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0 16:0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雷必贵
法云寺 (剑竹/摄)
一、唐宋寺院,圯八存四,香火延续千年 。
佛教始入中国的时间,异说种种,但以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遣使西域访求佛道一说,最为佛家所公认 。佛教何时传入平阳?民国《平阳县志》记称:“邑中寺宇始自隋唐间,其时佛法已盛行 。”综合明清各版《平阳县志》的记载,唐宋间桥墩域内已建有多座寺院:
1、唐代时建有泗洲禅院、镇西院、腾云院、等寿禅院四座寺院,后两座已废,前两座延续至今 。
泗洲禅院,又名感应寺,在松山小玉沙(今桥墩镇仙堂村) 。始建于唐代(618—907),清乾隆间(1736—1795)僧普范、道光甲辰(1844)俱重修 。道光三年(1823)时,贡生朱凤辉(松山人,1778—1843)《偕王翼汝游泗洲古寺》一诗中有“古刹岿然存,黯尔见丹垩”的诗句 。原寺址在桥墩水库溢洪道消力池旁发电洞口上方,建库时毁 。1990年移寺于附近的墓林山腰,2005年重建 。镇寺之宝有明代泗洲石佛、青石水缸等 。
镇西院,也在小玉沙 。民国《平阳县志》载:唐时(《桥墩志》载天佑间904—907)建,清乾隆甲戌(1754)僧照华又咸丰乙卯(1855)重建,光绪丁亥(1887)重修 。尚存明代建筑坐东朝西的大雄宝殿三间及清代千手观音一座 。1997年新建大雄宝殿五间和厢房五间,2004年又建观音阁 。寺内有一泓清泉,水甘而泉冽 。
唐代所建腾云院、等寿禅院已废 。据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腾云院,在归仁乡腾洋(垟),唐景福二年(893)建” 。该寺清雍正、同治间重建,1970年拆毁 。今于原址新建两层楼宇,二层供有佛像,遗有旧门当构件和清代禁碑 。
明弘治《温州府志》还记载:“等寿禅院,在归仁乡嵩(松)山南峰,唐中和二年(882)建” 。顺治、康熙《平阳县志》都有同样记载但均未载重修,而乾隆志则无“等寿禅院”的记载,却记载“万寿院在松山,唐中和间建” 。此前各志均无松山“万寿院”的记载 。民国志无“等寿禅院”记载而废寺中却有松山“万寿院”,可见“万寿院”当是“等寿院”之误;同时,疑松山南峰的唐代“等寿禅院”倾圮后,旧址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再建“南峰寺” 。因为松山只有一个“南峰”(今“南峰寺尖”),山巅宜建之地仅十余亩而已,并且建寺时间前后相隔380余年 。
2、宋代寺院共有八座,倾圯六座,二座延续至今 。
宋代寺院最负盛名的是法云寺,在玉苍山,素有“平邑第一禅林”之称 。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宋咸淳间(1265—1274)三段开基,元大德二年(1298)、明正德、崇祯与清康熙间均重兴,乾隆丙子僧慧松重修,嘉庆戊辰、民国三年均又重修 。”但明清各志均记载建于元大德二年 。法云寺流传“浮杉飞瓦”的建寺故事,遗存“皇朝寿山”、古放生池和清乾隆间的《奉宪勒禁》石碑等古迹 。1994年扩建法云寺,目前已成为玉苍山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 。
