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折梅概述 折梅典故

折梅典故(妙玉折梅概述)1.妙玉折梅概述 《红楼梦》写了三个纯情的苏州姑娘黛玉、香菱、妙玉,都出身仕宦人家,一个为寄人篱下的小姐,一个成被拐卖的丫环,一个是遁入空门的尼姑,经过一番颠沛流离 , 都进了贾府大观园 , 不过妙玉是贾府正儿八经请进来的 。
“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为自幼多病,于是“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如今父母俱已亡故……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王夫人听了林之孝家的推荐,说道“他既是宦家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 。”
于是让人带着请帖备了车轿去把妙玉接来 。妙玉在“玄墓蟠香寺”修行时,邢岫烟一家因贫寒曾借住蟠香寺,和妙玉做了十年邻居,妙玉还是她的启蒙老师,妙玉至少八岁以前就进玄墓山 。
玄墓一带 , “山人以圃为业,尤多树梅” 。妙玉称得上在玄墓梅花丛中长大,对梅花有特殊感情,《红楼梦》用很多笔墨写了她的梅花情结 。
如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用珍藏了五年的“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水烹茶,招待黛玉、宝钗和宝玉吃“梯已茶” 。再如第四十九回、五十回 , 写了宝玉赏梅、乞梅及妙玉赠梅 。
“(宝玉)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 , 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栊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众人在芦雪庵联诗,湘云便要宝玉以“访妙玉乞红梅”为题 。
宝玉自称“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从妙玉处要来梅枝,“原来这一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枝纵横而出 , 约有二三尺长,其间小枝分歧 , 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真乃花吐胭脂 , 香欺兰蕙 。各各称赏 。”
从这一枝梅上,可看到妙玉还精通治梅园艺,难怪宝玉要费了口舌才得乞讨到 。宝玉还对大家说,“我才又到了栊翠庵,妙玉竟每人送你们一枝梅花 , 我已经打发人送去了 。”
妙玉性格孤癖,她自己的东西从不肯轻易给别人,却慷慨折梅赠众人,反映了她那冷艳背后的重情谊一面 。吴地岁时风俗,早春二月(农历)“元墓(玄墓)看梅花”(清顾禄《清嘉录》) 。
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任苏州织造,亦随俗去玄墓赏梅,调任江宁织造后,仍饶有兴致专程而来 。康熙三十八年(1699)秋,曹寅之弟曹荃(字芷园)奉命钦差两淮 。
康熙三十九年春,曹寅特邀弟曹荃及友人一起来苏州游览赏梅 。诗友王煐《忆雪楼诗集》有《千尺雪和荔轩、芷园两使君》,称“支硎载酒观新瀑 , 邓尉联吟惜落红” 。
曹寅幕宾姚后陶《后陶遗稿》有《吴门同曹荔轩通政昆仲游千尺雪限深字》、《程耻夫、叶桐初、朱朴仙集饮吴门官署,兼怀楝亭通政游光福未返,即用光、福二字》 , “遥念山中人,应伴梅花宿” 。曹寅昆仲在光福留连忘返,竟为赏梅夜宿山中 。
姚后陶曾随曹寅入职苏州织造署 , 诗里还流露了故地重游之慨 。曹雪芹的舅祖李煦则与玄墓圣恩寺主持济志有莫逆之交,李煦《虚白斋尺牍》存有康熙五十二年秋“复玄墓和尚”短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令人驰慕不已,正未知何时得至虎溪,与远公作竟日谈耳 。圣恩深重 , 报称愈难 。
此番再荷视鹾之命 , 每凛蚊负之惧,何敢当贺?然蒙专人远来雅宜,固不能忘也 。附谢,不一 。
“虎溪”,光福镇古称;“远公” , 典出晋高僧慧远,此指济志 。时李煦在扬州盐署任上,“蒙专人远来雅宜”,两人情谊非浅 , 李煦惦念着与济志再作“竟日谈” 。
济志曾于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四十六年二度率圣恩寺众僧迎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曾三次临幸圣恩寺,初次在康熙二十八年,由济志之师吼崖石公(时84岁)率众僧出寺迎候 。李煦于康熙三十二年出任苏州织造,曾参与四次迎驾 , 因此他与圣恩寺济志交往渐深亦在情理之中 。
曹寅、李煦这些陈年玄墓雅事,无疑影响着曹雪芹笔下《红楼梦》的苏州情愫 。当然妙玉所称“玄墓蟠香寺”是虚构的,玄墓一带有三座古寺庙:圣恩寺、司徒庙、永慧禅寺 。
【妙玉折梅概述 折梅典故】圣恩寺最著称 , 始建于唐天宝间 , 毁于元代,明初复兴,因禅宗临济宗杨岐派万峰蔚禅师到来,寺院名声大振,山亦有“万峰”之称,康熙、乾隆年间圣恩寺为江南名刹;邓尉司徒庙 , 祀东汉大司徒邓禹 , 内有清、奇、古、怪四株千年古柏,附近有康熙苏州巡抚宋荦(与曹寅、李煦相交)所题赏梅最佳处“香雪海”;南山永慧禅寺即石壁精舍,建于明隆庆间,南山俗称“蟠螭山”……细赏这虚拟的“玄墓蟠香寺”称谓,也能感受到作者匠心独运的创意 。妙玉的身世扑朔迷离,引发诸多揣测 。
