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大 七言绝句《入直》的赏析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得到皇帝信任的激动心情 。作者黄昏去值班,皇帝召见了他 。可能皇帝向他询问某件事情 , 他的意见得到了采纳,于是内心十分激动 。以至回到翰林院神思飞越,久不成寐 。这是封建时代一般士大夫常有的心理 。诗的好处是写得简约而又真实 。
参考资料:http://tenyensoft.com/scwk/ss/zbd_rz.htm
林逋《山园小梅》赏析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
林逋(九六七—一O二八)字君复,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
死后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 所以后世称他为林和靖 。
他的一生从未做官,过着清静淡泊的生活 。
他特别喜爱梅花,几十年在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 。
写出这样美的梅花诗,是有他的生活基础的 。
《山园小梅》是一首咏物诗 。
在中国诗史上 , 有许多诗是通过对物的吟咏,抒发诗人的感情的,通称为咏物诗 。
它与情古诗一样,数量很多,成为古典诗歌中的一个大类 。
咏梅,又是咏物诗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一个部分 。
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都咏过梅花 。
这么大量的咏梅作品中,最为历代读者称道赞赏的,林逋的这首《山园小梅》就是 其中之一 。
诗的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 。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百花飘零凋谢,独有梅花却茂盛妍丽地开放 。
小园中只有她占尽美好的风光 。
歌颂梅花的傲雪耐寒,寄托诗人在逆境中坚贞不移的品格,这在古典诗词中虽然不算是创见,但是把梅花写得这样美,却是罕有的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诗 , 历来被读者誉为咏梅的绝唱 。
梅花的美,不同于牡丹的富丽,更不同于桃花的夭艳,而是一种淡雅和娴静的美 。
在这一联诗中,正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这种淡雅和娴静 。
怎么能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呢?作者不是简单直接地介绍,而是写她的姿态 , 写她的香气 。
上句 , 疏疏落落的梅枝,纵横交错,映在清浅明澈的池塘中 。
写的是姿态,但又不是直接写姿态,而是着重写水中的梅影 。
所以,读者更加感到她的摇曳多姿 。
下句,黄昏的淡月下,飘散着缕缕幽香 。
这是写梅花的香气 。
我们中国传统的欣赏趣味 , 讲究雅和韵 , 不要求强烈的刺激 。
那种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韵味、情趣就不免略逊一筹 。
这里所写的香气,正是那种淡淡的幽香 。
所以很雅致,很有韵趣 。
而姿态、气味之所以给人这样的美感,是因为作者把这些放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来写 。
疏落的梅枝,是倒映在水中,读者感受到的是摇曳的梅影,着笔处是水,而且是清浅明澈的水;缕缕幽香,是在月下游动飘散,这里,月也是黄昏的初月,是在淡淡的月下 。
这样写,环境气氛,与梅花的姿态幽香显得十分和谐协调,恰到好处 。
可见,历代读者如此欣赏这一联诗是很有道理的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是说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从侧面加强前面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 。
霜禽,既指寒霜中的飞禽,也指禽的毛羽洁白如霜 。
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 。
这里写出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而是既爱且敬 。
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是对她无限深情 。
这样,梅花的美又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 。
在写法上 , 上句 , 霜禽欲下当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 。
用词是十分讲究的 。
“幸有微吟可相狎 , 不须檀板与金尊” , 这是说 , 可以亲近梅花的 , 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 。
作者在这里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 。
这个“人”,不是那种空虚庸下追求物质享受的俗人,而是品格高尚的风雅之士 。
这样,诗中的梅花形象,就带有作者本人的浓厚的感情色彩 。
诗人与梅花就不是客观的描写与被描写的关系,而是达到了精神上的无间契合 。
这首诗的影响很深远 。
后来词牌中的《梅花塘》以及《暗香》、《疏影》等,都从林和靖的这首诗中得到启发 。
关于范仲淹的五首古诗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戍边时候写的,表达了在边塞的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生活,除了爱国情怀,也表达了思乡之情 。
江上渔者宋代: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
这首诗歌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
