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的典故,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成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拼音】: 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解释】: 旧时用用赵普的政绩来宣传、鼓励模仿者学习儒家思想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具体生卒年未详)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 。”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 。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
与这个典故有关的另一位人物是,与林駧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罗大经(约1196-1252年) 。在其所撰《鹤林玉露》中有这样的记载:“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 。’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 。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这个记载说明《论语》在当时“为儿童之书”,当过私塾先生的赵普自然熟悉 。罗大经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记载的话,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还多了后半句“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并且说明了具体时间,是“赵普再相”后,听到人们说赵普所读的书就只有《论语》,于是宋太宗就此问赵普,赵普毫不隐瞒,并说出上面的话 。
但是,罗大经并没有直接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将罗大经话的意思敷衍成“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的,则始自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高文秀(具体生卒年未详) 。他在其所著《好酒遇上皇》的杂剧曲文中的第三折,有这样一句话:“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但是,《好酒遇上皇》写的并非赵普的事迹,而且作为杂剧曲文,本不该作为讨论历史问题的依据,然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不但成为罗大经上述话语的衍生品,与赵普联系在一起,而且借助杂剧这一大众化的文艺形式,硬是广泛流传开来,以至于使得当今迷信《论语》的人们,竞相对此津津乐道 。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指半部论语所含的智慧和道理就可以治理天下了,目的是希望君王(以及其他学者们)多读论语这部书,读懂读书参透其中的道义,目的是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 。在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并 列入儒家经典,大肆宣传儒学之际,也未见有相关记载 。此说出笼是在朱熹逝世二三十年之后 。但此说真正流传开来,则是在元代 。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哪个人说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人,指的是宋朝宰相赵普 。但这一说法真正流传开来却是在元代,然而其实元代对儒学和儒生极其轻蔑 。当时有着“九儒十丐”的说法,什么意思?就是说儒生的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 。而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则是当时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所以这极有可能是被冷落的儒生们借以自慰的一种自我吹嘘心态的流露 。因为当时毕竟教书匠都是儒生,他们占据着广大的社会背景,再加上元代戏剧又很容易流传,所以这句刻意夸张《论语》功能和儒生作用的台词,极大可能是当时儒生们用来宣传自己的,无非是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
但其实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直以来存在很大的争议 。《宋史·赵普传》中与《论语》相关的记载为:“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
其实赵普一生多次拜相,从上面《宋史》记载可以看出,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期,赵普早年不学无术(历史中有记载他当时做宰相时闹了很多笑话),他是在晚年的时候才手不释卷读《论语》,这就与他当年靠着《论语》替宋太祖打天下的历史相违背 。
另外宋太宗赵光义之所以能顺利当上皇帝,这其中赵普是出了不少点子的,所以他被宋太祖所削去的相位,当宋太宗一即位就给恢复了(即赵普再相) 。那么也就是说赵普与宋太宗关系是非常好的,这从宋太宗亲自为其撰写《赵普神道碑》就可以看出来 。假如赵普果真在宋太宗面前讲过“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之类的话,为什么《赵普神道碑》中却只字未提呢?而宋代自宋太祖起就“重文轻武”,像“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此有利于这个指导思想的话,要是确实属实的话,而居然未被统治者看中并利用,那就太不合情理了 。
再者朱熹曾经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并 列入儒家经典,大肆宣传儒学,而且朱熹也曾盛赞过赵普,他说“赵韩王(即赵普)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许多藩镇之权,立国家二百年之安,岂不是仁者之功!”像朱熹这样既推崇《论语》及儒学,又对赵普盛赞有加的人,按理讲,他应该会提到“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么有利于造势的说法呀,但实际上却未见有相关记载 。
以上种种迹象无不表明赵普同志“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确实存在争议,还有待考证!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北宋的赵普 。
赵普(922年-992年8月18日),字则平 。幽州蓟县人,后徙居河南洛阳 。五代至北宋初年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 。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 。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 。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 。
宋太宗即位后,有一次和赵普闲聊,随口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
人物经历: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的典故,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赵普早年曾被后周永兴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后成为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的幕僚 。显德七年(960年),策划发动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
乾德二年(964年),升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独相十年 。在此期间,赵普协助赵匡胤进行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重大措施 。
开宝六年(973年)罢相,出镇河阳三城 。宋太宗即位后又分别于太平兴国六年(979年)、端拱元年(988年)两度拜相,其间主导策划秦王赵廷美谋反案,打压赵廷美与兵部尚书卢多逊 。
晚年因病多次请求致仕,累授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师、中书令,封魏国公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于洛阳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
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 。累赠尚书令、韩王,谥号“忠献”,并配飨宋太祖庙庭 。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典故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匡胤有一柄“柱斧”从不离手 。那是一个象牙柄水晶头的斧头,很名贵,打起人来也很疼 。公元967年,当时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 。当时,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 。赵普跟着拍马屁,列举了几年来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 。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 。他等赵普特别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 。”皇帝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 。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 。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 。想起赵普这厮身为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万分 。皇帝阴沉着脸在那儿运气,坐了半天,实在还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赵普过来 。” 赵普以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战战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见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写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 。一边涂,皇帝还一边骂:“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从此,大宋宰相赵普受此奇耻大辱,开始发愤读书 。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 。人们只是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 。等到这位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 。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在赵匡胤攻城略地之后,他制定了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 。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 。赵匡胤和他子孙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 。这一切,可能都与它的开国皇帝、好汉赵匡胤的那个“卧榻”情结有关 。
论语: 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