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吗请把内容 中秋节由来三个传说

中秋节的四个传说
第一传说:唐高祖与“祝捷饼”
中秋节的第一主角是月饼 。关于月饼的来历,传说很多,较流行的观点是出现在唐朝 。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 。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 。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 。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行军总管),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 。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 。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 。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 。上古时,中国古人对日、月、星辰等天体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风俗,在拜月时,都会供上一种圆圆的小饼子,这个小饼子才是月饼的雏形 。
【你知道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吗请把内容 中秋节由来三个传说】第二传说: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 。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 。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 。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他们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 。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这便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18子、寿王李瑁的妃子 。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 。好色的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儿媳妇搞到了自己的后宫,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于她一身 。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 。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 。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 。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 。“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 。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 。有的学者称“月饼”一词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中,我查了一下,并无此词 。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如与梅尧臣齐名的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有诗句:“云头艳艳开金饼”、“金饼隔林月” 。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 。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 。如“明嘉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
第三传说:吃月饼与“杀鞑子”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鞑子”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不愉快,它与元末起义的传说有关 。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 。为了奴化汉人,有的地方竟然规定,新娘的初夜权要献给主政当地的蒙古人(鞑子) 。当时男人娶媳妇是不敢张扬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鞑子知道 。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 。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 。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
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
其实,这个传说应该是张冠朱戴了,想出“吃月饼,杀鞑子”妙计的是当时江苏泰州的大盐商、后来在苏州称王的的吴王张士诚,而不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当年并没有这么牛,他和尚、要饭出身,后来过不下去了,才跟着郭子兴闹革命,并最终夺得江山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