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绝】 类别:【记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注释】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
2.闻:听 。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 , 让读者通过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 。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 , 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 。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
2001年3月20日 星期二 )
人 的 季 节
济 慈 (英 1795-1821)
一年之中 , 有四季来而复往 ,
人的心灵中,也有春夏秋冬:
他有蓬勃的春天,让天真的幻想
把天下美好的事物全部抓到手中;
到了夏天,他喜欢对那初春
年华的甜蜜思想仔细的追念 ,
沉湎在其中,这种梦使他紧紧
靠近了天国;他的灵魂在秋天
有宁静的小湾 , 这时候他把翅膀
收拢了起来 , 他十分满足、自在 ,
醉眼朦胧,尽让美丽的景象
象门前小河般流过,不去理睬;
他也有冬天,苍白,变了面形;
不然,他就超越了人的本性 。
(屠 岸 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济慈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此首诗是十四行体的诗 。在这首诗中,他把人的一生同一年四季相比,浪漫地说明了人一生的哲理:年轻时,朝气蓬勃,精力旺盛 , 也有天真的幻想;人到壮年 , 事业顺利 , 他的梦靠近了理想;到了中年,想休息了 , 把翅膀收拢了起来;到了老年,自然规律要老要死 。济慈讲的人一生的哲理,是他的想法和体会,这是19世纪的观念 。到了当前的21世纪,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到了中年不能想休息,中年正是干事的时候,正是实现理想的时候;第二、年轻的时候 , 不能光是天真的幻想 , 还要脚踏国情、社情,努力实干方能有成 。
从以上两首诗歌可以大致看出:中国唐代以后出现的近体律诗和绝句讲究格律,如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等 。规定很严格 。中国诗歌含蓄、精练,讲究意境 。外国诗歌没有中国古典诗歌的讲究,比较自由、奔放 。中国现代诗歌(自由诗)已经与外国诗歌没有多少区别 。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 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 , 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 , 更加含蓄 。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 。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 。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 。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
(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 , 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 欲辩已忘言 。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 , 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
我就会得到安宁 , 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 , 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 , 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 ,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 。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 。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 。诗歌很形象地再现了那些漂亮的面庞在人流中涌现的情景,但缺乏了一个让人思绪飞扬的空间 , 语言上也欠缺了美感 。这与中西方的思维形式不同有关,本文将在后面论述 。
(三)不同之处
比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 。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 , 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 。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 , 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 , 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 , 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 , 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 。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 , 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 。”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
另外 , 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 。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 , 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 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 、“老树” 、“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 , 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 ,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 , 引起强烈的共鸣 。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比之下 , 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 , 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 , 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
(四)相异的分析
上文中曾经提及中西的思维形式不同造成文化的相异,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思维的相异 , 这是一个连科学家都在研究的问题,笔者实在无法回答,只能从表面分析思维差异的表现 。
与西方商业性、开放性社会所形成的重视概念、范畴内涵的明确性,分析、归纳的逻辑性 , 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早在先秦已经形成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前者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故努力明确事物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后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 偏重于统一,偏重整体、直观的把握,而忽视了精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物观物”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观物” 的方式 。这样一来造成了语义含糊,难以进行分析研究,只能靠感悟来理解其中的意思,没有精确的尺度去衡量其中的含义 。例如《老子》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直以来“道”的含义备受争议,在翻译中更找不出合适的能表达其意思的词 , 只好用“dao”来表示,这是直觉思维下的典型产物 。这种直觉式的思维上升为理性后,仍不离感性 。当它运用于文学 , 特别是诗歌创作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风骨、风雅、阳刚等等 。也就不像西方那样先对概念作明确的界定,经过推理过程,然后才建构理论体系 。它起源于感性体验 , 经过感悟,后又约定俗成 , 在前后沿用中逐步发展完善,具有具体与抽象、体验与概括结合的特点 。②
