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一句一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全文结构严谨 , 详略有致 , 用对比说理 , 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 , 读来生动感人 。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1) , 家贫 , 无从致书以观(2)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手自笔录(3) , 计日以还 。天大寒 , 砚冰坚 , 手指不可屈伸 , 弗之怠(4) 。录毕 , 走送之 , 不敢稍逾约(5)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余因得遍观群书 。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一句一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既加冠(6) ,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7) , 尝趋百里外(8) ,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9) 。先达德隆望尊(10) , 门人弟子填其室(11) , 未尝稍降辞色(12) 。余立侍左右 , 援疑质理(13) , 俯身倾耳以请(14); 或遇其叱咄(15) , 色愈恭(16) , 礼愈至(17) , 不敢出一言以复(18);俟其忻悦(19) , 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 , 卒获有所闻 。
当余之从师也 , 负箧曳屣(20) , 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21) , 大雪深数尺 , 足肤皲裂而不知(22);至舍(23) , 四支僵劲不能动(24) , 媵人持汤沃灌(25) , 以衾拥覆(26) , 久而乃和 。寓逆旅(27) , 主人日再食 , 无鲜肥滋味之享(28) 。同舍生皆被绮绣 , 戴珠缨宝饰之帽(29) , 腰白玉之环(30) , 左佩刀 , 右佩容臭(31) , 煜然若神人(3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略无慕艳意(33) 。以中有足乐者(34)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5)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今虽耄老(36) , 未有所成 , 犹幸预君子之列(37) , 而承天子之宠光 , 缀公卿之后(38) , 日侍坐备顾问(39) ,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40) ,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41) ,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42) ,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43) , 无冻馁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44) , 无奔走之劳矣;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45) ,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 不必若余之手录 , 假诸人而后见也(46)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 非天质之卑(47) ,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 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48) , 在太学已二年 , 流辈甚称其贤(49) 。余朝京师(50) , 生以乡人子谒余(51) , 撰长书以为贽(52) , 辞甚畅达 。与之论辩 , 言和而色夷(53)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 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 ,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 , 余之志也;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54) , 岂知余者哉(55)!
注释 (1)嗜学:酷爱学习 。(2)无从:无法 , 无由 。致: 得到 , 这里指买到 。(3)手自笔录:亲手抄写 。(4)弗之怠:“弗怠之” 的倒装 。弗: 不 。怠:懈怠 。(5)逾约: 超过约定的期限 。(6)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 , 束发 , 戴上成年人的帽子 , 表示已进入成年 。(7)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 大 。(8)趋: 赶往 。(9)从: 向 。乡: 同乡 。先达: 有道德学问的前辈 , 指的是元末古文家浦江人柳贯、义乌人黄溍等 。执:捧 。叩:询问 , 请教 。(10)德隆望尊: 即“德高望重”  , 道德高 , 名声大 。(11)填:填塞 , 挤满 。(12)稍降辞色: 把言辞放委婉些 , 把脸色放温和些 。(13)援: 引 , 提出 。疑:疑难问题 。质; 询问 。理;道理 。(14)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 , 侧着耳朵(恭敬而专心地)请教 。(15)叱咄(duo): 训斥 , 呵责 。(16)色: 神态 。(17)至:周到 。(18)复: 回答 。(19)俟(si): 等到 。忻(xin): 同“欣” , 喜欢 。(20)负箧(qie):背着书箱 。曳屣(xi): 拖着鞋子 。(21)穷冬:严冬 。(22)皲(jun)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3)舍: 指学舍 。(24)支: 通“肢” 。僵劲:僵硬 。(25)媵(ying)人:原意指随嫁的女佣人 , 这里指服侍的人 。汤:热水 。沃灌: 浇洗 。(26)衾(qin): 被子 。拥覆: 盖上 。(27)逆旅: 旅店 。(28)鲜肥: 鱼肉 。(29)缨: 系帽的带子 。(30)腰:此处用作动词 , 系在腰间 。(31)容臭(xiu): 香袋 。(32)煜(yu)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33)缊(yun)袍:以乱麻或旧棉为絮的袍子 。敝:破败 。略无: 一点也没有 。慕: 羡慕 。艳: 艳羡 。(34)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心中有足以自得其乐的事 。中: 内心 。(35)口体之奉: 供养曰和身体的 , 指吃的穿的 。(36)耄(mao)老: 八九十岁叫耄 , 这里泛指老 。(37)预:参预 。君子: 这里指品学兼优 , 有社会地位的人 。(38)缀(zhui): 连缀 , 意谓追随 。(39)日侍坐备顾问: 天天侍奉在皇帝座旁 , 准备接受问询 。(40)谬称: 错误地称颂 , 此为谦虚说法 。氏名:姓名 。(41)太学: 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明初名国子学 , 后改名国子监 。太学生又称监生 。(42)县官: 古指天子 , 这里指朝廷 。廪(lin)稍: 官府免费供给的粮食 , 犹言今之助学金 。(43)裘: 皮衣 。葛: 夏布衣服 。遗(wei): 给予 。(44)诗、书:这里泛指儒家经典 。(45)司业: 太学中祭酒(校长)之下 , 设司业 , 相当于今之教务长 。博士: 太学中之教师 。(46)假诸人:假之于人 , 向人借 。(47)天质: 天资 。卑: 低下 。(48)东阳:浙江省东阳县 。君则: 马生的字 。(49)流辈:同辈的人 。(50)朝京师: 到京都(南京)朝见皇帝 。宋濂年老辞官以后 , 于洪武十一年(1378)再到京都 。(51)乡人子: 同乡晚辈的身分 。浦江与东阳同属金华府 , 故说是同乡 。谒(ye): 进见长辈或地位高的人 。(52)撰: 写 。长书: 长信 。贽(zhi): 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53)夷:和悦 。(54)诋(di): 毁谤 。际遇: 遭际遇会 , 指受皇上赏识重用 。骄乡人: 在同乡面前骄傲 。骄: 作动词用 。(55)知: 了解 。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 , 无法得到书来看 , 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 , 亲手抄录 , 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 , 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 , 手指不能屈伸 , 我仍不放松抄书 。