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 。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 。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常识中朱云一词在古代有何说法 【近体、古体】 格律诗 , 包括律诗和绝句 , 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 古人这么叫 , 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 , 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 , 就被称为古体 。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 , 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 , 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
五言多不押 , 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
唐以后 ,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 , 共有二百余韵 。
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 , 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 , 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 , 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 , 江和阳,鱼和虞 , 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
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 斩新花蕊未应飞 。
不如醉里风吹?。?可忍醒时雨打稀 。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
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 , 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 。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
数杯君不见 , 都已遣沈冥 。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常识中朱云一词在古代有何说法】这些不同 , 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
”天是平声 , 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 , 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 , 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
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
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 。
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 , 叫做不完全爆破 。
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 , 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 , 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
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 , 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
古代的诗词讲究的韵律主要指那些?(言论一:不按韵律的诗谓之自由体诗,其意在诗外 。
只要写出诗的那种凝练,超脱的感觉,又何必在乎韵律呢 。
诗毕竟从音乐分离出来很久了 。
)要说凝练超脱,散文杂文同样可以做到 。
但韵律却是诗歌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诗歌区别于散文杂文的重要特点 。
我在上面帖子里已经讲过 , 这个韵律不是狭义上的押韵(押韵是针对古体诗词而言的),而是富有音乐性 , 有节奏感 。
这一点无论古体诗词,现代诗歌,或是中文诗歌,外国诗歌,都是一样可以体现的 。
自由体诗指的是用白话而不是文言作为工具来写作,放宽了对格律的限制 , 不再要求用韵部相同的字,但诗歌的根本性质是不可变的 。
(言论二:即使都是古人的诗词,读起来的感觉也是有差别的 , 太过追求韵律规则,而害其意 , 不可取,但是只有意而无其韵 , 也比较遗憾~~有的时候读起那些意新韵美的词句,总会想起那句话: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上大学后 , 才知道现代诗也可以很美的,再别康桥真美,可是这样的佳作似乎并不很多~~)所以说“一三五不论 , 二四六分明”,这些都是针对偶得佳作不忍以律过分限制所言 。
:)然而即使是古人的出律作品,基本格律仍然是遵守的 , 格律诗之大忌他们是不肯犯的 。
比如说,杜甫的作品中就有一些拗句,但仍然会通过拗救来使其符合基本格律规则(某些句子拗救时“一三五”其实还是要论的) 。
另有一些古人不遵守格律处 , 也是因为表达时不得不如此,比如“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
”这里下句的白帝城就不能换 , 所以出律可以原谅 。
朋友所言现代诗美的不多,我想和现代人不重韵律极之相关,前文已有所述 , 这里就不多作评论了 。
另,对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从另一方面看 , 如没有深厚功底,没有读过记过大量的作品,是无法妙手偶得的,这点无论是写古体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一样 。
(言论三:诗歌对于古诗来说讲求格律 , 其实本意乃是为了好记 , 而不是别的 。
在诗歌理论发展以后,猜出现后来所说的平仄之类的东西,也出现了很多的理论 。
像诗经最初写的那么短,而且有押韵 , 就只是为了好记 , 要不然能有那么多得诗歌流传下来么?对于现代诗 。
我想我们应该不必要求的那么严格,我个人认为,现代诗讲求意境 。
格式没有那么严格 , 押韵也不是那么严格,有的时候不押韵对于现代诗来说反而是好事 。
但是握住么说并不是觉得古代诗歌不讲求意境 。
只是相对的,现代诗对意境更加重视而已 。
现代诗的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的时候流于通俗,或者说俗气 。
因为是用白话写的 , 因此不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
如果有意于现代诗的,应该注意啊 。
)有必要重申两点:一,这里只要提到格律就是针对词和格律诗(近体诗,也就是我们讲的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 。
象诗经(一般为四言诗 , 四言诗以及杂言诗、五言、七言等均为诗体的分类)是不谈格律的,古风(古体诗、古诗,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统称不同)的押韵方法和格律诗也不同,当然也有入律古风,即按格律诗的方法写作,但押韵上仍按古风的规则 。
我于古风是不大通的 , 这里就不多讨论,待擅长的朋友解释吧 。
诗经中常有的押韵和同体反复并非是为了好记,而已经是一种写作手法,不然学诗经时如何还要注意讲究“赋、比、兴”,也就说明不仅是为了好记 。
二,谈到现代诗歌的韵律,我已经一再说明,主要指现代诗歌要有音乐美 , 有节奏感,这是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
现代诗歌不需押韵,这点我并无质疑 。
另,楼上朋友说现代诗对意境更加重视 , 我极不赞同 。
古体诗词与现代诗歌在表达的语言、写作方式上有所区别,但对意境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 。
古人云,不以词害意,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只要立意新,意境好,无须刻意追求辞藻 。
关于诗词韵律的问题一首诗押韵,意境,格调是诗的灵魂 。
写出的东西...
