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表现了什么的崇高精神,从军行七首其二抒发的是战士什么

从军行七首其二抒发的是战士什么
从军行七首其二抒发的是战士的豪情壮志,全诗格调悲壮,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
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 。“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 。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 。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
从军行表现了什么的崇高精神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诗体多用以入乐的七绝,与高适岑参多用古体诗不同 。
王昌龄的《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其中的一首被今年重庆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选诗 。原题如下: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两道题都不难 。初读全诗就会明白,这首诗是抒发征人思念亲人之情的 。抓住“边愁”“别情”就能体会到征人的思乡之情 。首句“琵琶起舞换新声”与“总是关山旧别情”构成对照 。“新声”无法排遣战士的“旧别情” 。而“旧别情”就是“边愁” 。第一题问“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我们已经知道“旧别情”就是“边愁”,“新声”无法排遣边愁别情,两相对照只能使思念之情更加沉重,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
第二题更为简单 。前三句,第一句是叙事,二三句是议论加抒情 。最后一句是写景 。我们知道 。诗歌里的景语都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都有特定的情感蕴含在其中,并且“高高秋月照长城”中的“月”在诗歌中作为一个意象有其特定的内涵,往往同思乡思亲连在一起,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最后一句用景语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使诗歌的意味更加深远 。
参考答案:1、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
王昌龄的几首《从军行》首首是名篇 。尽管他的边塞诗不多,但因为写得好,所以被列入盛唐边塞诗派 。他的边塞诗有它独特的地方 。拿他的边塞诗同岑参的边塞诗相比就可看出他的注意力不在对征战生活和边塞风光的描绘上,而在记写将士的思想感情上 。在他的笔下,边塞环境只提供了一种人物心理活动的背景,诗的中心是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 。
正因为如此,所以王昌龄的几首边塞诗都非常适合作为诗歌鉴赏的题目,下面我就王昌龄的其他三首边塞诗设计几个题目,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 。
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
设题:这首诗的三四句在抒发戍卒思乡之情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第三句通过士兵拿起羌笛吹上一曲思念家乡亲人的《关山月》,表现他思乡念妻之情 。士兵本想通过吹笛来排遣这种愁思,但是笛声并没有把他的思绪平息下来,他想把思念亲人的感情感情之流断绝,但妻子思念万里之外丈夫的愁容又活生生的呈现在脑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