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笔法怎么切笔,方笔魏碑的代表作( 三 )


【魏碑笔法怎么切笔,方笔魏碑的代表作】 魏晋书法收笔不甚讲究(只一个动作),多强调中段(铺毫用笔) 。唐楷书法强调收笔动作(四个动作),中段略细(提按用笔) 。
从文字便于书写的角度来讲,隶书写起来比篆书快捷 。人们后来发现,隶书的燕尾虽具有装饰性,但影响书写速度,为了便捷,于是逐渐改变这种笔势收敛波挑 。楷书横画收笔呈下方出锋,较前更便捷 。
去掉“燕尾”的楷书有五大好处:一是简捷便利,二是流畅,三是有草意动感,四是由横势变纵势,五是促成草书、行书字体的产生 。
隶书横画向右上收笔,中段铺毫 。收笔一个动作(横势) 。
魏碑横画向右下收笔,中段铺毫(隶意犹存),收笔一个动作(纵势) 。
唐楷横画向笔画内收笔,中间提按(脱尽隶意),收笔四个动作(裹势) 。
唐楷在横画收笔用四个动作存在的问题:
1、由于动作不简约,有描、摹、填、画的倾向 。
2、影响下一笔画,气不贯,不流畅,破坏了笔力 。
3、不够自然,变成追求尽善尽美的做作 。
4、有程式化、规范化、美术化倾向,使书法成为一种纯粹性技巧的重复,会平庸乏味(由颜字规范成宋体美术字) 。
欧阳中石先生认为:“写过唐碑之后 ……入规矩难,一旦规矩即成,再完全摆脱也非常不易 。”10
唐耕余在《笔阵图蜉化阶段及其内容》中说,“古人未讲(书法)之前,先有(书势)卫恒、索靖虽讲书势而不言法 。书势者,书论之起点,亦为形成字体之初步,更为用笔原始之动机,字体与用笔都由顺势而来 。”11
书“势”是字形初步形成的关键,也是笔法崇尚简约的原始动机,更使书法形成动感,气到势成 。起笔容易收笔难,难在收笔后而回到原笔锋,为下一笔做准备,笔锋特别顺 。认真观察一下古代的优秀作品,秘密就在这里 。唐楷因收笔动作繁杂,法度森严,过度强调收笔,藏头护尾,力在字中,破坏了笔势,从而导致书法“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离 。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12
魏碑书家们长期受“馆阁体”的影响和帖学的束缚,用写唐楷的笔法来写魏碑,形成了清代“帖学化”、“唐楷化”的魏碑书法 。
繁缛的法规,扼杀了书法的艺术生命,奠定了封闭式理论的深厚基础,加上唐代的积极倡导和实践,巩固了书法创作稳定性框架 。这一框架延续了上千年,至今没有人敢从根本上去否定它,动摇它 。根深蒂固的惯性,错误地认为这就是传统的用笔方法,最后导致“馆阁体”的产生,使书法走进了死胡同 。几位清代碑学大家,功力精湛,今人无可望其项背,但也没能用毛笔再现魏碑方笔雄浑的风格,而又怀疑魏碑方笔是刀工任意凿刻所为 。
唐前、唐后是书法史重要的分水岭,唐后古法已荡然无存,用唐楷方法写魏碑之路是行不通的 。
五、工具导致书风变革
宋以前的毛笔正如杨文涛所说的:“均重以紫毫,笔管并不粗大,笔毫却很短粗,有四项标准: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其笔心柱硬甚至笔毛中心有物如枣木之核,故称枣之笔” 。13
宋以后,毛笔发生很大变化,制笔工艺一反旧习,逐渐趋向长锋,向软熟、虚锋、散锋、软毫等方向发展,致使书风发生一系列变化 。
我们在临习历代碑帖时,很少从古人使用的工具与字迹关系上去考察,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与事实不符 。用什么笔,对写出的风格至关重要 。长锋与短锋,笔毛的软、硬,在提按转折之处必然形成不同的风格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书写工具的选择尤为重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