妙玉跟随她精通“先天神数”的师父来“都中”朝圣“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不料师父竟仙逝,圆寂时留下遗言,要她“在此静居”,等待“结果”,于是有了进贾府的机缘 。妙玉列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属另一红颜薄命典型,她的判词《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 , 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 , 红粉朱楼春色阑 。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 通行本《红楼梦》 , 妙玉后来是被强贼掳去,留下悬念,“不知妙玉被劫或是甘受污辱,还是不屈而死,不知下落” 。
红学 。
2.折柳相送的典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 , 折柳枝赠别亲人 。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 , 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 , 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 , 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 。“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 , 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 , 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
江南无所有 , 聊寄一枝春 。本诗作者通过互赠梅花表达(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原诗】 《赠范晔诗》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
江南无所有 , 聊赠一枝春 。【注释】 驿使:传递书信、文件的使者 。
陇头: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译文】 折梅花的时候恰好遇到信使, 于是将花寄给你这个身在陇头的好友(指范哗) 。
江南也没什么(可以相赠),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吧。【鉴赏】 一. 古时赠友诗无数,陆凯这一首以其短小、平直独具一格,全诗又似一封给友人的书信 , 亲切随和,颇有情趣 。
诗的开篇即点明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 。而这一次,诗人传送的不是书信却是梅花,是可见得两个之间关系亲密,已不拘泥形式上的情感表达 。
一个“逢”字看似不经意,但实际上却是有心;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 , 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直白平淡 , 那么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 。
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 。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 ,  想象是多么丰富 。
“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 。联想友人睹物思人 , 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
这首诗最出彩的地方是“一枝春”,耐人寻味,引人联想 。诗人善于炼字,不直言梅,而作“一枝春”,读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 。
以致“一枝春”后来成为梅花的代名词 , 对后世的诗文有深远的影响 。这一字,使全诗意境全出,梅花是江南报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 。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 , 富有情趣 。用字虽然简单 , 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 。
二. 古今吟咏岭梅诗词不下千章,最早的是晋代陆凯《赠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 , 聊赠一枝春 。”《直隶南雄州志》载 , 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诗语 。
该驿曾经宋绍兴知州李岐重修 。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诗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 。
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 陆凯是三国时人 。
《三国志.陆凯传》载:“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 。丞相逊族子也 。
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 。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 。
