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诗歌是唐代社会由盛

杜甫的诗歌是唐代现实主义高峰的代表


杜甫关注国家命运、悲悯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诗篇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


诗圣


杜甫 现实主义诗人,唐太极元年——唐大历五年(712——770)字子美,号少陵,原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县),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 。历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 。其存世诗歌有一千四百余首,文二十八篇,反映出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过程,诸体皆备,博大精深,忧国忧民,世称“诗史”,其人则被尊为“诗圣”,是我国唐代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亦是一位书法家 。与大诗人李白各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

杜甫出生于世宦书香之家,幼聪敏好学,抱负远大 。三十五岁之前曾游历江淮、山东等地 。天宝年问举进士不弟,悠而壮游,后仍寓居长安十载 。天宝十四载(755)被任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及至“安史之乱”爆发,于至德二载(757)奔至凤翔,为肃宗命作左拾遗(谏官),因疏救宰相房琯,开罪朝廷,遭贬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著名的代表作“三吏”、“三别”就在这段时间写成.倾述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痛苦.不久弃官经秦人蜀,于乾元二年(759)冬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寻为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严武荐作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辞归草堂,仍过以躬耕吟读为乐生活 。对国家时局始终关心.居草堂约五年,作诗247首,往事的回顾、中原的战乱,成都的风光物候,都一一在诗人的笔下得到描绘,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楼》即成于此时 。严武死,杜甫于永泰元年(765)携家离开成都东下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寓居,二年后出川,于大历五年(770)病死于湖南湘江途中,终年五十九岁.有北宋王洙编《杜工部》二十卷,补遗一卷传世.以后各代对其诗歌研究,著述甚多,韩愈评称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甚是洽切.

杜甫善书,历为诗名所掩 。元郑杓《衍极》中“古学篇”称杜甫“以意行之”.刘有定谓杜甫“于楷、隶、行、草无不工.”原书迹有《西川夔峡诸诗石刻》,《古柏行》等. 杜甫去世后成都草堂日渐荒殁,直到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始有人寻旧址建祠以纪,其后元、明、清几代俱有修建,达十三次之多,大体奠定杜甫草堂今日之格局 。建国后国家拔款修复,主体建筑有大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碑亭及杜甫生平与杜诗版本两个专题陈列室.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满园堂连廊通,竹木掩映.诗情画意,随处皆有.1962年杜甫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