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元 普天乐·春日多雪

《普天乐·春日多雪》是元代北曲作家王仲元所作的散曲,选入《元曲三百首》 。此曲描写西湖初春雪天的景象,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别有一番韵致;湖上白天阴云密布,就像江天暮色,迷迷蒙蒙 。通往孤山的路上行人稀少,显得冷冷清清;刘桥上积雪覆盖,望过去也模模糊糊 。末三句作虚笔 。在这样朦朦胧胧的迷人景色中,恍若置身梦境,仿佛瞥见了游春的杜甫,又疑是踏雪寻梅的孟浩然,还有以“梅妻鹤子”著称的林逋好像也来了,此为画笔不到处 。
?
原文
普天乐·春日多雪①
无一日惠风②和,常四野彤云③布 。那里肯妆金点翠,只待要迸玉筛珠 。这其间湖景阴,恰便似“江天暮”④ 。冷清清孤山⑤路,六桥迷雪压模糊 。瞥见游春杜甫⑥,只疑是寻梅浩然⑦,莫不是相访林逋⑧ 。
 
注释
①多雪:原作“多雨”,据曲文内容改 。
②惠风:春日的和风 。
③彤云:浓暗的阴云,多出现于雪前 。
④“江天暮”:“江天暮雪”的简称,为“潇湘八景”之一,至元人时已成为习语 。
⑤孤山:及下句的“六桥”,均在杭州西湖 。
⑥游春杜甫:杜甫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黄四娘家花满蹊”一类诗句,元人即附会出“杜甫游春”故事,且编为杂剧 。
⑦寻梅浩然:元人间流传“孟浩然踏雪寻梅”故事,亦形诸杂剧 。孟浩然,唐代诗人 。
⑧相访林逋:指观赏梅花 。林逋为北宋高士,隐居西湖孤山,植梅畜鹤,并以梅诗著名 。
 
翻译
虽说已是春令,却从不见和煦的春风,但只见四周天空中浓暗的阴云低压 。老天爷并不肯妆点出明媚的春景,只一味地把雪片雪珠喷洒 。这段时期西湖阴阴沉沉,就好像《江天暮雪》的潇湘图画 。孤山路上冷清清的,六桥上堆满积雪,迷漾漾难以明察 。乍望见出来游春的人儿,那是诗人杜甫,还是孟浩然来探赏梅花?抑或是去寻访梅妻鹤子的林处士吧?
 
赏析
本篇的题目,《全元散曲》作“春日多雨” 。查《乐府群珠》明钞本,“雨”字是清楚的,其下部则漫漶模糊了 。然而试读全曲,明明白白咏的是“多雪”而非“多雨” 。
 
【王仲元 普天乐·春日多雪】首句的“惠风”,是春风的别名,昔日王羲之三月上巳与群贤毕集兰亭,就说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而“彤云”可用作解释下雪前的阴云,《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首句是“无一日”,次句是“常四野”,“春日多雪”的题面展露无遗 。三、四两句,“妆金点翠”扣春日,“进玉筛珠”扣多雪,“金”、“翠”、“玉”、“珠”都是珠光宝气的同类,化用得十分巧妙 。五句的“湖景阴”是西湖的实景,同六句的“江天暮”情形相似,大雪天云层像黑沉沉的铅条,确有“暮”的错觉 。妙在“江天暮”本身还隐藏着一个歇后语“雪”字,“江天暮雪”是《潇湘八景》的一幅画名,元人无不耳熟能详 。这两句不仅再度关合“多雪”,而且表示出了西湖这反常的春日仍带有图画的意味,转出了以下两句实景的具体描绘 。春间多雪,不仅寒意袭人,一路的积雪也使行人望而却步,造成了“孤山路”的“冷清清”;而六桥依次拱起于苏堤之上,平日颇为醒目,此时却“迷”了起来,作品解释得很清楚,这正是因为“雪压模糊”的缘故 。“孤山”、“六桥”,一向是赏春的好去处,曲子特意铺写这两处,又回应了题面的“春日” 。小令至此犹不满足,又抓住冷清清路上的一名游人,连用了“游春杜甫”、“寻梅浩然”、“相访林逋”的三组比拟 。这三者都是元人流行的传说和习语,如马致远《一枝花·春情》:“本待学煮海张生,生扭做游春杜甫 。”《拨不断》:“孟襄阳,兴何狂,冻骑驴灞陵桥上,便纵有些梅花入梦香……”杨朝英《水仙子》:“雪晴天地一冰壶,竞往西湖探老逋 。”“探老逋”的目的也是为了乘雪赏梅 。“游春杜甫”变成了“寻梅浩然”,郊野踏青改作了“相访林逋”,“春日”、“多雪”的两面就都反映出来了 。这种种明言及暗示的扣题手法,充分体现了元散曲文人追求新巧的习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