抄写完后 , 赶快送还人家 , 不敢稍一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 , 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 , 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 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 , 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 , 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 , 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 , 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 , 提出疑难 , 询问道理 , 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 , 表情更为恭敬 , 礼貌更为周到 , 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 , 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 , 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
当我寻师时 , 背着书箱 , 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 , 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 , 严冬寒风凛冽 , 大雪深达几尺 , 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 , 四肢僵硬不能动弹 , 仆人给我灌下热水 , 用被子围盖身上 , 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 , 我每天吃两顿饭 , 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 , 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 , 腰间挂着白玉环 , 左边佩戴着刀 , 右边备有香囊 , 光彩鲜明 , 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 , 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 , 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
如今我虽已年老 , 没有什么成就 , 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 , 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 , 追随在公卿之后 , 每天陪侍着皇上 , 听候询问 , 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 , 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 , 朝廷每天供给膳食 , 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 , 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诵读经书[9] , 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 , 没有询问而不告诉 , 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 , 都集中在这里 , 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 , 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 , 品德有所未养成的 , 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 , 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 , 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的年轻人马君则 , 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 , 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 。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 , 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 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 , 文辞很顺畅通达 , 同他论辩 ,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 , 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 , 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 。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 , 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 , 难道是了解我吗?
鉴赏 所谓序 , 一种是写来评介著作的 , 叫书序; 一种是赠送别人的 , 叫赠序 。这篇序文属于后者 。这篇文章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 , 说理透彻 , 文字朴素 , 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
文章的第一小节 , 是作者写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 。作者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 。家境贫寒无法买书来看 , 只好向别人借书 , “手自笔录” , 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 。“手自笔录”这一情景 , 初步揭示了学习的勤奋态度 。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 。“砚冰坚 , 手指不可屈伸” , 既是指天气 , 又是指家道贫寒 。“弗之怠”三字 , 用语简洁 , 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 , 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 。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 , 用来说明一年四季 , 天天如此 , 很有概括作用 。“走送之 , 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 。“走”是跑的意思 , 这里指“赶快” 。“走送之” , 亲自去借 , 又亲自去送 , 而且赶紧送去 。“不敢稍逾约” , 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 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 , 决不耽误 , 即使困难再大 , 也是这样 。这一句照应了前面的“计日以还”一句 , 说明在正常情况和特殊情况下都是如此 。前文历述读书艰辛 , 再用“以是”轻轻一转 , 后用“因”再加转折 , 转到“遍观群书”的结果上来 。由因及果 , 文意多变却顺承自如 。接下来的第二小节 , 以“既”字兜住了上文 。前述“幼时” , 此说成年;前述读书艰辛 , 此说求师艰难 。“益慕圣贤之道”的“益”字使文意递进 。由“遍观群书” , 便萌发了向往圣贤之道的愿望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患”字和上句的“慕”字又形成了一对矛盾 。解决这对矛盾的途径则是“趋百里外” 。“百里” , 以路途之遥 , 显示出求师之切 。短短一句话中连续出现“趋”、“从”、“执”、“叩”、“问”等行为动词 , 把求师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来 。这里可分三层分析: 第一层写师道尊严 。“德隆望尊”是概括性评价 , 再以学生挤满书屋加以具体化 , 此为烘染法 。但 , 即使其门如市 , 老师亦未“稍降辞色”  , 此为反衬法 。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着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 。于是 , 接下来的第二层是写平日请教老师的情景 。“立侍左右” “俯身倾耳”均是虔诚恭敬之态的生动写照 。第三层是写老师发怒时求教的情景 。“色愈恭 , 礼愈至” , 表连锁关系的“愈”字两次出现 , 把作者的谦恭之态描述得至为传神 。“俟其忻悦 , 则又请焉”的“则”字 , 笔触稍稍提起 , 再微微一转 , 逼入那个“请”字 , 最后又以一“故”字 , 轻轻关拢文意 , 表明作者以竭诚求师之心和孜孜不倦之意 , 终于使学问大有长进 。第一、二两小节 , 所述内容各有侧重 。前面说读书难 , 后面说求师难 , 但都围绕好学这个中心 , 因而两小节文意是关联的 。