中国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又形成了运用朴素的辩证法观察事物的传统,以及相应的辩证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上就是既重视并揭示文学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也能够揭示文学自身的规律 。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之下,中国的诗歌创作特别强调一个“悟”字 , “顿悟”成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悟”往往带来神来一笔 , 它不一定与上文有直接逻辑的联系,但感情上具有连贯性,这种写作方式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产物,它铸造了中国诗歌特有的美丽 。杜甫有一首诗很能突出这个特点 。
舟月对驿近寺
(唐)杜甫
更深不假烛,月郎白明船 。金刹青枫外,朱楼白水边 。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 。皓首江湖客,钩帘独未眠 。
虽然全诗只有最后两句表达诗人的感情,但前面的景物为后面感情的连贯做好了铺垫,渲染了气氛 , 使诗人的感情的流露在诗歌有一气呵成,不会产生唐突之感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 这些作品比比皆是,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 。而反观西方诗歌则很少采用这种方式,究其原因是中西的思维模式不同引起的 。
(五)后论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和费伊阿本德提出了一条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原则,认为科学史上的各个链条之间不可通约,即几乎不存在约数 。这个原则用于现代人类文化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面对的是不同的世界 , 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具有不同的经验,提出和解决的又是不同的问题 。③我们从中得到了启发:不同文化土壤 , 不同的民族文化沉淀中产生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在比较中不应确立一个所谓的中立标准去判断其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 。文化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清楚认识问题和提高完善自己,而不是为了推倒一方、否定一方 。
交流中还存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地位的问题 。
中西审美习性及倾向不同产生很大的差异,这些与各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民族思维有关 。任何一种其他民族的东西在进入一个陌生的民族内部时,不可能完全不发生变异 , 这种变异既是其融入其他民族文化的必要条件,也是自身发展吸收的结果 。而这种变异的结果有两种:一是消灭其他文化,特别是落后民族的文化,一是两者的结合,最后融为一体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中国古代前一种现象经常发生 , 而到了近现代 , 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沉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一种情况司空见惯,而且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客观上也要求异文化之间的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化融合是不以消灭一方文化为代价的 , 毕竟每个民族的发展都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消灭文化的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 文化一体化的论点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文化存在的不可通约性决定了文化的个性 。偏激一点,我们不妨提出这样的一个论点:文化一体化等于没文化,消灭文化 。我们实在很难想象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只共同拥有一种文化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景 , 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甚至灭亡都有客观规律的支配,如果以非客观手段强行消灭一种文化必然会受到惩罚 。在中外历史上这种教训不是不深刻 。因此我们并不能提出单纯的融合要求,中西的交流不能以消灭一种文化为目的,否则后悔的必然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民族 。
通过中西诗歌的比较,我们不可能得出谁好谁不好的结论,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 。我们的诗歌在很长时期内有令我们甚至子孙后代骄傲的地方,但诗歌的发展不以人为的意志转移 , 值得骄傲并不代表可以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完善、发展,我们的诗歌,我们的文学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
最后 , 以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结束本文,这也寄托笔者对世界文学的展望——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坪尤牒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参考资料:http://www.xlmz.net/forum/viewthread.php?tid=3786
中西方对诗歌的定义有什么不同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 , 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 , 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区别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 , 诗画合一 , 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 , 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
我就会得到安宁 , 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
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 , 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 , 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 。
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 。
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 , 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 。
诗歌很形象地再现了那些漂亮的面庞在人流中涌现的情景,但缺乏了一个让人思绪飞扬的空间,语言上也欠缺了美感 。
