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蝉这首古诗

你好,回答有点长,选你需要的吧 。
诗题:咏 蝉
作者: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 。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 , 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 。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同时 , 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 。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动作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 。“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愿意更深入一层 。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 , 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 。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 。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 , 才算是“寄托遥深” 。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 。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 。然而正如战国时楚敢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 。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 , 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
咏蝉
作者: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
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芙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诗文解释】
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
【词语解释】
以:因 。
高:栖于高处 。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嘶鸣 。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将欲停止 。
薄宦:官职卑微 。
芜:荒草 。
君:指蝉 。
清:清贫,清高 。
【诗文赏析】
栖于高树之蝉吸风引露,饥而难饱,日夜哀鸣,然而碧树无情,仍然清翠依旧;诗人身为小宦,四处漂泊,想来故园一定已经荒芜了,乡思难熬 , 可是蝉却无情,依然鸣叫不停 。
蝉声的断疏与树叶的清翠、作者的思乡与蝉的鸣叫本无关联,但在诗人笔下 , 蝉与树都被赋予了情感 , 咏物与抒情密切地结合了起来,而且「错综细腻」,寓意更深:诗中的「蝉」难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吗?
有关咏蝉的诗句1-在 狱 咏 蝉 作者: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2-咏蝉 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
3-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芙已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三国时期咏蝉诗“居高声自远”是谁做的据说这首诗是一个人提在墙壁... 蝉 虞(yu 二声)世南 垂緌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 , 笔意颇为巧妙 。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 , 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有权势地位者的有力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 ,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 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 , 此独尊其品格 。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
骆宾王的关于动物的古诗「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 , 南冠客思侵 。
那堪玄鬓影 , 来对白头吟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同张二咏雁」骆宾王唼藻沧江远,衔芦紫塞长 。
雾深迷晓景,风急断秋行 。
阵照通宵月,书封几夜霜 。
无复能鸣分,空知愧稻粱 。
「咏鹅(七岁时作)」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
白毛浮绿水 , 红掌拨清波 。
只有这三首了.
骆宾王的古诗(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 , 南冠客思侵 。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唐)虞世南《咏蝉》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唐)李商隐《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咏蝉这首古诗】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唐)李贺《南国十三首》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
(唐)来鹄《云》千形万象还成空,影水藏山片复重 。
无限旱苗枯欲尽 , 悠悠闲处作奇峰 。
(宋)郑思肖《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2016年临清市小学必背古诗词一年级咏鹅 唐 骆宾王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 红掌拨清波.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 粒粒皆辛苦.静夜思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语文第二册:草 唐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春晓 唐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识不识月 ,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关于露水的古诗词1、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宋代:晏殊译文:闺阁内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
2、厌浥行露 ,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
《行露》先秦:佚名译文:道上露水湿漉漉,难道不想早逃去?只怕露浓难行路 。
3、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
《卜算子·风露湿行云》宋代:张元干译文:我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我沾湿了衣服 , 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
4、秋荷一滴露 , 清夜坠玄天 。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
《咏露珠》唐代:韦应物译文:秋日的荷叶上凝着一滴晶莹的露珠,那是暗夜里从玄天之上坠下的 。
摇晃着仿佛要掉下去一样 , 看着它滚来滚去的而不是停着不动,才知道原来它是圆的而不是方的 。
5、薤上露,何易晞 。
露晞明朝更复落 , 人死一去何时归 。
《薤露》两汉:佚名译文:薤叶上的露水,是多么容易晒干?。÷端淙唤袢毡簧垢桑?但明日清晨又会落在薤叶上 。
而人命奄忽 , 一旦死去,就再没有醒来的时候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