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亦须对什么,<<昔日南龙北跃一江鱼鳖尽低头;今朝东鸟西飞满地凤凰难下足>>是什么意思

对联亦须对什么
“亦”是副词 。“不,也”等都可以与它相对 。
对联有一定的要求,具体如下: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
对联的平仄要求为“仄起平收”,即上联韵脚为仄声的话,那么下联韵脚便要平声收尾,谓之“仄起平收” 。至于对联中,偶有“平起仄收”之现象,但应视为变格,不应视为对联的常例 。
四、要内容相关,上内下衔接 。
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
<<昔日南龙北跃一江鱼鳖尽低头;今朝东鸟西飞满地凤凰难下足>>是什么意思1、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 。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薪的一幅佳作: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这则传说的“本事”显然是不可信的——因为到五代时才出现第一副春联 。但故事很有趣,对联亦不乏有艺术性,颇值一赏 。
2、
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幼时家贫,放学后常帮大人磨面 。12岁那年,一位师爷命他以磨面为题做联一副,王禹偁即道:
但取心中正
无愁眼下迟
当地太守设宴时即席出句征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满座宾客对答不出,次日消息传开 。王禹偁知道后,当即对出下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3、
宋人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 。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写道: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额:南北
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 。众人始觉其“怪”,继称其“妙” 。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 。作者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 。
4、
宋代词人晏殊路过扬州时在大明寺里小憩,无意间看见壁上所书的一首诗很不错,经打问知道作者是当地人王琪,便请王来一起用饭 。饭后二人在池边散步,其时正值遍地落红的春末,晏殊说:“有时想起一个佳句,比如我曾做出过这么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也没想出下联 。”王琪应声说:“似曾相识燕归来 。”不久,这一联句被晏殊写入他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遂成千古名句 。
5、
北宋名相寇准与众友同游郊外,即景乘兴出句求对:
水底月为天上月
众友无句答对,杨大年刚好赶到,对曰:
眼中人是面前人
众友皆齐声喝彩 。
6、
宋人刘贡父善属对,王安石出句试之:
三代夏商周
刘对曰:
四诗风雅颂
王安石拍手叫好:“此天造地设也!”对句的妙处在于以“四诗”概括“风雅颂”:因为《诗经》中的“雅”诗又可分为“大雅”和“小雅”,与“风”、“颂”合起来恰成“四诗” 。
7、
梅尧臣以诗知名,但浮沉三十年而不得重用 。到了晚年,他应欧阳修之邀参加《唐书》的修撰 。成稿之后还未上呈皇帝,梅就病故了,士大夫们莫不叹惜 。先前梅尧臣受命修《唐书》时,曾对他的妻子刁氏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