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汉为什么是十国中最后灭亡的 北汉为什么那么难打

公元979年,是大宋皇帝赵光义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此时的他正端坐于太原城北高台之上,跪在他脚前的是原北汉皇帝刘继元,自此,除燕云十六州外,华夏旧境基本光复,五代乱局从此结束 。
过去读到这段时,曾有一个疑问,在十国之中,北汉的国力是倒数,为何是最后灭亡的国家?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简单了解下北汉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一、北汉是怎么来的?——国仇家恨 公元948年,后汉皇帝刘知远(高祖)去世,17岁的刘承佑(隐帝)继位,小皇帝自然不能独立执政,实际上掌权的是其父的老部下郭威等人 。主上幼弱、政在权臣格局下,一股暗流在首都开封城内涌动 。同时,在百里之外的太原城内,小皇帝的叔叔、太原尹、河东节度使刘崇却在冷眼旁观,这位机会主义者预感到“汉政将乱矣!”于是罢上供征赋,收豪杰,籍丁民以益兵,将太原周边十州变成了他的独立王国 。
果然三年后,一场君臣相杀的闹剧发生了,小皇帝要谋杀郭威的计划泄露,逼反了郭威杀进开封,仓皇出逃的刘承佑也被部下杀害 。
刘崇看着乱成一锅粥的开封,准备来个浑水摸鱼 。然而,就在出兵前,他接到开封方面传来的消息:郭威向后汉太后推荐立徐州节度使刘赟(刘崇长子、刘知远养子)为帝 。刘崇喜曰:“吾儿为帝矣,何患!”我就要当太上皇了,还抢什么皇位?立刻罢兵 。由此可见,刘崇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 。
没想到,二十多天后,等来的却是郭威称帝(后周太祖)的消息,之后,又传来了儿子被杀的噩耗 。原来,这不过是郭威的缓兵之计,因为满朝大臣不即推尊之,故未敢即立,他需要时间给后汉大臣们洗洗脑 。可怜的工具人刘赟刚走到宋州(今河南商丘),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同时也走完了自然寿命 。
身怀亡国之痛、杀子之仇,悲愤交加的刘崇就在太原称帝(世祖),沿用汉国号和乾佑年号,以示与后周分庭抗礼,因为这个“汉”国位于中原北方,所以历史上一般称为“北汉”,又因地处河东,所以《新五代史》称为“东汉” 。
北汉是夹在中原和契丹间的缓冲国
二、北汉是怎么过的?——内忧外患 北汉立国二十八年,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中 。
○在军事上被后周压制 。
刘崇继位后就要报夺国之恨、杀子之仇,便御驾亲征后周,结果两次都在边境上被人赶了回来 。954年,郭威去世,其养子、内侄郭荣(世宗)继位,刘崇认为周有大丧,而天子新立,必不能出兵,宜自将以击其不意,没把郭荣小儿放在眼里,就联合契丹又一次进攻后周 。开封城内郭荣力排众议,御驾亲征要打赢这场立国之战 。两军在高平展开了“王对王”的决战 。然而,战前刘崇却和辽将杨衮言语龃龉,气跑了友军,又不顾逆风的不利天气猛攻周军,被周军打了波顺风局,汉军全线崩溃,刘崇只身逃回太原 。周军趁势围困太原两个月之久,幸亏契丹援军赶来解围 。从此,北汉元气大伤,再无力挑衅中原 。960年,后周灭亡,由于仇家没了,赵匡胤还给了刘承钧“开尔一路以为生”的承诺,你活着我就不打你,北汉的军事压力终于减轻了些 。
后周世宗郭荣
○在政治上沦为契丹的傀儡
北汉仅有十州之地,肯定无法和后周对抗,好在有石敬瑭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于是就和辽国约为“父子之国”,刘崇称侄皇帝,对契丹皇帝耶律阮(世宗)以叔父事之 。为啥不称儿皇帝呢?大概是刘崇比耶律阮大22岁的缘故,他还没恶心到石敬瑭的地步 。等到刘承钧(睿宗)继位了,干脆对契丹皇帝耶律璟(穆宗)自称“男”(儿子) 。耶律璟也不客气,呼承钧为“儿”,许其嗣位 。
虽然刘家父子对标的是石敬瑭,但是北汉和后晋完全不一样,石敬瑭只是割地送钱外加当儿子,契丹几乎控制了北汉的内政 。刘承钧继位次年,改元天会,一时大意,未通报契丹,就这点破事,引起耶律璟大怒,遣使者责承钧,承钧惶恐谢罪,他忍辱偷生的结果就是承钧奉之愈谨,而契丹待承钧益薄 。
○在经济上财政陷入崩溃边缘
北汉的财政支出有两个大头,一个是养兵,北汉亡国时只有三万五千户,却要养三万军队 。另一个是给辽国的孝敬,地狭产薄,以岁输契丹,故国用日削 。如果正常发展下去,北汉就算不被周、宋打死,也能把自己活活穷死 。
幸运的是刘承钧地遇到一位财神爷——继颙大和尚,此公能讲《华严经》,搞一场讲座能获得不少布施,他就用这笔钱补贴北汉财政 。每年还从辽国进口数百匹马赞助汉军,号“添都马” 。此外,他还在五台山开银矿,为此刘承钧还特意划了一个“经济开发区”——宝兴军 。靠着继颙的苦心经营,北汉经济得以勉强维持 。