……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 。”又《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四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 。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 。
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赠范哗》寥寥2 0字 , 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平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 。
“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 , 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 , 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范晔是谁?南北朝刘宋时有个编写《后汉书》的范晔,但他距三国近200年,肯定不是这个范晔,而是三国另一个范晔 。
有的人则认为范哗是刘宋时的范哗,而陆凯不是三国吴的陆凯,而是刘宋时的另一个陆凯 。熟是熟非 , 有待考证 。
陆凯这首诗不过二十个字,却包含无限的诗趣和感情 。当陆凯怀念范晔的时候,为了表达高洁与纯挚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传递书物的信使带给范晔 , 所谓陇头人,因为范晔时在陕西长安,陇山在陕西陇县,所以用陇头人以代 。
不言而喻 , 陆凯折花遥赠之地是江南 , 江南的梅花是驰名于世的 。隐居西湖的林逋有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正是江南梅花神韵的写照 。江南是文物之邦 , 物丰文萃 , 但陆凯认为别的礼物不足以表达他对范晔的情感,所以说江南没有什么可贵的东西堪以相赠,唯有先春而至为报春讯的梅花是最适当的 , 因而遥遥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征他们之间的崇高友谊 。
大概人陆凯赠诗开始,“一枝春”就成为梅花及赠别的代称了 。可见影响的深远 。
唐宋以下历代诗人都有类似的吟咏 , 刘克庄写道:“轻烟小雪孤行路,折滕梅花寄一枝”,是袭取了陆凯的意境;高启写道:“无限春愁在一枝”,是套用了陆凯诗以寄托感情 。后来连唱曲的词牌也取了《一枝春》的曲名 。
《武林旧事》就曾记有一段故事:“除夕 , 小儿女终夕嬉戏不寐,谓之守岁 , 守岁之词虽多,极难其选 , 独杨守齐《一枝春》最为近世所称 。”可见一首小诗也有传世的艺术魅力 。
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曾敏之) 【作者简介】 陆凯(?―约504年),字智君,陆俟之孙,北魏代(今张家口涿鹿县山涧口村)人,鲜卑族 。
是南北朝人 。《魏书》有传 。
陆凯出身名门,祖父陆俟官拜征西大将军 , 父兄也 。
4.“折梅寄榔”神话讲的是什么 武当榔梅历史悠久,远溯北图2 武当榔梅外观特征宋晚期 。
公元1184年,北宋经典《真武启圣录》就有榔梅的记载:"榔梅者,乃榔木梅实,桃核杏形,味酸而甜" 。武当榔梅起初以榔梅称之,随太和山的称谓演变和真武"折梅寄榔"的传说的影响 , 民间习惯以"武当榔梅"之名广泛沿用下来 。
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武当榔梅逐渐形成了政治性、宗教性和群众性的特征:武当榔梅明代达到鼎盛 。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明成祖朱棣下旨,把武当榔梅果列为贡品,每年由武当山进献;因真武大帝在此修道成仙 , 宋代赋予它"预知年景"的圣果,元代赋予它"永不泯灭"的仙果,明代武当榔梅成为"显瑞呈祥"的瑞应之物 。
明朝末期,公元1623年(明天启三年)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览考察了武当山,他的《游太和山》日记中写道 , 在琼台中观、南岩宫共索得榔梅8颗 , 而且送他果实的道人战战兢兢,生怕被人知道而获罪 。徐霞客还把榔梅果带回家给老母亲祝寿 。
史料记载:"……永乐十年秋,敕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敕建武当山宫观 。十一年春,榔梅发花,色敷红白,……,远近闻见,五月果成,珠玑错落,翡翠交辉,累累满枝,莫计甚数,凝霞映日,颜色炫耀……";公元1526年 , 道士方琼真"访武当携榔梅植于洞天福地,今尚存古榔梅一株" 。
自清朝末年,由于各种原因,榔梅果却在武当山突然消失 。20世纪末,丹江口市将武当山榔梅研究列入科研项目 , 并开展了推广工作,该市多个乡镇开始种植,并称为周边地区热门水果品种 。
5.有关梅花的典故 1、一枝春
陈师道《黄梅五首》(之三)“欲传千里信,暗折一枝春 。”
诗中运用了“折梅寄远”的典故 。此典故出自南朝宋诗人陆凯的《赠范晔诗》“折花赠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借东风第一枝的梅将春的汛息、真挚的友情和浓浓的思念传递给友人范晔,梅花作为寄托相思感情的媒介物丰富着咏梅诗的内涵 。
2、西湖处士或孤山处士
西湖处士、孤山处士均指宋代著名诗人、高士林逋(字和靖) 。以梅妻鹤子而闻名于天下的林逋,爱梅入魔,他不仅在小孤山遍增梅花,歌咏啸傲其中,而且终生不娶,以梅为妻 , 以鹤为子,真正不同凡俗 。
林逋共写了咏梅诗七津八首,被称为“孤山八梅”,通过咏梅来表现自己品性的高洁 。许多咏梅诗人在目己诗词中提及林逋,都表明自己与林逋相同的爱梅情结及超凡脱俗、高洁孤傲的节操、忘向 。同时“海妻鹤子”也成了典故 。
3、梅花妆
