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体会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我们仨》读书体会”,以供大家参考!
《我们仨》读书体会1
语言轻便流畅的文字,总是很快就会读完了,好像是遇见一瓶清凉洁净的水,一下子就喝完了 。文章虽是读完了,却并不像只是喝了一杯水那样解了渴 。有一种令人感动的温暖,感慨佩服的情绪,勉人向上的动力还留在心中 。
【《我们仨》读书体会】我发现一个特点,比较有文字功底的老一辈的学者老师们,往往用字更加精简,叙说自己的故事,那些苦难只是平淡叙说,好像是别人的故事一般,而家人之间的记忆和故事则历历在目,饶有趣味,似乎怎么说都不够,总是令人感到温暖 。而年纪越轻,过了无话可说的阶段,对事物的渲染夸张愈是浓墨重彩 。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的泪窝是太浅了,看到书里一些情节,泪就止不住一直往出涌 。人生本是一场大梦,苍凉几度,真的只是逝者自知,唯一可叫人不憾的,是和最爱的人相伴相守的那些时光,庆幸自己可以遇见这样的伴侣,感谢上苍赐予自己最好的女儿,如此,即便是一路风餐露宿,也容膝易安了 。
钱钟书先生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在学习读书方面都是杨绛先生和圆圆的老师,生活中却是“拙手笨脚”,他在年老之后随女儿逃避邻居的欺负住到简陋的学校宿舍小红楼去,大家都在忙活,他也不肯闲着,就拙手笨脚地跑去打扫陈年积土,弄得哮喘复发 。这让我想起,妹同我讲述的,二姐开车带着大姑去接应回家为奶奶奔丧的妹,打着电话说岔了路口,二姐下车去追走过的妹妹,一回头“老太太”大姑也跑出来了,眼睛不禁又湿了 。暮年的老人,总是很容易让我心疼和担忧,在他们眼中我们始终是孩子,他们既看着我们一天天长大也渐渐为人父母,同事仍然为我们而担忧 。
杨绛老师始终是乐观的,因为在生活中就是那么淡薄无求,在生活中三人总能找到乐趣,所以书中也是俯拾即是,比如坐月子期间,钱钟书脱离了杨绛的照顾,自己一会打翻了墨水,几日又砸坏了台灯,苦着脸对坐月子的杨绛说,“我做坏事了”,杨绛就说“不要紧,我会洗,我会修”,乃至会划火柴做饭了,也面有得色,分外开心;生了圆圆后,全家她说“(钱钟书)吃肉,我喝汤,圆圆吃我”;他哮喘病发,呼吸如呼啸 。我(杨绛)不知轻重,戏称他为“呼啸山庄”等等 。文章很大一部分,也是围绕着他们最爱的女儿圆圆(钱媛)写的,她从小到大的很多故事,这个哭声嘹亮的“星海小姐”,瓷娃娃,外公的读书种子,老师中的尖兵,她的可爱善良聪明孝顺,对工作的鞠躬尽瘁,对人的友善,终因劳累早逝,留下亲爱的妈妈,病中的爸爸,先行一步,“回到她的家”去了,怎能让人不动容?
谁不想要这样的一个好女儿呢?
