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滑世故是什么意思,世故的本质是什么?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语言是思维的形式,德语比其他语言更辩证,“不仅意义不同,而且意义相反” 比如Aufheben这个词就有双重含义,既有取消和放弃的意思,也有保留或保全的意思,有力地打击了“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片面思维 。同时,黑格尔也认为汉语缺乏词汇、介词和冠词,无法与德语相比 。被浅薄的民族自豪感所迷惑,黑格尔鄙视中国人,发表肤浅的言论 。钱树在《管之变》的开头用冗长的引语反驳黑格尔 。他指出,汉字有“一”的三种含义,“伦”的四种含义,“望”的五种含义,远远多于“本”的两种含义 。当然,如果一个字有两个相反的意思,那么汉字就有很多,比如阴阳、互、高低、对错、左右、多少等等 。有些词不仅含义矛盾,使用起来也陷入矛盾 。比如“东”和“西”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是一个矛盾的范畴 。在日常使用中,它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了——我们不能说君A是个东西,也不能说他不是个东西,所以陷入矛盾时很难选择 。同样,“世俗”是一个用起来会充满矛盾的概念 。鲁迅先生曾写道:说一个人“俗气”不是好事,说他“俗气”也不是好事 。“俗气”和“物”一样,用它来评价人,总会引发很多问题 。那么“俗气”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不世故”和“世故”是互相矛盾的 。“世故”的本质是一种生活规律 。在古代,“世故”也是一个多义概念 。想要完全理解,还得经过繁琐的考证 。但是,我们并不是患有考证瘾的学究,我们只是想拿这个概念的主要含义来阐述 。鲁迅评价《西游记》时说“神魔皆有人情,鬼神皆有世故” 。这里的世故和人情是一起用的 。所谓“人情”,就是人性,是指人所表现出来的日常情态 。比如,人们只要看到一个男孩掉进井里,就会产生同情心和怜悯之心,然后伸出援助之手去营救;或者说,人若丰衣足食,就会产生私欲,以致追求安逸享乐 。因为普通人有世俗的欲望,与理想中的圣人、神祇不同 。当我们看透人情,就会找到自己的生活规律,变得“世故” 。比如,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但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不希望自己白白被讨好 。所以,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那么恐怕每个人都会老死不相往来,没有人会主动去讨好别人 。因为人是群居动物,总是需要别人的帮助 。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就得服从他们的相处常识,懂得给贪婪的人送礼,讨好好色的人,讨好虚荣的人...你只要顺着别人的气质去讨好他们,总会得到他们的认可,最后把事情做好 。有经验有阅历的人,能掌握各种人情世故的人,就是“世故” 。而那些没有经验,幼稚,不善于与人相处的小白,就叫“不世故” “世故”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或避免某种伤害而暂时迁就他人、迎合世界的一种生活规则 。也是遵循中庸之道,不能过度,也不能低劣 。“深谙世事”的人,往往被世人嘲笑为老谋深算、奴性十足;而那些“不世故”的人,则是因为情商低,不懂做人而被鄙视 。如果中庸说“过犹不及”是有道理的,那么所谓“更精”其实就是一种“不精”——对立面在这里达到了同 。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迎合世俗的“世界”,最高境界是“置身事外” 。中国人对生命这门学科研究得最为透彻,发明了许多生命法则 。教人如何世故,以免“碰壁”之苦 。这些规则有各种各样的名称,但它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成熟是“治国之道” 。学者常说“经世致用” 。他们奉劝年轻人暂时放下经书,到生活中去一趟,游遍山山水水,到乡下去养老,再回来互相考证经典和历史,增长见识 。在人生的规律中,“经世”就是投身社会,先经历各种人情世故,通过看到世间的一切变化来丰富自己的阅历,摆脱“不谙世事”的愚昧状态 。这一步就是“经世之术”,在《日本知识录》、《恐为录》等书中都可以找到 。第二个层次的世故,是在社会上“随大流”多年 。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我们会发现,虽然人和面孔千差万别,但“人性”总是会走到那一步 。就像世界上的河流流向不同,总是从高到低 。所以,我们要遵守人性的法则,要求助就要向自己低头,要避祸就要隐藏自己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顺应世界,不去挑战世俗的规则,而是主动迎合世界,趋向于更世故 。