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半岛特色海参,胶东半岛海参特点( 三 )


清代的奢靡无可想象,公门往来、宴请成风,出现了海珍系列宴席,其中的海参席,还只是上三席之普通者,一桌置办下来也要花费十余两白银,是普通民家的半年生活费,但有公人报销,乐此不疲 。这种豪华的吃请,有时候一天赶场四至五处,不去得罪人,去了折磨人,以至于"闻招则蹙额、举箸则攒眉",成为疲于应付的精神负担 。
据载,乾隆皇帝南巡至南京,地方官员精心准备了与宫廷御膳相等的丰盛宴席 。乾隆出门,本就是厌倦了宫廷生活,一看桌上,还是那些菜式,顿时心生不悦 。金陵的老厨师闻知,临时抱佛脚,用海参、干贝、鱼片、海米、虾仁、火腿、玉兰、笋丁八味,辅以鸡汤煨制成羹 。乾隆皇帝从未见过此等做法,品之大美,啧啧称奇,当时赐名为"全家福" 。
一辈子偷师学厨的袁枚老人,特别强调海参的提前发制,"大抵明日请客,则先一日要煨,海参才烂",并且提供了三种烹制海参的方法,分别是在"钱观察家"的凉拌制法、笋丁香蔁丁的羹汤法,以及"蒋侍郎"家的煨制法,各有其妙处 。只是对海参气味心有余悸,不忘记敦敦告诫说"天性浓重,断不可清汤煨也" 。
如何长期保存海参,清代已经有成熟的方法 。清代栖霞人、著名学者郝懿行在著作《记海错》中记载了海参脱水干制的过程,"置烈日中濡柔,如欲消尽,瀹以盐则定然,味仍不减 。用炭灰腌之,即坚韧而黑,收干之,犹可长五六寸,货致远方,啖者珍之 。"想是来自家乡乡民的劳动经验所得 。

辽东半岛特色海参,胶东半岛海参特点

文章插图
民国时期的海参大餐
大文豪梁实秋先生,也会承认自己的"孤陋寡闻",他对于海参的看法,一直以来认为外国人不吃海参,把吃这个东西的中国热看做是馋嘴的野蛮人,不仅海参不放过,就连海胡瓜(青岛方言为"茄子参"、"菜参")都不能放过,一概大快朵颐了 。后来,梁先生居然发现,外国人也是吃海参的,"他们吃我们要刮去丢掉的海参里面那一层皮,而我们吃他们所要丢掉的海参外面带刺的厚厚一层胶质",如果很认真的看到此处,想必要一口老茶喷出几米远了 。
如同许多事物一样,吃海参也是一件非常"中国化"的事情,外国人是无论如何做不到好处的 。梁先生家最喜欢的,还是凉拌海参一味 。将海参切丝,置于冰箱冷藏,随吃随取,用葱丝、麻酱、蒜泥、芥末、香油、酱油、醋调拌,是夏日绝妙的佳肴 。而梁氏夫人的做法更加精致,水发的乌参洗净后,要滚鸡汤下料酒及姜葱出水,以冰水淘洗之,凉透后切丝,置冰箱,后取出垫以黄瓜丝,拌之调料,并和以嫩姜丝与陈皮丝,再滴太仓糟油少许,即可食用 。很显然,夫人的做法更加清淡怡人 。
《清稗类钞》中,论述京城酒楼名馔时,提到光绪年间的"福兴居、义胜居、广和居之葱烧海参",除了皇城,更有天津的登瀛楼,大连的群英楼,上海的丰泽楼等,也都把鲁菜精品"葱烧海参"作为招牌名菜,可见海参的受欢迎程度 。
说是海上珍馐,其实也有大跌眼镜的时候,据说在解放前最艰难的岁月,粮食成为社会民众最为紧缺的东西 。没有吃食如何了得,有些人就开始想办法,比如有上海的乡民,到附近的河里去捕捞野食,运气不好时,打不到鱼,只好吃野生甲鱼度荒年,最后吃到一看就要吐 。
另有辽东半岛的渔民,年景歉收的时候,也只好到海中求食,捕捞近海海参果腹过活,居然也能熬过荒年,只是日日食用吃到厌烦,闻味皱眉 。论及现在的美好生活,往往会说,我们那时候清苦得很,每天只能吃海参,现在都有米饭白面,可知是幸福得很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