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笔法怎么切笔,方笔魏碑的代表作( 二 )


沙孟海先生认为,一个好刻工,“刻字,用刀刻,很自然笔之有方角 。如果保持毛笔的圆势就难,要保持毛笔偃仰向背,柔润细腻的笔意,则难而尤难 。”5
按沙老的刻工标准来衡量,《始平公造像记》应是高手所写、高手所刻的杰作 。此碑书法笔法无不表现得惟妙惟肖,方笔的挺拔厚重,圆笔的灵动圆润,连点都刻得顾盼有情,诸如避就、顾盼、向背、偏侧、意连、救应、方圆、曲直、大小、疏密、奇正、形神,都再现了书者的技术情感,再现了书者的书写风格,再现了书者的神气、霸气,骨力洞达,力能扛鼎,令人佩服和感叹 。
孙伯翔先生认为,“刻工只能刻其表,那里边的东西,他是绝对刻不出来的,《始平公造像记》方中有厚的东西,那种厚重感刻工没法代替,朱义章绝对是一个书法高手,这点我敢肯定 。”6
三、方笔笔法失传
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编篡《北魏书法大字典》7时,就关注到了东魏、西魏与前北魏时期的书风完全不一样 。从北魏足以代表时代特征的方雄浑厚的洛阳体,到东、西魏,北齐、北周之际,书风发生了急剧变化 。
汉末字体演变,隶书、隶楷、楷书流传有序,隶楷相参 。进入到北魏,魏碑楷书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形成独特的风格 。康有为称赞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异,精神飞动,兴趣酣足,古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 。”8
东魏西魏书法发生了奇异的变化 。丧失了北魏时期自然、刚毅、峻厚的特征,出现了隶书的笔画,真、隶夹杂在一起了 。其代表作《李仲璇修孔子庙碑》(541年),《曹子建碑》(593年),《唐邕写经记》,突然出现了大量的异体字、别体字,使文字纷繁混杂 。技巧不纯的汉隶式真书与隶化合体,一些整字式偏旁随便杂揉篆隶形体,使得书体极不统一 。这种极不正常的演变过程,造成了书法史上的断层 。康有为云:“人不能复为方重之笔,千年来几于夔之不祀也” 。9北魏传统几乎中断 。
楷书来源于草隶及汉代各类草写 。楷书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收笔时上挑的笔法,逐步发展演变为具有草体笔画,隶书遗痕,而又有今楷特征的复合性书体 。
自汉以来,隶书已逐渐向楷书转化,其过渡颇为缓慢 。历经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重点集中在横画收笔处(因为它是书写中的节奏点,又能引带后面的笔画 。)这一字体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隶书:字型扁,其左右波磔,极端铺展,横画平行,起笔斩钉截铁,这种“折刀头”是汉隶、隶楷、楷书的基本用笔特色 。收笔“燕尾式”(用一个动作写成),横画则含有波势逐步加重尾部笔力 。形成汉隶蚕头燕尾式隶书 。
第二阶段:早期楷书:如东汉末,东牌楼简牍墨书,长横右端收笔做顿按并含下垂之状 。左尖细,右重顿(用一个动作完成),显然有助于和下一笔画或下一字的顺接 。
第三阶段:魏碑:《始平公造像记》(498年)率先脱尽隶法(但隶意犹存) 。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历程,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 。横画成上斜状(隶书则平行)向右下收笔(隶书则右上收笔),魏碑横画收笔应是一个动作,当时书写仅是为实用,并无心作为书法创作 。
隶书由横势发展为竖势,衍变出楷、行、草字体,是书法史上重大变革 。
现在写唐楷、魏碑,用的是同一个方法 。横的写法过于强调书写时起行收三段,尤过于关注收笔 。收笔处用四个动作,4是驻笔,5向右下,6略驻笔,7回笔收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