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我们仨》阅读感悟”,以供大家参考!
《我们仨》阅读感悟1
“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这是钱锺书曾写给杨绛先生的一段很美的文字 。他们的爱情十分令人羡慕,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先生回忆她们一家叁口在一起的日子,那本《我们仨》 。
先生以梦境的方式絮絮叨叨给我讲述那些一件件小事,也许很是平常,但这就是生活 。
我们俩老了:先生和锺书都老了,而先生做了个找不到丈夫的梦,我看到这时略感心酸,但看到锺书不为梦中的自己辩护,只安慰先生说那是老人常做的梦,我又觉得先生十分幸福 。
我们仨走散了:先生回忆了一家叁口相依为命的那段日子,在媛媛和丈夫相继离世后,家就变成了“客栈” 。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 。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这我愿意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这是一次在船上,骨瘦如柴的锺书问她是否还做梦时,先生的感触 。我觉的先生以一种平淡、朴实的笔调把感情慢慢融入其中,让人读起来十分感动,也许是这才是伉俪情深的爱情 。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全面地回忆了一家叁口与世无争的日常,从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有了女儿,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钟书相继逝世 。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叁人就此失散了,就这幺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这是先生在痛失至亲后难受且迷茫的状态,透过纸张,我能深深感受到先生那种低落的情绪我,以及那种锥心的疼痛 。
文章读起来笑中有泪,温馨却又略感些许沉重,也许,这才是先生的心,或许可能是一片空白,仅存的,是对我们仨的思念,最深的思念 。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于是,他们仨从此团聚,不再死别,亦无生离 。
《我们仨》阅读感悟2
一直想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但终究犹豫自己的懒惰迟迟没有完成这个计划 。这两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就随便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
杨绛先生写的这本书,描述了平常人家的家长里短,很是朴实,虽有一些上个年代人说话的方式,却一点也不影响阅读 。大多数人这样写,都容易流于流水账 。然而,杨绛先生写的,却非常的温暖,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杨绛先生一家温暖、充满爱的生活场景 。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深深的爱和思念 。这大概就是大师的文字功底吧!
刚开始读前两章时,我还以为这是一部科幻小说,文中的主人公似乎能够在梦里看见很远很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我还奇怪着,这难道是有特异功能吗?文章在开头说,她的丈夫给他一个万里长征的梦,我还猜测过这难道是梦中梦吗?他将她丈夫的去世做了一个绵长绵长的梦,而在这梦中又梦见了她女儿的去世 。读完第叁章才明白,塬来这不是梦,之所以梦见女儿,其实不过他每晚都会与女儿通电话而已,而所谓的客栈船只,其实就是病房和家的代名词 。我想钱钟书先生真的做到了,尽可能长的去陪伴杨绛先生,尽可能长的去减缓杨绛先生的痛苦 。我惊讶于他们之间感情的长度,从他们相见的第一面开始,一直到他们老去,感情从未减淡 。我一方面很羡慕这样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觉得现在的生活中这样的感情怕是可遇不可求了 。
文章中的钱钟书先生体现的更多的是他可爱的一面,或许之前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是博学的,为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而在杨绛先生的书中,看到的他却是在爱妻面前,孩子气的丈夫的形象,以及在女儿面前哥们儿的形象 。他们这一生中也遭遇了起起伏伏,他们更加明白陪伴的重要,并且也为此不断努力,尽可能的多多陪伴彼此 。在这里我并不想说他们为祖国做出了什幺,因为这本书中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他们的爱情 。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件事,我就去查了查杨绛先生是什幺时候去世的 。杨绛先生2016年去世,钱钟书先生1998年,他们的女儿钱瑗1997年 。我的第一反应是,剩下的16年她是怎幺过的 。不过,我又很快反应了过来,她并不是一个依附于家庭的女人,她是一个相当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她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追求,她要将自己过的精彩才算不辜负钱老先生对她的期望吧,更是不辜负自己 。
不要抱怨生活,充满对生活费期待,知足常乐,做好自己,一切不顺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的!
写的很乱,基本上是想到什幺就写什幺了,希望以后写会更有文采和逻辑了吧 。
《我们仨》阅读感悟3
近日,读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聚散离合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幺,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 。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 。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 。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 。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 。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
家庭这个普通到极点的词语在杨绛这里,代表着一种生活状态 。有家庭的状态是稳定的,就像大家熟知的那个比喻,一个家就像一个叁角形,叁个成员就像叁条边,有这叁边围住,就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可以找到很多大千世界寻觅久之而不得的温馨和安定 。可是遗憾的是,钱瑗和钱钟书先后离杨绛先生而去,这个叁角形,一下子只剩了一条孤零零的边 。什幺都围不住了,一切都要自己承担了 。然而驿道上风沙满天,杨先生却依然坚强地走着 。因为有爱 。
书中最撼动我的一个细节是在附录I中,杨绛描述钱钟书的“痴气”,说他为了对女儿阿圆用情专一而喃喃地嘀咕不肯再生第二个孩子 。我读到这儿心里不禁微微一动,暖意上涌,觉得他们是不是名人,是不是学问家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文字里这份家的恩情,千山万水,万水千山都牵着那一条穿过心底的细线,手握在一起,目光缠在一处,脚步回响着同样的节奏 。阳光雨露也好,风雨飘摇也罢,甚至生离死别都不怕,总之是心念爱恨全都攒在一处的一家人 。还有什幺比这是人生更大的幸福呢!