“梅花妆”的典故是指寿阳公主正月初七在含章股下小卧,梅花飘落到他额上,成五瓣,拂之不不去 , 甚为好看 , 宫中美人皆纷纷仿效之 。诗中运用“梅花妆”的典故,个仅说明梅花妆为女性仪仪容的修饰,它为女性增添了雅致和风韵 , 而且在说明女性对青春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
4、何 郎
何郎,即何逊,曾做扬州法曹,在舍下种青梅树,日常吟咏其下 , 后迁洛阳,因思梅心切返扬州,正值梅花盛开,于是赏玩不已,被后人称为“知梅者” 。何逊有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海 。衔霜当路发,映雷拟寒开 。”写出了海花的盎然生机及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慨叹,对后世咏梅诗创作影响很大 。
5、
高士、美人
此首诗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袁安卧雪 , 一是罗浮遇仙 。(柳宗元《龙城录》),前者讲洛阳大雪时,人多外出乞食,袁安却高卧家中忍饥受寒,不求助于人 。
后者讲陏赵师雄迁罗浮 , 天寒日暮,月色微明,于松林间酒肆旁见一美人淡妆素服,芳气袭人,举止高雅,因扣家门与之共饮 。师雄醉卧至晓,发现自己在大梅花树下 。用这两个典故把梅花比作卧雪高士,月下美人 , 突出了梅花凌寒傲雪 , 素淡馨香的神韵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城录·赵师雄醉憩梅花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花妆
6.有关梅的典故 1 梅开二度 唐代肃宗年间 , 中原某地有一佳丽女子,名唤陈杏元.他家有株梅花树,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 。
忽一日,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儿蔫了,花儿落了 。何故无风天雨花自残,陈杏元大惑不解 。
也在这一日,陈杏元在朝做官的父亲差人送来一位书童 。这书童,聪明伶俐,才貌超人 。
后来得知 , 他原是被奸臣残害的忠良之后,名叫梅良玉 。原来,梅花自败是应在了他的身上 。
这不禁使陈杏元内心里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不久,他俩相爱了 。谁知好景不长,他俩尚未成婚,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 , 就派美人去应付,选陈杏元到北国去和番……那时的邯郸是边陲重镇 。
凡到番邦去的人 , 一般都要登临邯郸的丛台 , 与社稷亲人垂泪相别 。这样,陈杏元与梅良玉便也来在丛台之上…… 这样,如今的丛台上便也仍然有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 或许是命运不济之人暗中相助吧?后来,当陈杏元泪别梅良玉,一步一回头 , 悲悲切切地就要到达番邦,路经一处悬崖断壁,痛不欲生跳崖寻死之时,她突然得救了 。
救她的 , 是一缕阴魂,是前朝也因前来和番到头来忧郁而死的王昭君的阴魂 。那阴魂,背起陈杏元直送中原陈家,最终让她与梅良玉又成好事 , 喜结良缘…… 这件事,感动了陈家院中的梅花树 。
就在梅陈完婚之日,那梅花树又二度重开,且花朵满枝 , 艳丽无比,馨香四溢…… 2 梅花妆 古妇女之妆饰 。是指女子在额上贴一梅花形的花子妆饰 。
相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 , 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妆” 。参阅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 。
其式,在额上画一圆点 , 或多瓣梅花状,唐时很流行 。3梅妻鹤子 林逋脾气很怪,既不娶妻 , 更不要子,但却酷爱梅花、仙鹤 。
他常常四处寻访,但遇佳奇品种 , 便用重金购来,置于住所四周 。闲暇之际,一人赏梅玩鹤 。
相传林逋在孤山隐居时 , 绕屋种梅三百株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他的咏梅名句 。
他有只仙鹤,取名“鸣皋” 。每逢客人来访 , 林逋不在,童子便开笼放“鸣皋”翔云报信 。
诗人见鹤,即回家会客 。因此,人们说他“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看来这并非夸大 。
后来,他的这个名声传播出去 , 成为传世趣闻 。他死后,真宗皇帝还赐号“和靖先生” 。
4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 , 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 , 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 , 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 , 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 , 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 , 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 , 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
7.有关梅的典故 梅的典故梅花妆 据南朝《宋书》记载,宋武帝刘裕之女寿阳公主,曾在正月初七日卧于含章殿檐下 , 殿前梅树上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五出花瓣状 。