这与中西方的思维形式不同有关,本文将在后面论述 。
(三)不同之处 比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 。
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 。
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 , 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
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 。
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
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 , 则是另外一回事 , 并不能一概而论 , 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 , 以淡为美 , 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 。
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 。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 。
”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 。
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 、“老树” 、“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 , 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 。
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 , 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
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
求推荐好的古诗集,古词集,西方诗词散文集也可以,什么唐诗三百首... 《西游记》里诗词大致可分为四类:写景诗词、描人诗词、叙战诗词和传佛诗词 。
现一一叙述于下 。
一、写景诗词 唐宋诗词之中,不乏很多写景状物佳作,但没有几首能有《西游记》(后用“此书”代)诗词清白单纯 。
作为一部虚幻故事 , 势必有许多虚幻景物的描写 。
而既为虚幻,故此书之中的诗词,比常寻常写景诗词少了许多现实的约束 。
这便更便于作者的发挥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天庭的描写 , 如: ……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 。
只见那南天门 , 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 。
……琉璃盘内,放许多重重叠叠太乙丹;玛瑙瓶中 , 插几枝弯弯曲曲珊瑚树 。
……【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此诗用虚实结合的方式 , 把本身并不存在的天庭描述得形象生动,仿佛真有一个天庭 。
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对仗工整,纯朴之词描述堂皇之境 。
关于水帘洞的描写如: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
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 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
又: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 。
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 。
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 。
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 。
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 。
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 。
几树青松常带雨 , 浑然像个人家 。
【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其中美丽,读者自赏 。
当然,关于西行路上的景物:村落、树林、彩霞、夕照、寺院、皇宫……个个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
引一首写秋的诗如下: 枫叶满山红 , 黄花耐晚风 。
老蝉吟渐懒,愁蟋思无穷 。
荷破青绔扇,橙香金弹丛 。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排空 。
【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枫叶满山红”道出时在金秋,菊花在晚风中摇曳,远行路上,蝉声“嗤嗤”“吟渐懒”,其中似乎有点点愁绪,思家?恋国?唐三藏或许正想起唐王的话“宁要家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果然“思无穷” 。
“荷破青绔扇,橙香金弹丛”两句最好,十个字,便把秋之“杀”与“喜”皆道出来,一面是“荷破”,便是残败之象 。
古时 , 秋天是邢官行刑的时候 , 从四时看,秋为阴;秋又是战争的象征,从五行看,秋季属金 。
欧阳修道“天地之义气,常以萧杀而为心” 。
另一面是“橙香”,道出秋的另一面特征 。
所谓“春花秋实”,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故诗人用一“金”字,尽述其中喜意 。
尾联二句“可怜数行雁,点点远排空”表述全诗的感情基调:无论秋天的果实带给人们多么大的喜悦,毕竟西行路上,前途茫茫 , 不知何时返故乡 。
唐和尚看到雁归 , 正中思乡之情怀 。
吴承恩有另一经典之作 , 则是其写雪的: 彤云密布,惨雾重浸 。
彤云密布,朔风凛凛号空;惨雾重浸,大雪纷纷盖地 。
真个是六出花,片片飞琼;千林树,株株带玉 。
须臾积粉,顷刻成盐 。
白鹦歌失素,皓鹤羽毛同 。
平添吴楚千江水,压倒东南几树梅 。
却便似战退玉龙三百万,果然如败鳞残甲满天飞 。
那里得东郭履,袁安卧,孙康映读;更不见子猷舟,王恭币,苏武餐毡 。
但只是几家村舍如银砌,万里江山似玉团 。
好雪!柳絮漫桥,梨花盖舍 。
柳絮漫桥 , 桥边渔叟挂蓑衣;梨花盖舍,舍下野翁煨榾柮 。
客子难沽酒,苍头苦觅梅 。
洒洒潇潇裁蝶翘 , 飘飘荡荡剪鹅衣 。
团团滚滚随风势,迭迭层层道路迷 。
阵阵寒威穿小幕,飕飕冷气透幽帏 。
丰年祥瑞从天降,堪贺人间好事宜 。
【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 】 其中用词十分华丽而精确,“六出花,片片飞琼;千林树,株株带玉”、“须臾积粉,顷刻成盐”、“白鹦歌失素,皓鹤羽毛同 。
平添吴楚千江水,压倒东南几树梅 。
却便似战退玉龙三百万,果然如败鳞残甲满天飞”,应用夸张的比喻,虚实结合,形象而生动,将大雪满天飞的景色描写得活灵活现,使人如身临其境 。
同时也大量用典:“东郭履”、“袁安卧”、“孙康映读”、“子猷舟”、“王恭币”、“苏武餐毡”,把诗歌有限的容量扩充到无限的空间 。
另一首描写一幅画的词也是我十分推崇的: 七贤过关,寒江独钓,迭嶂层峦团雪景;苏武餐毡 , 折梅逢使,琼林玉树写寒文 。
说不尽那家近水亭鱼易买,雪迷山径酒难沽 。
真个可堪容膝处 , 算来何用访蓬壶? 不细品论 , 相信读者也会很喜欢的 。
这样的诗词在《西游记》全书之中随处可见,我们在享受其中精彩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不得不赞叹于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手法! 二、描人诗词 《西游记》作为一部小说,那么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是至关重要的 。
吴承恩除了通过故事的情节刻画出许多栩栩如生形象深刻的人物,同时也应用了大量的诗词来描述 。
当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说书者口头上的炫耀引人而准备的 。
但是我们今天仔细地看,便会发现他描写人物形象的诗词,也有它自身不可估量的价值 。
单说吴承恩对妖神鬼怪幻化的美貌的描写 。
西天路上,众神欲试探师徒四人拜佛求经的诚意,幻化出四个美人 , 吴承恩在这里对四人做了仔细的描述: 妖娆倾国色,窈窕动人心 。
花钿显现多娇态,绣带飘飖迥绝尘 。
半含笑处樱桃绽,缓步行时兰麝喷 。
满头珠翠,颤巍巍无数宝钗簪; 遍体幽香...