每天都看到很多人在忙碌,或者焦虑,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样,体会作者书中的快乐和辛酸 。不由得,又感到这默默尘世的孤寂 。
那么多岁月和故事,是钱钟书、杨绛先生和圆圆他们仨生命中闪光的石子,穿起了这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家庭的大城,我们都是各自城中的人,他们何以成为他们,而我又何以成为今天的我呢?它山之石,现在可以做的,唯有努力读书,让自己成为一个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可以心灵安定的人 。
《我们仨》读书体会2
是因为自己老了吧,总觉得自己和家人分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这本书很好,很深,必须要仔细研读才行 。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绛,这时她大概在1981写的,文中的我们仨指钱钟书,钱媛,写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作者在写的文章时已经有一些年迈,自然,年长的人总会做梦,作者梦见自己与亲人失散的情景,一想到我们仨失散了,也就十分难过,十分不舍,不知如何才好,作者文章每一句很朴素,文学味儿特浓,想在读小诗,字里行间都写出了我们仨关系密切,形影不离,相依相随,但又突然分离,这使文章形成了一种对比,更能体现出作者在梦中的恐惧和无助……
这本书举例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有喜有悲,但大多都是欢喜更多,女儿成了大学教授,笑谈父女相,俩夫妻互相理发等等 。但也就是这样,作者才会更加害怕分离 。
作者担忧自己与家人失散,害怕再也见不到他们的面,这虽然只是一场梦,但更能体现出作者自己已经老了,作者与丈夫都已经老了 。
文中多处用到环境描写,主要背景十分阴暗,而这时年迈的自己突然与自己唯一的亲人失散了,再使作者进入这样阴森的环境,便会无比恐惧,无比害怕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中,虽然文章很短,但起到了序的作用,在文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的梦和钟书的解释更让我害怕 。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奶奶,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每天晚上半夜总会惊醒几次,有机会总会和我们在一起,可是因为工作,爸爸妈妈一直都不在家,奶奶也就一直跟我在一起,其实我也都知道 。
也许,也就是这种恐惧分散,害怕离别的心吧 。
不愿分散,不愿离开 。
现在的我们还多陪陪老人们吧,别让他们为了自己,操碎了心 。
《我们仨》读书体会3
《我们仨》,此书是杨绛女士在2003年发表,那时杨绛女士的先生钱钟书先生离开已五年时间,爱女离开六年时间 。杨绛女士将他们三人的平淡生活通过这本书,以快进方式的形式再次走了一遍 。字里行间里表达了杨绛女士对于丈夫于女儿的思念,对于他们仨平凡而又不平淡生活的怀念 。另一方面,通过写自己的生活告诉我们,生活唯有简简单单才是真,有了亲人的陪伴,才是幸福 。
对于杨绛女士与钱钟书先生的崇拜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在当时的乱世时代,他们博学多才,为我国文学界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对于我个人一直以来,我的文学功底特别不好 。本就是个理科生,从初中到大学毕业,文学方面基本没有什么进步 。所以,对于他们文学的写作我是不能从根本上面理解 。但是,阅读了《我们仨》,我深深的被他们平凡而不平淡的生活深深打动 。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让我衷情,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 。两老爱女圆圆的博学多才,对父母的关心与体贴照顾 。让我觉得对于一个体弱多病的女子能够拥有这样的才华,不愧是钱杨二老的爱女 。此书值得多次阅读,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文学功底的人来说,阅读一遍,根本体会不到杨绛她老人家要勾勒出的真正含义 。
对于阅读后的感受,我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只是通过书中内容知道,他们一家在面对生活痛苦的平静淡然,面对荣誉的低调 。为人处世是那么的真诚,只求问心无愧,事实将就跟着自己的内心去走,在那个乱世中,他们的思想不被现实生活的残酷所左右 。
可以这样理解,他们平凡的生活,体现出了他们生活的高贵 。这种生活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羡慕的生活吧 。对于一个文学作家,文学研究家用这样简单而朴白的文字写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进一步的说明杨绛他老的用心 。既而,我们再多的语言也无法表达出她老人家本要表达的`本意 。那让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吧 。
杨绛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从容而谈,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 。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 。从照片上看,杨绛不算漂亮;老年后,发现他们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简单地从杨绛散文中知道,他们家也曾处世交,于是结成亲家,不管当时是否以爱情为基础,这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爱情是个什么东西,终将被习惯于依靠代替,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经历了多少的苦 。
《我们仨》读书体会4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 。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 。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
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 。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
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 。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 。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 。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 。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 。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 。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 。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 。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 。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 。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
《我们仨》读书体会5
《我们仨》仿佛一个传奇,一个热爱家庭的母亲,一个有责任心的父亲,一个懂事体贴的女儿 。三个学者,趣味相投,组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胜过建安七子,好比竹林七贤 。
也许正是杨绛与钱钟书的多次“辞官”才造就了这个伟大的家庭 。人生总会有一道选择题,尽管它只有两个选项 。第一种是追逐名利或梦想,获得他人的羡慕;第二种是放弃对名利的追求,赢得了亲人之间的感情 。
杨绛与钱钟书似乎都放弃了主任及更多的职位,我们仨才能在一起 。因为他们远离了“官场”,所以才会有一种朴实而深刻的情感如源源清泉缓缓流入心房 。这水不是八股文的“臭不可闻”,而是“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香远益清 。
这一家好比莲花,受到红卫兵的欺压没有低头,收到江青的邀请没有答应 。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啊!
《我们仨》如一个范本,令我们千千万万个家庭向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