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夜的诗词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不知江月待何人 , 但见长江送流水 。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 应照离人妆镜台 。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
昨夜闲潭梦落花 , 可怜春半不还家 。
江水流春去欲?。?江潭落月复西斜 。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配乐的话,直接找《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就可以了,想要创新的话,推荐墨明棋妙的曲子《霜月夜》,很合适
古诗配画静夜思静夜思李白(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注: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
有哪些关于月亮的古诗?要求配画片 。
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2.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3.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4.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5.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6.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7.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在古诗中“月亮”的意象是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 , 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 , 无不表达 。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
古朗月行古诗配画古朗月行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又疑瑶台镜 , 飞在白云端 。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
、 韵译 小时不识天上明月,把它称为白玉圆盘 。
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上边 。
月中仙人垂下双脚?月中桂树多么圆圆!白兔捣成不老仙药,借问一声给谁用餐? 蟾蜍食月残缺不全 , 皎洁月儿因此晦暗 。
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天上人间清明平安 。
月亮沦没迷惑不清,不值观看想要离开 。
心怀忧虑不忍远去,凄惨悲伤肝肠寸断 。
...
鸟鸣涧古诗配画要古诗配画和图片,首先要了解诗的背景,其次是读懂诗的含义,最后还要明白诗人当时的心境,根据这几点来给古诗选择画和图片 。
如何读懂古诗:1、注意诗的题目 。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 , 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招┮怂拿?,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 。
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
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
2、抓住关键词(句)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 , 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 。
3、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
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 。
因此 ,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 , 朝政如何 。
联系这些背景 , 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 , 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
鸟鸣涧鸟鸣涧古诗配画原文:《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译文:春天夜晚,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 。
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
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 。
清脆鸣叫 , 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或闲适恬静的情致,陶然忘机的心境,摈弃世尘的隐愿 。
塞下曲古诗配画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
2.月黑:没有月光 。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 。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
4.遁:逃走 。
5.将:率领 。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
7.逐:追赶 。
【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 。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 。
“月黑雁飞高” ,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 , 飞得高高 。
“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
“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
“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
本诗情景交融 。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
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 。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 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 , 这是第三首 。
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写敌军的溃退 。
“月黑”,无光也 。
“雁飞高”,无声也 。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 , 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 。
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 。
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 , 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
“欲将轻骑逐 , 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 。
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
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 。
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 , 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
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 , 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
———————————————————————————————————————————————————————《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平明寻白羽 , 没在石棱中 。
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 , 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 , 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
