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心灯,王阳明不朽的家训 不灭的心

不灭的心(不灭的心灯,王阳明不朽的家训)
浙东余姚,姚江两岸,历来人杰地灵,名门集聚,一幅范仲淹笔下“东南最名邑,烟水万人家”的家园盛景图在此展开 。宋室南渡期间,中原三槐王氏后裔纷至江南,其中有数支辗转迁居姚江之畔,姚江王氏由此发端 。自明以来,这个家族名儒辈出,先后有6人被苏州论坛网明清正史立传;三部清代《余姚县志》,皆以其先祖为明朝列传之开篇 。姚江两岸也因这个家族的崛起从此“学风沾被全国及海东” 。
这个家族的核心人物就是心学大师――王阳明 。
王阳明,名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
王阳明一生传奇,文韬武略,“乃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五百多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
出身教育世家、状元苏州论坛网名门的王阳明,在祖父王伦、父亲王华的教育影响下,28岁起随父同朝为官,后因直谏宦官刘瑾之害被贬谪贵州龙场,历经“百死千难”之后,终于悟得“良知”学说,并开启了他平定西南的戎马一生 。讨江西宁王之叛,平闽赣两广民寇之乱,次次都是临危受命,屡建奇功,用兵之神,无人能出其右 。正如《明史》评价:“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
主政庐陵、赣州期间,推德政善治,倡移风易俗,深受当地百姓拥戴 。
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 。他创立的阳明学,集心学之大成,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 。黄宗羲、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等近代思想先驱们无不受其启发和影响 。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高濑武次郎甚至将明治维新的推动归功于阳明心学的传播 。
阳明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致良知 。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人的一生要做的便是把心和物、知与行统一起来 。以良知来分辨善恶,通过实践自省来实现为善去恶 。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早年时期便有如此信仰的王阳明注定了他后来非凡成就的一生 。而其身后整个家族世代秉承的优教良规,促使他从小立志成贤,并成为他“以良知教子孙,以知行传家规”的思想之源 。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规“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怎么去做人,如何做个好人 。如今看来,这倒更像是王阳明对祖辈教育自己的追忆与总结,字里行间,融入着自己从小接受“蒙以养正”教育的点点滴滴,也寄托着他对后代子孙的谆谆教诲 。
【勤读书】
王阳明小的时候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到了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的地步,父亲(王华)感到他有点玩物丧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 。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 。
功成名就之后,王阳明才深感父亲当初的用心良苦,虽已是一代名儒,但盛名之下,仍时不时自嘲年少不思学业的幼稚,或许这也是他后来特别看重族中子女学业的原因所在 。
【重孝悌】
孝悌传家,历来是这个家族的传统 。
先祖王纲,七十而终竟在沙场,最后靠十六岁儿子彦达以死抗争才得以羊革裹尸还乡 。从此,彦达“痛父死,躬耕养母,终身不仕”,父忠子孝,堪称典范 。
王阳明祖父王伦,素以孝闻乡里 。微薄的家塾收入除了供养老母,还收养了独孤的弟弟 。后来儿子王华状元及第,王伦又把朝廷拨付给他的一半俸禄给了弟弟 。
父亲王华,年过古稀,仍坚持每天向母亲岑氏拜舞起居礼,甚至为了逗其开心,朝夕扮童子与之嬉戏 。岑氏百余岁而终,孝道立身的儿子王华功不可没 。
后来王阳明曾四疏朝廷要求回乡为祖母岑氏省葬 。即便是去世的前一个月,仍不顾病危,取道增城,只为祭祀先祖王纲 。可见祖慈子孝,王阳明是深受影响的 。
【循礼义】
如今的瑞云楼已谓王阳明故居,但起初并非先生所营造,而是祖父王伦通过租赁得以安身的居所 。“以布衣魁天下”的父亲虽为状元及第,却未曾给子女留下多少基业,即便在临终的最后一刻,仍不忘对子女礼存于心的教诲 。
王华去世那天,正好碰上朝廷使者来传送进封新建伯旨意,面对这次措手不及的封爵,王氏家族已无暇去顾及 。弥留之际的王华听说使者已到家门,说出了最后一句话:“虽仓遽,乌可以废礼?尔辈必皆出迎!”一直等到礼毕的消息后才瞑目而逝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华一生为官,他非常清楚遵礼依规的重要,哪怕因仓促来不及好好准备,但起码的礼节不可少,规矩不能破 。这也算是王华对这个官宦家族最后的政治交代,不仅仅对苏州论坛网王阳明,对整个家族都是铭记一生的教训 。
【毋贪利】
【不灭的心灯,王阳明不朽的家训 不灭的心】崇祯十四年王阳明六世孙王贻杰进京入朝,后统管江西都指挥使司,去世后才发现其竟然囊无积蓄,最后靠官场挚友的资助才得以回乡归葬 。一个朝廷的二品官阶,清廉至此,着实让人肃然起敬 。
这份家训激励着王家人不断奋斗进取 。字字句句,真如警策一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