三、北汉是怎么亡的?——弹尽粮绝 968年,刚灭后蜀的赵匡胤突然御驾亲征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退守太原 。为了尽快结束战斗,赵匡胤参照战国初年晋阳之战(智伯围赵)的经验,掘开汾河水淹太原 。不过,水攻是把双刃剑,固然能杀伤城内的汉军,也让宋军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军中瘟疫横行,再加上辽军援军赶到,赵匡胤只能班师 。
979年,赵光义为了给自己来路不明的皇位增加点底气,也御驾亲征北汉,经过四个月的艰苦攻城,刘继元弹尽粮绝,无力抵抗,只能宣布投降 。
北汉在五代十国中并不是大国,它在亡国时人口不过3.5万户,而南唐则有65万户,后蜀有53万户,连南汉都有17万户,北汉不足它们的零头 。然而和南方一捏就碎的蛋壳军相比,北汉军队的表现实在太优秀了——后蜀“十四万人齐解甲”,南唐“一旦归为臣虏”,北汉竟然需要中原三次御驾亲征,最后弹尽粮绝之下才不得已投降 。
其实,别看北汉的经济实力弱,但是军事实力非常强 。
首先是军队素质过硬,河东军是当年晋王李克用父子鸦儿军的班底,李存勖就是以此为基础灭了后梁,石敬瑭、刘知远也是以河东节度使的身份实现改朝换代,所以,刘崇才能以弹丸之地立抗中原 。在高平之战初期,汉军居然击溃了周军的先头部队,如果不是郭荣躬督战士,士皆奋命争先,搞不好输的还是后周 。
其次,太原本是唐朝的北都,又是抵御突厥、回纥的前哨要塞,故而城防坚固,仅次于长安、洛阳 。
第三,是契丹干爹的援助,作为燕云和中原之间的缓冲,契丹对北汉格外重视,每次中原进攻北汉,都有契丹援军出现,赵光义也是打跑了辽军后才从容攻城 。
最后,是因为汉军抵抗意志坚决 。赵匡胤攻城时,宰相郭无为面对宋军,内心动摇:“奈何以孤城拒百万之王师?”然而他欲摇动并人(并州,即太原),而并人守意益坚 。最后刘继元不顾他对自己的拥立之功,将其缢杀 。赵光义攻城时,采用地毯式轰炸:矢(箭)集城上如蝟毛,每给矢必数百万,顷之咸尽,城中的刘继元竟然以十钱购一矢,凡聚百余万 。
四、“南北”之争 【北汉为什么是十国中最后灭亡的 北汉为什么那么难打】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北汉是十国中最后被灭亡的?
首先,这是既定的方针 。对于统一战争的顺序,当年周世宗郭荣、宋太祖赵匡胤各有一份文件说明,分别是王朴的《平边策》(见《新五代史·周臣传》)和赵普的“雪夜定策”(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开宝元年》),它们核心就是根据“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的原则,将统一战争分为三个步骤:
一、国富军弱的南方诸国(南唐、后蜀、南汉等) 。
二、国贫军强的北汉 。
三、契丹吞并的燕云十六州 。
明·刘俊《雪夜访普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郭荣和赵匡胤似乎并不完全遵从自己的计划:郭荣在打完关中之战(后蜀)、淮南之战(南唐)之后,立刻北伐燕云 。赵匡胤在灭了后蜀后,立刻挥师太原 。原因何在?
在笔者看来,这两份计划书的前提是:辽不可击,北汉难灭 。如果形势变了,那就提前实现第二、第三步 。
郭荣北伐燕云时,契丹皇帝是非著名昏君耶律璟,此公畋猎好饮酒,不恤国事,每酣饮,自夜至旦,昼则常睡,国人谓之“睡王” 。燕云对辽国何其重要?然而他听说周军攻下宁、莫、瀛三州时,竟说:“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
赵匡胤北伐太原的主要原因是北汉发生了内乱 。原来,刘承钧去世后,立养子、外甥刘继恩为帝,结果六个月后被供奉官侯霸荣弑君,据说是宰相郭无为和刘继恩有仇,怕对自己不利,便雇凶杀人,随后又杀了侯霸荣灭口,立刘继恩同母异父的弟弟刘继元为帝 。一连串的政治事件使得本就孱弱的北汉政局雪上加霜 。
所以,郭荣和赵匡胤就抓住这两个窗口期北伐 。可惜,因为各种不可抗力和阴差阳错,都没有实现 。首先是郭荣突然驾崩,周军只能撤回,否则燕云真的有可能收复 。其次,赵匡胤水淹太原时,已经把夯土城墙泡塌了一块,好巧不巧,居然从城里漂出一团积草,恰好堵在缺口处,汉军趁机修复缺口 。有意思的是,宋军撤走不久,太原城墙居然全部垮塌了 。原来,夯土吸足了水以后,产生了小缝隙,水干了以后,缝隙扩大了,导致城墙崩塌,这和河床干涸后出现龟裂纹的原理是一样的 。
正是在国家统一的必然性和政局变化偶然性的双重作用下,使得北汉成了十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