与法云寺密切相关的“万行禅寺”和“东隐寺”,均已废 。清康熙、乾隆《平阳县志》均记载:“万行禅寺,在玉苍山,擅雁荡之盛,名人多游览留咏 。宋咸淳间僧三段开基,明宣德间空谷、崇祯间真乾、清康熙间海谦相继重兴 。”民国县志附注李象坤《玉苍山万行院募序》云:“考图牒,玉苍为三段祖师道场,祖灭度,段肉身为三,以示神异 。佛庐亦因而三,今玉苍下院所称万行,其一也 。据此,则万行、法云外尚有一寺为三段开基矣” 。这里的“外有一寺”,便是民国县志《废寺》文下所记的“东隐寺” 。东隐寺在玉苍山麓(俗称“小玉苍”),属浦亭境内,原废,近年已重建 。
寺名与“东隐寺”相对应的“西隐寺”,最早记载见于乾隆《平阳县志》:“西隐寺,在玉苍山,元云石禅师建,” 。民国县志同样记载为“元云石禅师建,清乾隆间重建 。”2003年重建该寺 。
【灵顺寺第五十签 观音灵签65】白岩寺,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在秦奥岭前,清光绪间重建 。”《桥墩志》记载:始建于宋,1998年重建 。
以上所述法云寺、白岩寺二所寺院,自宋代起香火延续至今 。桥墩域内的宋代寺院除上述万行禅寺已废外,还有以下五所均已倾圮:
一是南峰寺,明弘治府志载“在归仁乡玉(苍)山南,有南峰寺” 。清乾隆县志载“南峰寺在松山巅,宋咸淳间(1265—1274)僧了悟建,国(清)朝僧应千重修 。”后移后隆村更名“永国寺”,1960年桥墩水库垮坝时被冲毁,寺址改建黄坦小学 。
二是九峰观音院,俗称“九峰寺”,明弘治府志载“宋开宝五年(972)建”,清代各志及民国县志均有相同记载 。
三是灵瑞禅寺,顺治县志载“万行、灵瑞俱在象源(今南水头五亩村)”,康熙县志载“灵瑞禅寺在玉苍山,宋景定间(1259—1264)建,康熙间济宗、海统重兴” 。据当地李姓老人(87岁)说,寺院原有正殿五间,前座(门楼)五间,左右两厢各二间 。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时办完小,1970年前后因火灾而毁,今建村文化广场 。
四是普照院,弘治府志载“在归仁乡莒溪,宋开宝四年(971)建 。”旧在南雁荡,有铁塔高丈许,沉香塔高数尺,吴越王夫人吴氏建 。宋时迁寺莒溪,铁塔随流而至,元至正间废 。清僧帝玉重修,后复废 。据考遗址有内寺、外寺两处,内寺为暑时居所,在天井坳下隔右侧不远处,仅存地基;外寺在莒溪“寺后”地方,今莒溪镇敬老院(颐康养老院)处 。
五是白云寺,乾隆县志记载“在三十七都,宋时建,乾隆戊午僧惺幻重修 。”旧三十七都属桥墩地域,民国县志已载为废寺 。
关于宋代寺院需要提出的是,《桥墩志》对于“(水头)石佛寺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的记载,值得商榷 。该寺应非宋代所建 。石佛寺首载于民国《平阳县志》:“石佛堂,一名公馆寺,在水头,本水头公馆旧址,旋废为寺 。清乾隆间改建为吾南书院,后复为寺,光绪间重建 。”据许廷器所立许松岗墓碑碑文所记,许廷器为许松岗之四世孙,许松岗因济民有功钦赐进士,松岗之子、孙先后于明弘治五年(1492)、弘治九年(1496)献石佛三宝各一尊,故名石佛寺(堂) 。因献石佛而名其石佛寺,可想而知建寺时间距离献石佛时间不久,石佛寺当是明代(1368—1643)时建,至早在元(1279—1367)末明初所建 。如果是明初所建,距献石佛时间也已100多年;按《桥墩志》所载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距离献石佛时间430年,不合情理;再说,除民国县志外,明清各版《平阳县志》均无对该寺的记载;明弘治《温州府志》在“《邮传》·平阳县铺路”中已有“象口铺在三十六都”的记载,却对象口铺旁边的石佛寺未作记载,今说该寺建于北宋嘉佑年间令人生疑 。石佛寺于2002年重建 。
