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变所适,革故鼎新,生机盎然 革故鼎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理念的民族 。早在三千五百年前,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就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九字箴言刻在沐浴之盘上,用以警戒惕励自己 。而这种创新求变的观念,又与产生于更早年代的阴阳八卦的意象恰相吻合 。接下来,始编于殷周之际,作为上古巫文化遗存,由卦象、卦辞、爻辞组成的《易经》,特别是战国中后期汇集解《易》作品的《易传》,更是进一步阐扬了这一理念 。
创新的实质,是除旧布新,革故鼎新 。《说文》释“创”:“伤也,从刃”,“创”的原意是损伤 。学者指出,《周易》中的创新图变精神体现在生生不已的创化、创造的流变之中 。创新化育,不是单纯的量的叠加,而是通过除旧布新,实现新质的生成 。《革》《鼎》二卦,充分体现了新陈代谢、革故鼎新的基本理念 。
《革》卦《彖》曰:“泽中有火,革 。”传统解卦,说是《革》卦属于异卦,按照卦象分析,上兑为泽,下离为火,泽中有潜伏的火,水火相叠而交迸 。水在上浇于下,火在下升于上 。火旺水必干,水大火将熄 。二者相生相克,互不相容,急需变革,也必然出现变革 。
《乾》卦《文言》中亦有“乾道乃革”之语 。革,就是变革、革新、革命 。而《革》卦之后紧接着《鼎》卦,目的就在于彰显“革故鼎新”之义 。《易传·杂卦》指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强调的都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 。
创新、创造、创化,乃天地之大德 。《系辞》指出:“日新之谓盛德” 。以“日新”为“盛德”,所强调的正是创新精神 。又说:“天地之大德为生”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指出,作为“天地之大德”,生的本意是创造 。承认“生生之谓易”,就是把世界和人生都看作不断创新的过程 。只有不断变化、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 。
创新、创造的指导原则是“顺天应人” 。《革》卦《彖》曰:“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之时,大矣哉 。”“革命”一词即滥觞于此 。“顺乎天”,指顺从客观规律与时代潮流;“应乎人”,指顺应人民意志,切合社会需要、国情民心 。对此,高亨解释说:“改革乃自然界与社会之普遍规律,但必须应时之需要 。天地应时而革,所以四时成 。汤、武应时而革桀、纣之命,所以顺天应人 。革之应时,乃能成其大也 。”充分阐明了实施变革和掌握变革时机的重要性 。
荀子关于“顺天应人”有如下解说:“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桀、纣非去天下也,反禹、汤之德,乱礼义之分,禽兽之行,积其凶,全其恶,而天下去之也 。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 。”古代先哲一致认为,“顺天应人”,这是改革、创新、革命所应遵循的准则 。《周易》突出阐扬了这一思想观念 。
随时为变,随机应变,这是解读《周易》的象数爻辞,特别是创新、创造、创化意蕴的一把钥匙 。中国古代哲学特征以及思维方式,反映在认识上,往往偏重时间的流动,凡事以时间为本位,以时间统驭空间 。“革之时,大矣哉” 。《周易》中多处阐发“时”的观念 。“时”,言简而意丰,一般理解为审时度势 。《系辞》指出:“《易》之为书也”,“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明确指出,《周易》这部书绝非僵化的经典,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以客观实际为依归;也就是说,唯有因时而变才能适应客观实际需要 。《周易》反复强调:“变通者,趋时者也”(《系辞》);“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彖》辞) 。所谓趋时,“正指人事之适应 。故古人言变,每言时变”(钱穆语) 。而动静、行止,则是讲以时进退的处世之道,苟不知时,无以言变 。
创新、创造、创化的根本目的,是要永葆进升态势、勃勃生机 。哲学家方东美指出:“创新资源正是其原始的‘始’,像一个能源大宝库,蕴藏有无限的动能,永不枯竭;一切创新在面临挫折困境时,就会重振大‘道’,以滋润焦枯,因此,创新永远有新使命 。纵然是艰难的使命,但永远有充分的生机在期待我们,激发我们发扬创造精神,创新的意义因此越来越扩大,创新的价值,也就在这创造流程中,越来越增进了 。”
《升》卦《初六》爻辞:“允升,大吉” 。进而上者曰升,亦有通达之意 。《升》卦《彖》曰:“柔以时升 。”意为以柔道而进,并顺合时机而进升 。《象》曰:“地中生木,升 。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处此时位,犹如树木从地上不断向上生长,木得地气滋养,所以上升 。汉代郑玄曰:“升,上也 。坤地巽木,木生地中,日长而上” 。而且,这种生长一定是持续的 。正如朱熹所言:“木一日不长,便将枯衰 。”
说到朱熹,联想到他在福建漳州任职时,为开元寺题写的一副对联:“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笔下的飞鸟、游鱼生意盎然,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生机活泼的意趣 。曾国藩也曾写过一副对联:“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 。”上联是说,有意不除去庭院中的野草,为的是欣赏它的盎然生机和盈盈绿意;下联讲,爱养盆鱼,是因为通过它们可以亲近自然,领悟人生的乐趣,进而识得造化的玄机 。对联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称赏,特意给自己取号为“不除庭草斋夫” 。
朱、曾两位用的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的典故:程颢书斋窗前,茂草芊芊,覆阶掩砌 。有的朋友劝他加以芟锄,他说:“那可不行!我留着这些青青茂草,是为了经常能见到造物生意 。”程颢还曾在盆中养游鱼数尾,读书、讲学之余,时往观之 。有的朋友问他:“几头小鱼有什么好看的?”他说:“我要观赏万物生生自得之意 。”这些典章、故事,在《宋元学案》和《河南程氏遗书》中都有记载 。
《吕氏春秋》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求新、求变,既是天时、人事的既定法则,更是永葆旺盛生机活力的根本途径 。
清代诗人赵翼的七绝,热情地咏赞了这种创生变化中所体现的化机与生意:“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糖尿病孕妇生的孩子有什么问题
- 怀孕初期可以吃美蛙吗
- 囊胚着床后生化的原因有哪些
- 孕妇能吃红烧牛肉面吗
- 怀双胞胎怎么避免宫颈短
- 孕晚期吃炸鸡会胎毒吗
- 胎动在左腰是横位吗
- 牛奶孕妇能喝吗
- 在家流产胎儿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