苏幕遮·怀旧宋代:范仲淹碧云天 , 黄叶地 。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山映斜阳天接水 。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黯乡魂,追旅思 。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
明月楼高休独倚 。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范仲淹的这首词描绘的是秋景,画面壮阔,没有颓唐哀伤之情,和下阙的思念家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宿甘露寺僧舍中“放入”一词的赏析“开窗放入大江来” , 从横向展现了长江挟风劫雷奔腾而来的雄姿壮采 。
“放入”可说是再平常不过的词了,“开窗”不是看到大江 , 而是“放入大江” , 当诗人把它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时 , 就产生了不平常的效应 , 化死景为活景,变平淡为神奇 , 使人眼界一新 。
同时又塑造了一个气魄非凡、伟力无穷的“开闸引流”的巨人形象 。
陆游 诉衷情 赏析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①封候,匹马戍梁州② 。
关河③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
胡未灭 , 鬓先秋,泪空流④ 。
此生谁料 ,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⑤! 【注解】 ①觅:寻求 。
②梁州:古陕西地,此指汉中前线 。
③关河:此指大散关、渭河一带 。
何处:不知何处 。
无踪迹可寻之意 。
④“胡未灭”三句:胡未灭:用《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语意 。
鬓先秋:鬓发先白 。
⑤“此生”三句:天山:这里代指西北边境前线 。
沧洲:水边陆地,常指隐士居住之地 。
这里指陆游退隐所住的镜湖之滨 。
【鉴赏】 陆游出生第二年,北宋便为金人所灭 。
陆游轻壮年时期一心向往中原,收复失地 。
四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到西北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 , 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 。
这是诸葛亮当年北伐收复河山一贯主战的人物 , 主和苟安 , 所以他的理想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 , 时常在在诗词中表露出来 。
这首词便是晚年退居山阴以后抒写上述情怀的名篇 。
一起两句,从今天追忆当年,无限感愤 。
“匹马戍梁州”,即指南郑从军生活 。
“万里觅封侯”,暗用班超事 。
两句写出当年意气之外 。
“关河梦断何处“ , 从当年落到今天 。
“关河”“何处”关合上文“万里”“梁州” 。
当年想立功封侯,今天只落得一场梦幻,而且自己也象当年苏秦一样 , 功业一无所成,而“黑貂之裘敝”,落魄潦倒 。
这上片四句,两句过去,两句今天 , 大开大合,感慨无端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
”换头处,三个三字句,形式排比,意思贯珠 。
“胡未灭”联系上片 , “万里觅封侯” , 就是为了消灭敌人,但是“胡未灭”自己却已老了 , 双鬓都凋零了 。
秋天木叶黄落,预示着一年将?。?此处引申为年老衰残 。
本来应该壮岁从戎 , 气吞胡虏,现在敌势依然,而自己却老了,这一句联系上片的三四两句 。
“泪空流”,白白流泪,无补于时 。
三个字承上两句 , 无限悲痛 。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 , 身老沧州 。
”结语更加深沉 。
“心在天山”虽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 , 重点仍在缴应上片“万里”“梁州”,天山在西北,出兵西北 , 北定中原,自己念念不忘 。
但是此身却终老江湖,对国事无能为力 。
过去从政的人 , 以归隐沧州为晚年从容乐境,陆游从“胡未灭”着笔,却始终“心在天山”,而“身老沧州”和“心”的矛盾无法解决,始终在这种主观想建功立业 , 客观却是终老家园的矛盾中度日 。
谁愿意过这样矛盾的日月?这个结语自然唤出“画外之音” 。
当时的人都能明白 , 后世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都明白 。
这是朝廷屈辱投降政策的罪恶 。
不直接说出,用问话,更能发人深思 。
这首词在结构上不同于一般 。
一般上下片各占一半,上片过去,下片今天 。
这首词上半片两句过去,两句今天 。
下半片句句今天,而又关合过去 。
不能用普通的对分法来分 。
在用语上强烈对比,开合动宕 , 正好体现作者情绪的激越 。
词里大量用典,但融合得使你不觉其为典,如“万里封侯”“尘暗貂裘”“心在天山”“沧州”,这些你不知是用典,也能理解词意;知道是用典,领会就分外亲切 。
这是在语言上值得玩味的地方 。
带有绿字的诗句江南春 年代:【唐】 作者:【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送别 年代:【唐】 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
辛夷坞 年代:【唐】 作者:【裴迪】 】 绿堤春草合 , 王孙自留玩 。
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 。
采绿 年代:【先秦】 【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 终朝采绿 , 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
终朝采绿,不盈一襜 , 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 , 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
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
绿衣 年代:【先秦】 【诗经·国风·邶风】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蕾?nbsp;, 凄其以风 。