赞同塞下曲 卢纶林暗草惊风 , 将军夜引弓 。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给《暮江吟》古诗配画?《暮江吟》唐代: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
赏析:《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 , 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 , 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 , 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 , 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 , 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
受光多的部分 , 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
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 , 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
诗人沉醉了 , 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 。
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 。
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 。
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 。
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
诗人再抬头一看 , 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 , 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 。
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 。
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 。
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
另外 , 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 。
《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 。
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 。
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 。
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 , 后写地下 。
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 。
如前所述 , 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 。
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
古诗配画种豆南山下《郊陶潜体诗十六首》作者:白居易 【唐代】 赏析 不动者厚地,不息者高天 。
无穷者日月,长在者山川 。
松柏与龟鹤,其寿皆千年 。
嗟嗟群物中,而人独不然 。
早出向朝市,暮已归下泉 。
形质及寿命,危脆若浮烟 。
尧舜与周孔,古来称圣贤 。
借问今何在 , 一去亦不还 。
我无不死药 , 万万随化迁 。
所未定知者,修短迟速间 。
幸及身健日,当歌一尊前 。
何必待人劝,持此自为欢 。
翳翳逾月阴,沉沉连日雨 。
开帘望天色 , 黄云暗如土 。
行潦毁我墉,疾风坏我宇 。
蓬莠生庭院,泥涂失场圃 。
村深绝宾客 , 窗晦无俦侣 。
尽日不下床,跳蛙时入户 。
出门无所往,入室还独处 。
不以酒自娱,块然与谁语 。
朝饮一杯酒,冥心合元化 。
兀然无所思 , 日高尚闲卧 。
暮读一卷书,会意如嘉话 。
欣然有所遇,夜深犹独坐 。
又得琴上趣,安弦有馀暇 。
复多诗中狂,下笔不能罢 。
唯兹三四事 , 持用度昼夜 。
所以阴雨中,经旬不出舍 。
始悟独往人,心安时亦过 。
东家采桑妇,雨来苦愁悲 。
蔟蚕北堂前,雨冷不成丝 。
西家荷锄叟,雨来亦怨咨 。
种豆南山下,雨多落为萁 。
而我独何幸,酝酒本无期 。
及此多雨日,正遇新熟时 。
开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
持玩已可悦,欢尝有馀滋 。
一酌发好容,再酌开愁眉 。
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 。
忽然遗我物,谁复分是非 。
是时连夕雨,酩酊无所知 。
人心苦颠倒,反为忧者嗤 。
朝亦独醉歌,暮亦独醉睡 。
未尽一壶酒,已成三独醉 。
勿嫌饮太少,且喜欢易致 。
一杯复两杯,多不过三四 。
便得心中适,尽忘身外事 。
更复强一杯,陶然遗万累 。
一饮一石者,徒以多为贵 。
及其酩酊时,与我亦无异 。
笑谢多饮者,酒钱徒自费 。
天秋无片云,地静无纤尘 。
团团新晴月 , 林外生白轮 。
忆昨阴霖天 , 连连三四旬 。
赖逢家酝熟 , 不觉过朝昏 。
私言雨霁后 , 可以罢馀尊 。
及对新月色 , 不醉亦愁人 。
床头残酒榼,欲尽味弥淳 。
携置南檐下,举酌自殷勤 。
清光入杯杓,白露生衣巾 。
乃知阴与晴,安可无此君 。
我有乐府诗,成来人未闻 。
今宵醉有兴,狂咏惊四邻 。
独赏犹复尔 , 何况有交亲 。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 。
临觞忽不饮,忆我平生欢 。
我有同心人,邈邈崔与钱 。
我有忘形友,迢迢李与元 。
或飞青云上,或落江湖间 。
与我不相见,于今四五年 。
我无缩地术,君非驭风仙 。
安得明月下,四人来晤言 。
良夜信难得,佳期杳无缘 。
明月又不驻,渐下西南天 。
岂无他时会,惜此清景前 。
家酝饮已?。?村中无酒酤 。
坐愁今夜醒 , 其奈秋怀何 。
有客忽叩门,言语一何佳 。
云是南村叟,挈榼来相过 。
且喜尊不燥,安问少与多 。
重阳虽已过,篱菊有残花 。
欢来苦昼短,不觉夕阳斜 。
老人勿遽起 , 且待新月华 。
客去有馀趣 , 竟夕独酣歌 。
原生衣百结,颜子食一箪 。
欢然乐其志,有以忘饥寒 。
今我何人哉,德不及先贤 。
衣食幸相属,胡为不自安 。
况兹清渭曲,居处安且闲 。
榆柳百馀树,茅茨十数间 。
寒负檐下日 , 热濯涧底泉 。
日出犹未起,日入已复眠 。
西风满村巷,清凉八月天 。
但有鸡犬声,不闻车马喧 。
时倾一尊酒,坐望东南山 。
稚侄初学步 , 牵衣戏我前 。
即此自可乐,庶几颜与原 。
湛湛尊中酒,有功不自伐 。
不伐人不知,我今代其说 。
良将临大敌,前驱千万卒 。
一箪投河饮,赴死心如一 。
壮士磨匕首,勇愤气蓬勃 。
一酣忘报雠 , 四体如无骨 。
东海杀孝妇 , 天旱逾年月 。
一酌酹其魂,通宵雨不歇 。
咸阳秦狱气,冤痛结为物 。
千岁不肯散,一沃亦销失 。
况兹儿女恨,及彼幽忧疾 。
快饮无不消 , 如霜得春日 。
方知麹糵灵,万物无与匹 。
烟霞隔悬圃,风波限瀛洲 。
我岂不欲往,大海路阻修 。
神仙但闻说,灵药不可求 。
长生无得者,举世如蜉蝣 。
逝者不重回,存者难久留 。
踟蹰未死间,何苦怀百忧 。
念此忽内热,坐看成白头 。
举杯还独饮 , 顾影自献酬 。
心与口相约,未醉勿言休 。
今朝不尽醉,知有明朝不 。
不见郭门外,累累坟与丘 。
月明愁杀人,黄蒿风飕飕 。
死者若有知,悔不秉烛游 。
吾闻浔阳郡,昔有陶征君 。
爱酒不爱名 , 忧醒不忧贫 。
尝为彭泽令,在官才八旬 。
愀然忽不乐,挂印著公门 。
口吟归去来,头戴漉酒巾 。
人吏留不得,直入故山云 。
归来五柳下,还以酒养真 。
人间荣与利 , 摆落如泥尘 。
先生去已久 , 纸墨有遗文 。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
楚王疑忠臣 , 江南放屈平 。
晋朝轻高士 , 林下弃刘伶 。
一人常独醉 , 一人常独醒 。
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欢情 。
欢情信独善,苦志竟何成 。
兀傲瓮间卧,憔悴泽畔行 。
彼忧而此乐,道理甚分明 。
愿君且饮酒 , 勿思身后名 。
有一燕赵士,言貌甚奇瑰 。
日日酒家去,脱衣典数杯 。
问君何落拓,云仆生草莱 。
地寒命且薄,徒抱王佐才 。
岂无济时策,君门乏良媒 。
三献寝不报,迟迟空手回 。
亦有同门生,先升青云梯 。
贵贱交道绝,朱门叩不开 。
及归种禾黍,三岁旱为灾 。
入山烧黄白 , 一旦化为灰 。
蹉跎五十馀,生世苦不谐 。
处处去不得,却归酒中来 。
南巷有贵人,高盖驷马车 。
我问何所苦 , 四十垂白须 。
答云君不知,位重多忧虞 。
北里有寒士,瓮牖绳为枢 。
出扶桑枣杖,入卧蜗牛庐 。
散贱无忧患,心安体亦舒 。
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 。
东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 。
朝营暮计算 , 昼夜不安居 。
西舍有贫者,匹妇...
给我关于描写枫叶的古诗词的诗配画,要彩色铅笔的颜色,不要水彩的...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
【关于月夜的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