元、明、清时所建寺院,桥墩域内共有12座(其中清代8座),今存西隐寺、石佛寺、圆觉寺、大圆寺等9座,已废3座,相关情况不再赘述 。
二、清代道观,现存六座,斋醮道场,久兴不衰 。
道教传入桥墩当始于唐宋 。乾隆《温州府志》载:“马湘,万历志(载)号自然,杭之盐官人,隐于商,至安固卜居西岘山下,每有紫霞覆其居 。一日,与其徒王延叟炼丹于松山西壑,时有双鹤翔舞,遂跨鹤上升,今丹竃(灶)井臼存焉 。”这是关于道教传入桥墩最早的记载 。
道教分为全真道与天师道(亦称正一道)两大系统 。宋乾道三年(1167年),王重阳所创的全真道在“宋亡后,修职郎兴化司尹参军林任真归隐荪湖(今望里),研习水南家学,并于莒溪修岩真观(已废) 。”
天师道亦称正一道,受牒于龙虎山张真人,俗称“禠公”,亦称“俗家道士”,主要从事斋醮道场仪式活动,法事体制大致可分为灵宝延生、青玄度亡、半延生半度亡三种 。
苍南道教还有一个闾山派,亦属正一道,尊陈靖姑(陈十四娘娘)为始祖,俗称“尪师”,其科仪以“武场”著称 。民间的“扫风”、镇煞,驱邪、捉鬼,“过关”、“打尪”等,都请“尪师”主持法事 。
桥墩域内清代所建的道观有横墙的太清观、上清观,天星的延寿观,伏鹰的玄元观,岩尾的三元太保宫,三联亭子的玉泉道观等6所,且大多已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修葺或重建 。1990年时桥墩域内有道观7座,道士14人,道姑17人 。《桥墩志》(2013年版)列表载有道观23座,规模最大的玉苍道观在玉苍山仰天湖,始建于1996年,历时10年建成 。
桥墩地域居民大多是明清时自福建迁入,天师道和闾山派也传自闽南,民间“崇巫重祀”的习俗使禠公斋醮道场成了家传职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立四新”时曾一度禁止,八十年代后又逐渐恢复 。据2011年统计,桥墩境内受箓的“禠公”、“尪师”共210人 。其中桥墩镇有65人,观美镇有51人,莒溪镇有21人,腾垟乡有11人,五凤乡有31人,南水头有31人 。
三、明清宫庙,多达二百余座,遍布域内乡村 。
桥墩区域在上世纪末有140多个行政村,据《桥墩志》记载有宫庙300多座,村均2座 。其中明清时所建的宫庙204座,又以清代建有186座为最多,民国间建的宫庙仅32座 。可见百姓信仰民间俗神者居多,在有神论者中占绝大多数 。
据调查,在桥墩区域的所有宫庙中,主祀神灵为“杨府侯王”的48座,占总数(不含华阳)17%;为“五显大帝”的34座,为“白马明王”的32座,均占11%以上;主祀神灵为“盘古帝王”的19座,为“福德正神”、“马仙娘娘”的各18座,为“牧牛大王”的17座,为“陈十四娘娘”的11座 。
信仰俗神既无教规,也无教义,在民众心目中,神是消灾解厄、赐福于民、普济众生的形象 。因此,所敬奉的或是原始自然之神,或是名标青史的英雄人物,更有与本地相关、救人危难的古代英雄等 。
民间对俗神的敬奉活动向来比较简单 。每逢初一、十五,信众到宫里烧香、拜神或求签、许愿与还愿 。小宫庙由信徒自行管理,大宫庙设庙祝(又叫宫公)一人,可替信众代行祷告祭礼 。每逢神诞日子,会举行较大型的活动,请禠公或道士举办道场、蘸事,甚至举办庙会、请戏班演出,活动规模与类型视宫庙大小而定 。
四、民间信仰随心所欲,佛、道、神兼信不悖,意在祈保平安、普行善举 。
1、信奉佛教者主要是参与寺庵的通常活动,即每月初一、十五的“万佛忏” 。其中包括对信众服务(需交一定数额资费)的“打普佛”(求个人顺利)、“治安”(求家庭平安),在佛堂里参加念经、拜佛 。寺庵的非通常活动,多为应约举办“超度”法事,事主需备办香料供果,聘请师父(一般为7位)行“放焰口”、念“地藏经”、拜忏等,耗资约近万元 。活动规模最大的是“水陆法会”,需要七班师父共49位,多由寺庵发起,信众筹资,耗费巨大 。唯有“打佛七”亦称“普利”(禠公称“中元普渡”),是寺庵主动举办的法事活动,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时进行 。
