·) 资料来源: 桃李的来源:“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育的学生 。
如果老师教育、培养的学生很多,人们则称“桃李满天下” 。那么 , 为何将学生称“桃李”呢?在我国的春秋时代,魏国有个大臣名叫子质 。
他得势的时候 , 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 。后来,他因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了 。
他在北方遇见了一个名叫子筒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致于流落到此地 。子筒听了 , 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 , 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 。
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 。所 。
2.“知音”的来源典故是什么 1. 典故: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 , 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 。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 。钟子期高兴地说:“弹得真好?。∥曳路鹂醇艘蛔《氲拇笊剑 辈烙窒胱帕魉?nbsp;, 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曳路鹂吹搅送粞蟮慕# 辈烂看蜗氲绞裁矗幼悠诙寄艽忧偕辛旎岬讲浪?。
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 , 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 。开始弹连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 。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 。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 , 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 , 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
2.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 。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 , 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 。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 。
3.知音的来源典故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 。
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 , 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 。
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 。/link?url=_ 。
4.知音源自的典故 知音出自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 , 钟子期善听音 。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有古文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古琴而志在高山 ,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