这一步是顺应世界,罗志静已经写好了 。第三个层次的世故是“出世”,这是对“世故”的奥夫赫本的扬弃,因为“世故”的人还在世俗的世界里,他们还需要牺牲自己才能生存 。他们需要向权贵低头,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所以要扬弃它,通过“出世”把自己拉出“世故”的泥潭,置身事外 。正如《菜根谭》所言:“坐看云卷云舒,听花开花落,任潮涨潮落 。” 人在看不起荣辱的时候,并不以“名利”换取“自暴自弃” 。这时候精神已经发达了,世界已经悲观了,他也走出了世界 。不要迎合世界,也不要对抗世界 。这是第三种境界,看透了人生,完全无可争议 。只有看透世俗,才能做到淡然处之,真正做到置身事外 。但是,能“生”下来的人不多,而自以为已经“生”下来的人却不少 。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到了“出世”的境界,不再“世故”,进而对一切都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 。明明在世俗世界里,他们自称是冷静的看客,三界之外还有另一个扭曲的境界,变成了“自以为不务正业的人” 鲁迅说,“世故深到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是“世故”,这才是真正的“世故” 。这是中国生命法的精髓所在 。“在这种扭曲的境界里,人明明还在世俗的世界里,却又如此深刻地融合在一起,以至于不自觉地这样做 。而是误以为自己已经是旁观者,从而产生一种迷茫的看客心理 。当今世界,年轻人大多是“不世故”的人,老年人是“世故”的人,而夹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则是自以为置身事外的迷茫看客 。看客还在世俗的世界里,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置身事外了 。看客心理和对谣言的“世俗化”轻信,正是因为社会上大部分人都是“自以为是”的看客,所以形成了社会看客心理 。鲁迅描写了很多中国人的看客心理,其实是世故造成的 。《三昧老道》说,“如果你在社会上遇到不公正的事,千万不要站出来说公道话,否则,事情就会落到你头上 。“这是真的!世俗的人关注社会新闻,不是为了寻求正义,支持正义,而是为了满足凑热闹的心理 。他们置身事外,然后对当事人指指点点 。如果你违背他们的意愿,为了公平而置身事外,你马上就会成为看客攻击的目标——因为你把娱乐兴奋点提升到道德评判上,破坏了大家的兴致 。比如,当一个A指责另一个B出轨时,所有人都凑过来,一致批评另一个B 。这个时候,如果你站出来说某个人的话不一定可信,那么某个人的话就是有漏洞的 。某个人也有问题吗?来访者会骂你或者B的一个亲戚,或者拿他的钱,或者他的情人,或者他的党羽——总之,既然你不是白人,你就是黑人!在这种看客的包围下,你要么远走高飞,要么加入围观,任何质疑都是不可接受的 。旁观者“认为他们已经置身事外了” 。但是,如果有一天他自己也变成了某个B,自己有些委屈,就不得不感叹,这个世界冷暖自知,没有人愿意为自己分辨和主持正义 。比如鲁迅说,如果你听到别人造谣,但你真的知道真相并非如此,你就不应该反驳他们 。因为这些人在谣言中是抱着看客的心理,并不是真的相信,只是觉得好玩有趣而已 。“这时候你去纠正,会让大家失望,结果是自己的不幸 。” 社交媒体上的镇民和网友都是看客,喜欢编造名人丑闻,传播开来,讨论取乐 。如果你出面辟谣,他们不会感谢你澄清了真相,只会怪你扫了大家的兴,说你太认真了,弄巧成拙 看客坚信谣言不会落到自己头上,也不担心有一天会面临百家争鸣的窘境 。于是,他们大肆造谣,自娱自乐 。在一个由看客组成的社会里,你不可能站出来说话——因为你走出去之后,没有人会跟进,你只能像受害者一样被孤立 。“所以,你最好是莫问的是非曲直,一味附和大家;但最好不要开口;而且更好的是,你连自己心里的对错都不露脸……”这种不争、不争、不张扬的世俗智慧,可以帮助你避开世俗的敌意,同时湮灭自己的良知 。多管闲事的世故的结论:最应该受到责备的是“世界”而不是“旧的”世故,因为“世界”才是“旧的” 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就要跟着它,假装应付它 。人们总是责怪世故的人过于精明圆滑,却忘了揭露世界的黑暗,拒绝把世界改造成光明 。如果世界上的游客少了,怎么会没有更热情的人呢?如果社会可以允许理性讨论空,那些仗义执言的人又何必勉强呢?如果每个人都意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谣言怎么可能不减少?天下大乱,人心黑暗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唯一能扭转干坤的恐怕就是多年的教育了 。不能只怪别人,也要讲社会;我们不仅要改造自己,还要改造社会 。如果你以为可以置身事外,与社会脱节,以精致利己的精神只求自保,那只是自欺欺人 。如果你世故到不自知,那么当谣言、意外、灾难发生在你身上时,你就不得不感叹世事冷暖,人心冷漠 。
【圆滑世故是什么意思,世故的本质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