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一)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 。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 。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 。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 。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 。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 。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 。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 。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 。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 。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 。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 。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 。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 。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 。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 。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二)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 。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 。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 。之后才知道,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来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 。于丹通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