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于是纷纷剪梅花贴于额头 , 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 。喜鹊闹梅 民间传说喜鹊因偷了王母娘娘的一株梅花树送给人间而被遣下凡 。
当喜鹊看见自己送来的梅花盛开时,高兴地在梅花丛中跳来蹦去 。恰巧被绣楼上待嫁的新娘看见 , 于是将鹊儿和梅花的形态剪成了窗花 。
而在中国传统习俗上,喜鹊被认为是一种报喜的吉祥鸟 。梅开百花之先 , 是报春的花 。
所以喜鹊立于梅梢,即将梅花与喜事连在一起 , 表示喜上眉梢 。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人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 , 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
梅妃 唐朝妃子江采苹,酷爱梅,在其所在住亭阁四周皆值梅花,名叫梅亭,梅花开时 , 她在那里赋诗吟赏,夜深了还留恋花下不忍离去,唐明皇就因为这样 , 称她为梅妃 。梅开二度 唐肃宗年间,有一佳丽女子,名唤陈杏元,一日其家中梅树无故自败 。
后陈杏元与忠良之后梅良玉相爱 。不久北国南侵,唐王选陈杏元到北国和番 。
当陈杏元路经悬崖寻死之时,被前朝因和番忧郁而死的王昭君的阴魂所救,并让陈、梅二人喜结良缘……这件事,感动了陈家院中的梅花树 。就在梅陈完婚之日 , 梅花树又二度重开,花朵满枝,艳丽无比,馨香四溢……驿寄梅花 三国吴将陆逊的族子陆凯,与范晔是好友 。
两人一处江南 , 一居长安,山川阻隔,常怀思念 。冬日适有传递公文的驿吏南来,陆凯便折了一枝寒梅,命驿吏携往长安赠与范晔 , 并作《赠范晔》诗一首 。
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
后因以“驿寄梅花”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 。抛梅求婚 在古代,因“梅”和“媒”同音,故梅被视为“媒合之果” 。
《诗经?召南?摽有梅》有云:“摽有梅 , 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
摽有梅 , 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
摽有梅 , 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
从而以梅的好 , 以梅的成熟来自比 。“抛梅”是希望求婚的男子不要错过吉日良辰来迎娶 。
踏雪寻梅 唐开元年间,在襄阳鹿门山到大王洲的汉水沙滩上,诗人孟浩然总是在沙滩上走来走去 。人们好奇地问他是否在寻找什么东西时,孟浩然抬头答道:“我在寻梅” 。
乡亲们再看他在雪地上踩出的脚?。?真像是一朵朵“梅花”散落在大王洲上 。因此有人送了孟浩然一首打油诗:“数九寒天雪花飘,大雪纷飞似鹅毛 。
浩然不辞风霜苦,踏雪寻梅乐逍遥 。”而孟浩任在风雪中骑驴过灞桥,踏雪寻梅 , 也成为我国古代诗人的佳话 。
梅妻鹤子 相传北宋著名诗人林逋长期隐居在杭州西湖孤山,不娶不仕 , 埋头栽梅养鹤,被人称为“梅妻鹤子” 。他绕屋种梅三百株,对梅花体察入微,曾咏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名句 。
至今,在孤山北麓,仍立一小亭 , 人称“放鹤亭”,而孤山也成为西湖赏梅胜地 。梅花三弄 古琴曲 。
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 。《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后改编为琴曲 。
“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 。”“三弄之意,则取泛音有三段 , 同弦异徽云尔 。”
(明《伯牙心法》) 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 , 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 , 故称为《三弄》 。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
望梅止渴 有一次曹操率军出征,天气酷热,部队没有水喝,行军速度很慢 。曹操对士兵们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酸又甜,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了!”士兵们听了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
“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
8.驿寄梅花是什么意思 出自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中的“驿寄梅花”用的是南宋时陆凯寄梅花和诗给友人范晔的典故,诗里面有“折梅逢驿使”、“聊寄一枝春”的句子 。后者词语名称: 尺素 词语解释: ①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②书信:时传尺素,以寄相思 。所以古诗词中“尺素”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常用白绢来写,长约一尺左右,素就是白的意思嘛!所以称为“尺素”,所以书信又称“尺素书” 。
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