我思古人 , 实获我心! 古诗十九首 年代:【汉】 东城高且长, 逶迤自相属 。
回风动地起, 秋草萋已绿 。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情诗 年代:【魏晋】 作者:【张华】 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 。
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 。
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 巢居知风寒 , 穴处识阴雨 。
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 杂诗 年代:【魏晋】 作者:【张协】 秋夜凉风起 , 清气荡暄浊 。
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 。
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 。
离居几何时 , 钻燧忽改木 。
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 。
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 。
感物多所怀 , 沉忧结心曲 。
巫山高 年代:【南北朝】 作者:【王融】 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曲 。
烟霞乍舒卷,蘅芳时断续 。
彼美如可期,寤言纷在属 。
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
王孙游 年代:【南北朝】 作者:【谢朓】 绿草蔓如丝 ,  杂树红英发 。
无论君不归, 君归芳已歇 。
古意 年代:【南北朝】 作者:【颜之推】 十五好诗书,二十弹冠仕 。
楚王赐颜色,出入章华里 。
作赋凌屈原,读书夸左史 。
数从明月宴,或侍朝云祀 。
登山摘紫芝 , 泛江采绿芷 。
歌舞未终曲,风尘暗天起 。
吴师破九龙,秦兵割千里 。
狐兔穴宗庙,霜露沾朝市 。
璧入邯郸宫,剑去襄城水 。
未获殉陵墓,独生良足耻 。
悯悯思旧都,恻恻怀君子 。
白发窥明镜,忧伤没余齿 。
离别难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绿杨陌上送行人, 马去东回一望尘 。
不觉别时红泪尽 ,  归来无可更沾巾 。
问刘十九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 红泥小火炉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薄命妾 年代:【唐】 作者:【曹邺】 薄命常恻恻,出门见南北 。
刘郎马蹄疾 , 何处去不得 。
泪珠不可收,虫丝不可织 。
知君绿桑下 , 更有新相识 。
古莫买妾行 年代:【唐】 作者:【曹邺】 千扉不当路,未似开一门 。
若遣绿珠丑,石家应尚存 。
赠婢 年代:【唐】 作者:【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
侯门一入深似海 , 从此萧郎是路人 。
长相思 年代:【唐】 作者:【冯延巳】 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
闲庭花影移 。
忆归期 ,  数归期 ,  梦见虽多相见稀 。
相逢知几时? 暮春送别 年代:【唐】 作者:【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
行人莫听官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
春思 年代:【唐】 作者:【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当君怀归日 , 是妾断肠时 。
春风不相识 , 何事入罗帏 。
阳春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 。
披香殿前花始红,流芳发色绣户中 。
绣户中,相经过 。
飞燕皇后轻身舞, 紫宫夫人绝世歌 。
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 。
重过圣女祠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白石岩扉碧藓滋 ,  上清沦谪得归迟 。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
望江梅 年代:【唐】 作者:【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
船上管弦江面绿, 满城飞絮辊轻尘 。
忙杀看花人 。
月夜 年代:【唐】 作者:【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 北斗阑干南斗斜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生查子 年代:【唐】 作者:【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 。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
二十四诗品 年代:【唐】 作者:【司空图】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
水流花开,清露未□,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
归国谣 年代:【唐】 作者:【韦庄】 春欲晚, 戏蝶游蜂花烂熳 。
日落谢家池馆,柳丝金缕断 。
睡觉绿鬟风乱 ,  画屏云雨散 。
闲倚博山长叹 ,  泪流沾皓腕 。
蕉叶 年代:【唐】 作者:【徐寅】 绿绮新裁织女机 ,  摆风摇日影离披 。
只因青帝行春罢 ,  闲倚东墙卓翠旗 。
鸳鸯草 年代:【唐】 作者:【薛涛】 绿英满香砌 , 两两鸳鸯小 。
但娱春日长 , 不管秋风早 。
独不见 年代:【唐】 作者:【杨巨源】 春风艳阳色 , 柳绿花如霰 。
竞理同心鬟 , 争持合欢扇 。
香传贾娘手 , 粉离何郎面 。
最恨卷帘时 , 含情独不见 。
醉桃源 年代:【宋】 作者:【秦观...