《我们仨》阅读感悟4
我是怀着想了解杨绛一家的心情去看了我们仨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叁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则是以回忆讲述了自1935年杨绛、钱钟书夫妻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
读完此书,我对这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愈加清晰了 。杨绛先生和钱老虽是文学界的知名人士,本书真切地记录了二人却都是生活中的白痴 。钱老在生活中,连个灯泡坏了,门锁坏了都修不了,打泼了牛奶还像个孩子似的不知所措 。我们的杨绛先生也烧不出几个像样的菜 。然而他们却彼此包容着 。在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另一半 。以前我总觉得他只知道吃喝玩乐,其实想想他的优点还是挺多的,他除了没有钱老这样的文学才华,不会写文章之外,在生活中他可比钱老强多了 。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热情好客,而且还会做得一手好菜 。修门锁上灯泡这样的小事,从不让我操心 。想到这,我觉得杨绛先生包容的可比我多得多,我应该更懂得珍惜这样的幸福才对 。这应该算是我第一次在大众面前秀恩爱吧!
那文人秀恩爱又是怎样的呢?文人秀恩爱是让人觉得甜而不腻的 。他们能在各个方面欣赏对方,如杨绛能把钱钟书的幼稚当成有趣,钱钟书能把杨绛的怕黑记在心里 。两个人之间的情话更像是从偶像剧里出来的台词 。钱钟书说:“从此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我不要儿子,只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而杨绛的情话丝毫不输给钱钟书 。
她说:“阿圆温厚,不与人争,像钟书”,“阿圆好静,像钟书”,“阿圆胆子大,像钟书”,“阿圆喜欢格物致知,像钟书”……
他们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却也能恩爱有嘉,他们秀恩爱不像今天的大多年轻人,晒晒礼物,秀秀图,说上几句甜言蜜语,而是一种欣赏与包容 。
我想真正的爱情与婚姻不是作秀而是暖于心的真情 。如果我们也能做到处处欣赏对方,欣赏对方优点,包容彼此不足,婚姻还何谈不幸福呢?交朋友亦是如此 。
《我们仨》阅读感悟5
愿此生唯有死别,没有生离 。
读完此书,是对杨绛先生升起万丈敬意!她用平实的笔调,有时还捎带愉悦的,轻快的感触,来叙述一家人为求学,为工作,为避难,为团聚而颠沛流离的坎坷人生 。在她娓娓叙写的文章中,我们都知道在文字背后所经历的苦难与艰难,但是我丝毫没有读出愤怒,不平,埋怨这些负面的情绪,读到的尽是乐观,平和,慈爱,满足这些积极的心态 。有如此豁达之胸襟,有如此从容不迫之气度,有如此与世无争之情怀,不可不让人敬佩之至!
生活是琐碎的,而如何对待生活之琐碎,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能决定一家人生活是否幸福和快乐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多行善举之事,不行有害家人之事,祸端自会远离 。一家人如若能同舟共济,家和万事自然会兴,而名利,财富,都是家和的附带之物,不刻意求之它也会随之而来 。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今生能有缘成为一家人,是前世各自修来的莫大福分 。所以要珍惜我们的家人,要爱我们的家人 。看着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有如此恬淡,平和,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让我想到了《浮生六记》的沈复与芸娘,都是一家人志趣相投,相互帮扶,相濡以沫,凭借对彼此的爱,对生活的热爱,共同度过各种难关 。给世人呈现平淡且又真实的生活 。
人是家的最基本要素,如果人不齐,失散了,也就不能成之为家 。而只要人在,不管在哪里,到哪都能成为一个家 。愿我们都不会是一叶浮萍,愿我们都能常伴亲人于左右,愿我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家 。
【《我们仨》阅读感悟】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大学上课会收手机吗
- 智慧工地包括哪些方面
- 《我们仨》读书体会
- 快手极速版提现有风险吗
- 床上有黑色芝麻小虫子是什么虫
- 后位灯开关在哪一个位置
- 大衣什么面料不起球
- 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感想6篇
- 西瓜要打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