第三小节主要是写外出求学的情景 。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 。“负箧曳屣 , 行深山巨谷中”  , 穷冬、烈风、大雪 , 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 。“足肤皲裂而不知”  , “四支僵劲不能动” , 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 。这是写行 , 同时写到了衣、食、住: 寄居旅店 , 穿破旧棉袍 , 每天只吃两顿饭 , 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 。这一切 , 都表现了一个“苦”字 。而着力写苦 , 有两个目的 , 一是对比“同舍生”  , 那些住在同一旅店里的富家子弟; 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 , 也就是内心的乐趣 。作者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 , 勾勒出他们的形象 。在具体描述之后 , 笔锋一拎 , 着“煜然若神人”一喻 , 收束文句 。而这一比喻越是突出 , 下面的对比就越加鲜明:“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一边服装鲜美 , 一边破衣烂袄 , 在同一画面内 , 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碜相 。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 , 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 , 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 “略无慕艳意”  , 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 , 不自惭形秽 。那么 , 他何以会如此呢? 因为“中有足乐者”  , 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 。文章于此在表达内容上比前两小节更有思想深度了 。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束这一小节 。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 , 是一种特定情景 , 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 , 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 。
第四小节和前面几小节在文意上是相承的 , 是说明刻苦学习的结果 。它的立意是勉励别人刻苦求学 。作者既要说明学习结果 , 以便达到勉励别人的效果 , 又不可以炫耀自己 。这样 , 在行文上 , 就多用谦词 , 如“未有所成” , 没有什么成就; “幸预” , 有幸参预; “缀”  , 跟随; “谬称” , 不恰当的赞许 , 等等 , 蔼然有长者之风范 。
第五小节历数太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 , 并和自己年轻时学习的艰苦情形进行对比 。作者是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入手的 , 形成文意的对照 。当文章经过逐层对比 , 表现出逼人的气势之后 , 推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 非天质之卑 ,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 岂他人之过哉! ”这里 , “非……则……”的句式选用 , 显示出不容置辩的力量 。语气助词“耳”  , 加强了情感色彩 。在强有力的推断之后 , 作者似乎意犹未尽 , 再跳出一个反诘句: “岂他人之过哉! ”语意得到强化 。
最后一小节主要是说写这篇序的目的 , 这就是“勉乡人以学”  , 而不是“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 。从行文上看 , 宋濂之所以写这篇序文赠送给马君则 , 不是轻率的 。这当中有别人对马君则的称赞 , 有同乡人这一层关系 , 有他自己对马君则各方面的好印象 。
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明确 , 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讲道理 , 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 , 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 , 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 , 因而显得情意恳切 , 语重心长 , 使人感到亲切 。文章从叙述入手 , 表面上看似乎离题 , 实际上内在的勾联很紧 。从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写起 , 逐层道来 , 最后过渡到本题 。叙述经历 , 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 , 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 。先写自己 , 再写太学生 , 后写马君则 。写自己引出了写太学生 , 写太学生们又引出了作为太学生之一的马君则 。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 , 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 。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 。因而 , 全文的结构紧密 , 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
文字简洁朴实 , 娓娓道来 , 意味深长 。叙述往昔 , 虽字字辛酸 , 但非嗟叹贫穷 , 乃是包含着“艰难困苦 , 玉汝于成”之意 , 因而 , “中有足乐者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又显示出欣慰之情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回首往事中蕴涵着感慨之情;描述富家子弟装扮 , 流露出轻蔑之情;指出太学生学无长进 , 则又表现出愤慨之情 。文词淡 , 情感浓 , 含义深 , 构成本文的一大特色 。
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较显著的是两组对比:一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的穷寒 , 一组是太学生们学习条件优越和作者当年学习条件低劣 。对比的条件基于双方处在极端矛盾、不协调的情况之上 , 作者正是寻找到了这一点 , 构成了对比的基础 , 并使之两两相对、互成比较 。值得称道的是 , 这种对比不是凭空虚拟 , 而是处处有行文的照应 , 例如第五小节的几组对比:廪稍裘葛和冻馁 , 大厦之下读书和奔走辛劳 , 老师专门授业和无师可以请教 , 各种典籍应有尽有和向人借书手抄笔录 , 等等 , 而每组对比的后一侧面都在前几小节充分描述过了 , 所以 , 这里的对比无突兀之嫌 , 反有前勾后联、关合紧锁之妙 。
作者 宋濂(1310—1381) , 字景濂 , 号潜溪 , 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谥号文宪 。浦江(今浙江浦江)人 , 汉族 。明初文学家 , 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 。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 , 全家流放茂州 。其散文质朴简洁 , 或雍容典雅 , 各有特色 。他推崇台阁文学 , 文风淳厚飘逸 ,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 。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
以上就是爱惜日网?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一句一译)的相关内容了 , 更多精彩请关注作者:爱惜日号SEO专员
声明:本文由爱惜日网/爱惜日号作者编辑发布 , 更多技术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