春望诗词赏析【周必大 七言绝句《入直》的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 , 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 , 充溢离情 。
全诗沉着蕴藉 , 真挚自然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 , 寄情于物 , 托感于景 , 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
此联对仗工巧 , 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 , 鸟亦惊心 。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 , 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
感情则由隐而显 , 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凹沂榈滞蚪稹保闯隽讼⒏艟门我粞恫恢潦钡钠惹行那?,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 , 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 , 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
诉衷情赏析●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 , 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 。
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 , 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 。
“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
”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
作这首词时 , 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
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 , 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
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
“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 。
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 。
“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 , 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
“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 。
“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 。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 , “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 。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 , 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 。
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 , 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 , 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
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 , 说尽平生不得志 。
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 , 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
“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 , 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 。
“一事无成霜鬓侵” , 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 “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
所以说 , 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 。
“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 。
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 , 他的心神驰于疆场 , 他的身却僵卧孤村 , 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 。
“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 。
“心在天山 , 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
●诉衷情 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 , 结友尽豪英 。
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 。
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 。
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
陆游有《诉衷情》词二首,其中一首的首句是“当年万里觅封候”,另外一首即此词 。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六十六岁,闲居山阴(浙江绍兴),曾作诗《予十年间两坐斥 , 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 , 谓之‘嘲咏风月’ 。
既还山,遂以‘风月’名小轩,且作绝句》,这首词中有“平章风月,别是功名”之句,可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可以此为参照 。
词的上片是忆旧 。
起首两句写早年的政治生活 。
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陆游由福州决曹掾被荐到临安,以右从事郎为枢密院敕令所删定官 , 由九品升为八品,这是他入朝为官的开始 。
唐宋时九品官服色青 , 陆游以九品官入京改职,言“青衫”十分贴切 。
绍兴三十二年九月,任枢密院编修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 。
这两任都是史官职事 。
这期间...
赏析下列诗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 , 贴切自然 。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 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 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
一个“圆”字 , 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
合上书一想 , 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 , 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
渡荆门送别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② 。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③ 。
月下飞天镜④,云生结海楼⑤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①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
与北岸虎牙山相对,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门户 。
②楚国: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古楚国之地 。
③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了;江水汹涌地奔流着进入无边无际的旷野 。
④江中的月影好像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彩的兴起与变化,在空中结成了海市蜃楼 。
③怜 , 爱 。
这首诗是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后在荆门外所作,描写了荆门一带山尽原出、江流壮阔的雄伟景象 。
表现了青年李白初出巴蜀时兴致勃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
《诗境浅说》:“太白天才超绝,用笔若风樯阵马 , 一片神行 。
……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 。
唯收句见送别本义 。
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 。
昔人诗文 , 每有此格 。
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 , 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 。
……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 。
……末二句叙别意 , 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赏析赏析一此词抒写羁旅悲秋 , 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 。
上片写景 。
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 。
“渐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 , 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 。
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 。
“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 。
“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 , 引发下片抒情 。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
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 , 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 , 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
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 , 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
赏析二这是柳永的雅词 。
宋代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苏轼语:"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
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 残照当楼 。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
"柳永是较早把游子羁旅情怀纳入词中的人 。
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归 。
陈廷焯称此词为"古今杰构",是"耆卿集中仅见之作"(《词则·大雅集》),王国维更以此与苏轼《水调歌头》媲美 , 认为此二作皆"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
由此可见它在词史上的地位 。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
当时 , 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 , 千里无垠 。
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 , 循声高诵 , 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 , 神态毕备 。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 , 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 。
再下一“冷”字 , 上声 , 层层逼紧 。
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 。
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
”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 , 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
“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 。
“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 。
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 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 。
“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 , 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 。
至此 , 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 。
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 , 本是自己登远眺 , 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 。
“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 。
结句篇末点题 。
“倚栏杆”,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 。
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 以铺叙见长 。
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 。
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
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