多看 多背 问问语文老师自己买一些讲古诗词韵律的书多总结关键是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凑不过现在不提倡写古体诗找我问问呀我也喜欢虽然不能说太高吧我们共同探讨下吧如何-:古诗词其实很好学的.-:你先看诗词的意思.-:对照着意思看诗词.-:你就会发现每个古词和现代语的规律.-:再学就很容易了.-:要不..你直接加个古诗词的群落嘛..-:互相学习..很方便的..!现在对这比较内行的就是专业学这的 , 或者是资深的教授,不过要学这些需要对它有浓厚的兴趣才可以 。
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当然是多渠道的,也需要日常的积累 。
有那种有声教才的吧 , 朗诵诗歌的 。
上面这些人都是为了混分儿的嘛 说了一通 废话买书,问老师(人家说了没老师)谁不会啊我个人没有什么诀窍,只是认为学习语文,特别是诗歌韵律这方面的知识,关键是理解和感受.像你学习韵律,就要有一种欣赏它,品味它的心态.结合古诗中的名句佳句,重在体会韵律的美.想想为什么用这个字而不用那个字,这样押韵,停顿有什么好处......倾注的思考与感悟多了,理解和记背自然就顺利了如果遇到实在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请教学的好的同僚.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治学之道也.
如何写诗词,应该懂的那些知识,才能写出自己想要的诗 1 汝若学写诗,功夫在诗外,留心平常事,摘取韵律来 。
即靠自己的胆识、眼光,发现诗意 。
2 诗要赋比兴,大技在心中,歌谣儿诗语,优于江东冬 。
即学习生活中的语言,胜过诗词韵律 。
3 唐诗宋词骚,元曲价更高,我语写我心,词句就是刀 。
即学习优秀作品,不是背而是领会实质,为我所用 。
不被格律对仗束缚 。
又不能不学习这些知识 。
懂了才好用 。
七言八行多数不是《七律》 , 《满江红》可能是一壶水 。
因为作者就知道词牌的字数 , 不明白“词”不是写的,是“填”的 。
4 厚积薄发少弄玄,多写勤改笔不闲,师傅只是指路径,入口才得苦辣甜 。
凭自己悟吧 。
选好教材,多学名作,交往方家 。
深入生活 , 凭借真善美的意图动笔 , 离诗人的桂冠就不远啦 。
现代诗知识形式上分行排列 。
今风体韵律诗歌和现代格律诗歌 这是按照诗歌语言节奏和谐性的层级 , 是一般和谐还是非常和谐(最高和谐)来划分的 。
(1)今风体韵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今风体韵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 。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
41.形式是比较自由的、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
代表作是我国当代诗人于进水的《姐姐》,定字、定句 。
(2)现代格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格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
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有高度的概括性
诗歌和诗歌的常识或知识一、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 。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
1、对诗歌的定义: 〈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
〈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
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 。
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
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 。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
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 , 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 。
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
”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 。
《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 。
△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 。
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 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 。
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 。
诗歌文化常识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 二曰赋 , 三曰比 ,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 ,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
兴:是托物起兴 , 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 , 皆兴辞也 。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如《诗经》中的《关雎》[3] 《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 , 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
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有哪些?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 , 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 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乐记》:“诗 , 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 , 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
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 。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 , 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 。
《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 , 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 。
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
唐以后的诗体 , 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 , 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
唐代以后 , 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
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 , 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
“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
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
西欧的诗歌 , 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 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 , 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 , 语言具有音乐美 。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 这“六义”中 , “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 ,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 , 表达思想感情 。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如 , 《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 , 起也 。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 , 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
推荐阅读
- 希望孩子健康聪慧的诗句
- 好听的诗句要配图的。
- 含有“戴”字的古诗词有哪些?
- 古代诗词翻译有什么技巧和方法?
- 2022贵州有哪些大学,本专科院校名单
- 2022四川有哪些大学,本专科院校名单
- 2022陕西有哪些大学,本专科院校名单
- 2022湖北有哪些大学,本专科院校名单
- 2022河南有哪些大学,本专科院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