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得酒中趣什么意思,晚得酒中趣,三杯时畅然全诗翻译( 四 )


【本诗的核心】:
本诗的核心在一个“独”字之上 。在全篇里 , 身在一个活生生的人类社会的才子 , 在花好月圆的春夜 , 却只能和月亮与自己的影子“对饮”而“成三人” , 充分地突出和说明了他的孤独寂寞和与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 。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的放浪形骸和狂放不羁的性格 。诗中的其他渲染也是为了突出这一个“独”字 , 作者人格的孤独和在现实中的寂寞 。所以“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 。”这千年来传诵不朽的名句精华 , 在表面上看来 , 似乎时自得其乐 , 而在作者自己内心 , 却充满了孤独和无限的凄凉 。
为了突出自己的孤独和凄凉 , 作者在不经意间应用了大量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 , 把天边的明月和自己身下的影子 , 和自己拉到一起 , 且歌且舞 , 在漫烂的春夜觥筹交错 , 远离人间的喧嚣和争斗 , 一醉方休!而月亮和影子的人格化 , 恰恰是将现实中的别人物格化了 。在此时作者的心中 , 明月和影子虽然没有生命 , 但却是自己最纯粹的朋友和伙伴 。
然而忘情的相聚痛饮总是有散席的一刻 , 作者不得不面对“醒时同交欢 , 醉后各分散”的无奈 。可是铁了心 , 看透了世间事的李白 , 最后在面对散席的时候 , 定下了“永结无情游 , 相期邈云汉”的誓言 。由此进一步突出了本文的核心:“独”!孤独与寂寞 , 不仅仅是在今日此时 , 今后的漫长岁月 , 也找不到能与自己同饮的人了 。
【讲解】: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 , 随即“破一义” , “破”后又“立” , “立”后又“破” , 最后得到究竟辩析方法 。用现代话来说 , 就是先讲一番道理 , 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 , 再驳再建 , 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关于这样的论证 , 一般总有双方 , 相互“破”、“立” 。可是李白这首诗 , 就只一个人 , 以独白的形式 , 自立自破 , 自破自立 , 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 , 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
诗人上场时 , 背景是花间 , 道具是一壶酒 , 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 , 动作是独酌 , 加上“无相亲”三个字 , 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 , 把天边的明月 , 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 , 拉了过来 , 连自己在内 , 化成了三个人 , 举杯共酌 , 冷清清的场面 , 就热闹起来了 。这是“立” 。
可是 , 尽管诗人那样盛情 , “举杯邀明月” , 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 , 未尝异悲悦 , 憩荫若暂乖 , 止日终不别”(《影答形》) , 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 , 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 , 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 , 忽焉复醉 。”(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 , 说得虚无不可测 , 推翻了前案 , 这是“破” 。
其时诗人已经淅入醉乡了 , 酒兴一发 , 既歌且舞 。歌时月色徘徊 , 依依不去 , 好象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 , 在月光之下 , 也转动零乱 , 似与自己共舞 。醒时相互欢欣 , 直到酩酊大醉 , 躺在床上时 , 月光与身影 , 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我歌月徘徊 , 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交欢 , 醉后各分散” , 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 , 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 。这又是“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