在现实生活中,民间佛教信众到寺庵念经、拜佛,既非僧侣那样想“修成正果”,也非为了“普渡众生”,大多是为自己或家庭求健康、求聚财,或是求平安、求庇护,或祈病患康复,或为超度亡灵 。事主聘请师父主持法事,也可以约请若干“助念”参加念经、拜佛 。僧侣每天要做“早课”、“晚课”,有的早晚还要拜佛 。而普通信众一般只参加初一、十五的念经、拜佛活动,或是仅在初一、十五烧香、吃素而已 。
2、道教的全真派与正一派,两者修道方式明显不同 。全真派道士、道姑不婚嫁、戒酒色,住观斋戒,以修炼内丹、静坐为主 。道观通常也在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日举行念经、拜神活动,当然所拜的神(佛)、念的经与佛教不同 。不过道教也拜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道教、佛教一致膜拜的唯一佛祖 。
而正一派则不同,道人、道姑可嫁娶、不住堂,也不忌荤,以符咒之术为主,专于民间斋醮道场,本地俗称为“禠公”、“尪师” 。所从事的活动内容庞杂,主要有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 。信众最普遍的是请禠公(尪师)破土、请神,扫风、镇煞,“做禠”、“打尪”,送火星、做普渡等等 。斋醮道场是正一道的“主业”,做醮有三昼夜、七昼夜不等,最多的四十九天 。祭品也非佛教那样只用香料、素品,而是必备“猪头肝”作祭礼 。
3、建于村头巷尾的民间宫庙,是最接地气的宗教活动场所 。初一、十五的烧香、拜神,所祀神灵的神诞斋醮,民间传统的祈福活动等,当地普通信众要组织、想参与都十分方便;宫庙供奉多尊神像,或佛或道或神,或是地头境主,或是救难英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信众的多元需求,因而也使乡村宫庙长盛不衰 。
在普通信众眼中,神仙与菩萨并无差别,信佛的人同时兼信神道,而佛与道的专职人员也能相互包容、和谐相处 。从信众参与方式看,或是初一、十五去寺观烧香、拜佛(神),或是在家静养、斋戒吃素,或是神佛斋醮之日烧香祈福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多数信众也是随心所欲,有事则信、无事不求;不求修炼成佛、得道成仙,只要健康平安、运途顺利 。
应当说佛教的普度众生,道教的性命双修,儒家的仁义担当,其间有诸多的相融相通 。普通信众无论信奉什么,其心理取向都是修心养性,普行善举,养生长寿 。正因为如此,只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就能激发民间信仰中的正能量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王者荣耀野怪刷新时间2020
- 西半球有哪些国家 东半球有哪些国家
- 面相 鼻子长 鼻子上长痣面相图
- 2021年?高考穿衣服有讲究吗
- 貔貅百度百科 貔貅放枕头下三天认主
- 常见鱼类大全名称图片 鱼的图片大全及名字
- 破壁机的水位为什么那么少
- 奥尔良炖鱼的做法大全窍门 鱼的做法简单又好吃
- 重耳的历史典故 重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