中西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由于文化的含义广阔,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中西文化的各种差别 。
但总体来说,从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形象的差别,在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在性格上西方人比较随和随意 , 中国人则相对含蓄拘谨 。
文学艺术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同 , 中西文学艺术上各有所长 。
有一种说法,中国文学含蓄善于写实 , 外国善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
还有一种说法,西方文学关注个体心灵的成长,而中国文学关注群体的 。
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
在诗歌方面 , 中国的唐诗宋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韵律优美、对仗工整独具特色,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含蓄内敛的性格 。
另外,总体来说 , 中国诗词以舒情为主,西方则以叙事为主 。
绘画方面,西方油画的特点是在着色上可以重复修改,色彩可以互相覆盖,因此 , 绘画时应用色彩的顺序比较随意;中国画的用色方式则不同,讲究由浅至深及预先留白,工笔严谨精致讲求技法细腻,泼墨写意则相对灵活大气 。
文 字汉字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据说也是起源于象形文字,26个字母最初起源于埃及象形文字,后由腓尼基人改进发明了腓尼基字母,希腊人对腓尼基字母加以改革后创造了希腊字母,古罗马人对希腊字母加以改革进而发明了拉丁字母,英文字母就属于拉丁字母 。
在文字方面 , 英文的确有书写方便流畅的优点 , 相对而言中文要复杂深奥得多 。
在表达方面 , 有很多中文的含义是无法用英文表达的 。
当然同样,一些英文的幽默也很难用中文翻译,这大概就是因文化的差别是一种综合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人习惯于使用象形文字 , 具有更强的记忆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
教 育西方的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优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 。
西方文化重分析及自主思维,东方文化重归纳与记忆 。
在思考方面西方特点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比如一个问题会允许学生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而在管理方面,西方文化会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比如遵守交通规则,比如执行一项规章制度,只要有规矩制度可循 , 谁经办并不重要,一切例行公事 , 公事公办 。
在管理方面中式思维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 , 比如一项程序、规则法律,却往往加上当权者执行者的人情观念主观态度在内;而在思考方面,中方文化也会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比如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
在基础智力方面 , 中国孩子常常远远超过西方人,但受到应试教育框框套套的束缚,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之后,发明创造能力反而没有得到长足的发挥,因而常常出现,在学校所学、所记、所考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并无用处的问题 。
很多人认为中国科学的相对落后,就是政治制度决定了的教育体系有关 。
餐饮文化欧洲人认同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 。
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
中式餐饮以多样化、讲究制作过程、方式而著称 , 西式餐饮则以简单方便为特点 。
餐饮文化上体现出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排场与耗时,令西方人乍舌 。
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 。
比如,随便说川菜、粤菜、东北菜都可以列上一系列的招牌饮食,如“全德居”、“桃园居”“一品轩”、“御膳坊”等等,烹饪方式煎、炒、膨、炸、熘、炖、蒸五花八门,讲究色香味具全 。
因此,中餐在世界上著名,没有一个老外不喜欢不迷恋的 。
而西餐 , 其实大同小异,做法简单,大多通过烘、烤制成,除了牛扒、羊扒就是汉堡包鱼片,虽然汉堡包被批评为非健康食品,但其实在国外仍然占相当比例,因之肉菜面包合三为一,实在方便易用,节省时间,但口感上是很多中国人无法习惯的,但在面子形式上的简洁其实也有重要的意义 。
另外,西方餐饮中的分餐制也与中餐的合餐习惯大不相同 。
我个人认为分餐制更具重要的卫生意义 。
建筑文化如果说建筑之父是技术,建筑之母是美学,则建筑的灵魂则是思想文化 。
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有一条中轴线,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摆放 。
这里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体系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观念,有稳定、中庸、内敛、保守与和谐的内在特质 。
中国的权力政体思想可从宫室建筑搜寻出踪迹,中国的天人调谐思想、艺术审美情趣可从园林建筑中找出根据 。
西方建筑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这与被儒教思想统一了两千多年的中国的建筑风格的一以贯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
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差别十分显著(因而都有特定名词为建筑命名),稍具常识之人即可一眼分辨出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递延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 , 除非专业人士才能从斗拱的层数多寡等细微之处给一座中国古代建筑正确地断代(抛开其它技术手段,仅从建筑风格上来说) 。
从...
中国古典诗词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
这首诗作于宋朝灭亡的那一年 。
示儿(其四)【宋】陆 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
已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这首诗课本中已经学过,不作过多介绍 。
摸鱼儿【宋】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
春且住 ,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
怨春不语 。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 , 烟柳断肠处
【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区别】
推荐阅读
- 小学1至6年级全部数学进率、公式、概念
- 怎样留住古诗文童子功
- 2022湖北有哪些专科学校[公办,民办]
- 2022湖北师范类大学有哪些
- 2022湖北前十名的师范大学
- 2022湖北师范类专科有哪些
- 2022河北一本大学有几所大学,哪个学校好
- 2022广东好的大专学校有哪些,哪个好就业
- 河北石家庄哪个大学好?2022年河北石家庄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