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丰富而灿烂的花园里 , 唐诗无疑是众芳中的奇葩 , 而李白则是其中夺人耳目的硕果 。李白 , 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 , 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 , 狂傲的独立人格 , 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 , 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他的诗歌创作 , 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 , 既有雄奇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 , 又有标记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 , 美不胜收 。贺知章称赞他为“谪仙人”;杜甫说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 , 诗成泣鬼神 。”在唐代的诗坛 , 李白之出现 , 犹如石破天惊 , 前无古人 , 后无来者 。一千年来后人对他的研究一直热情不减 , 其人其诗是一个长盛不衰、经久弥新的话题 , 形成一道绚丽多彩的文化景观 , 这就是“李白文化现象” 。现代学者用浪漫、豪放、飘逸等词语来概括李白的精神与艺术风格 。本文试从盛唐气象来探究他的作品清新俊逸风格形成的因素 。
一、没有盛唐 , 就不会产生李白 。
盛唐是诗歌黄金时代的神话 , 后代往往将这一时期等同于李白和杜甫 , 这是可以理解的 , 一旦把李白和杜甫从时代里抽出去 , “盛唐”这个词眼便显得空洞无力、暗淡无光了 。但是 , 天才人物左右不了时代的步伐 , 恰恰是随时代的推移 , 才不断有所谓的天才出现 。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 , 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的诗人 。
从环境、时代的背景出发 , 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 , 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 。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 , 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 。而在艺术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我们隔了几个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 , 但在传到我们耳边的嘹亮的声音之下 , 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 , 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 , 艺术家才能成其为伟大 。”(丹纳《艺术哲学》)
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 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 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 。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 , 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 , 兴象玲珑 , 无工可见 , 无迹可求 , 而含蕴深厚 , 韵味无穷 。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李白 , 以其绝世才华 , 豪放飘逸的气质 , 把诗写得行云流水 , 而又变幻莫测 , 情则滚滚滔滔 , 美如清水芙蓉 。他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 , 又超越了那个时代 , 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 。从某种程度上讲 , 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他的名篇《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 ,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将庐山一个最典型的风景点以“入乎其内 , 出乎其外”的大手笔 , 描绘得有形有神 , 奔放空灵 。“紫烟”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很美 , 而且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 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
二、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的风俗 。
自公元624年唐王朝一统中国 , 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前期一百年的持续发展 , 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代 。国力的强盛 , 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发展 , 这一切为唐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盛唐的士子们因此对人生普遍抱有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 , 集自信与狂傲于一身 。如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与常见的送别诗不同 , 它一反往常送别诗常见的黯淡笔调 , 而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轻快的景象 。再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与王维的《渭城曲》一样 , 同为送别友人的诗 , 都是给人一种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 但是抛弃了传统的悲伤情调 , 没有沉重的感觉 。盛唐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 在李白身上更具有理想色彩 , 使其成为盛唐精神的一个标志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 。”整幅画面情景交融 , 给人苍茫广阔的感觉 。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惜别之情 , 对于不能同游的惋惜 , 以及对扬州胜景的无限神往 , 尽在江边送别的形象之中了 。再如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 ,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 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是一首旅人思乡的的情感诗 , 他乡客愁可以说是诗歌的一个普遍的主题 , 李白这首诗却有意翻新 , 把“兰陵”和“美酒”联系起来 , “玉碗”有了“琥珀光”的感觉 , 这样扫除了别诗那种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 , 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 , 一种留恋忘返 , 宾至如归的情绪 , 使他“不知何处是他乡” 。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 , 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 , 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
唐代的民族和文化背景 , 使得它比起汉代和宋代等统一的封建王朝 , 诗坛成批涌现脱略小节、豪荡使气、富有开拓精神的才士 , 发出中国诗史上音量最足的浪漫主义合唱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这就像植物只有在适宜的气候、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李白的出现与盛唐的方方面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李白的《忆秦娥》曰:“太白纯以气象胜 。”这亦可以用来评价他的诗歌 。气象 , 指作品通过气势和意象所呈现出的整体风貌 。所谓“纯以气象胜” , 意思是完全以气象雄浑取胜 。这气象不是一个人就可以造就的 , 是在盛唐气象的照映下才光芒万丈 。严羽《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 , 既笔力雄壮 , 又气象雄厚 。”“笔力雄壮 , 气象雄厚”八个字是能够概括盛唐诗歌风貌 。开元时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首联“客路青山外 , 行舟绿水前”二句 , 一开始就形成开展的、向前行进的气氛 , 诗人眺望眼前的山水 , 带着欣赏的意味 。颔联写出长江下游水势浩淼、风帆高举之情状 。王夫之说“风正一帆悬”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 指从“一帆悬”中传出阔大顺畅的景象 。颈联写残夜还未消尽之际 , 海上一轮红日已经喷薄欲出;旧年还未过尽之时 , 春天的气息已经预先进入大江 。虽是一年将尽而又一夜将尽 , 且又在路途之中 , 然而所表现的却是一种光明展望、辞旧迎新的情绪 。这首诗在阔大的境界中有一种和乐的气氛、雍容的气度 。
唐代这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 , 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 , 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 , 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 , 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 。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 ,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 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为乐府旧题 , 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 , 多抒写少女对情人的思念 , 表达真诚缠绵的爱情 。李白借旧题不单是表达相思愁苦 , 更借思妇之口 , “何日平胡虏 , 良人罢远征” , 表达了对胜利的渴望 , 对和平的呼唤 。全诗先景语后情语 , 将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的境界 , 见境不见人 , 而人情俨在 。语言自然清新 , 明白如话 , 流丽婉转 。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力量 , 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他繁荣昌盛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 , 也表现了这样一个时代中人们比较健康昂扬的精神状态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表现的就是人们在和平岁月里的生活感受和情思 。面对着浩渺的春江、海潮 , 面对着无边的月色、广阔的宇宙 , 萦绕着绵长不尽的情思 , 荡漾着对未来生活的柔情召唤 。人们的思索、追求、期待、召唤 , 表面上是由春天的良辰美景惹起 , 被春天的旋律催动 , 实际上却是那个健康发展的时代生活带来的 。
从以上的几方面可以看出 , 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个性魅力在当时不是孤木 , 不是独一无二的 , 只是由于他天生的气质融入这个时代更具典型性 。但这不是说否认李白的天才 。他是天才!正如丹纳所说 , “严格说来 , 精神气候并不产生艺术家;我们先有天才和高手 , 像先有植物的种子一样” 。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 , 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一种天赋 , 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匠与工匠 。正如李白所言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他的材便是天才诗人的灵感与想象 , 便是那种天生的独立个性 , 以及将这个性很好地融入诗歌中的天赋 。当他像石子一样投入雄浑的时代之海里 , 便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
你也会去瞻仰曾经誓死
说明曹操必败 , 所以是乌鸦嘴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往富平伤怀
- 忆古人诗云“满城风雨近重阳”因成此词 蓦山溪
- 唐代诗歌的四种类型
- 唐代诗歌流传下来最多的
-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 唐代诗歌的语言艺术
- 谁的诗歌是唐代社会由盛
- 豫章行
- 冷战后最难缓和的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