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1中考古诗词字贴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
一、考点聚焦
古诗词赏析题近年来逐步增加 。究其原因,一是高考试题的影响,二是新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要求 。但考题的难度不大,从
选材来看,考题主要出自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从题目设计来看,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类是主观题,如填空、简述、诗
句欣赏等;一类是客观题,如选择、判断等,其中一般以选择题为主;从考点来看,常考查的知识点有:(1)对诗句的理解、
鉴赏;(2)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3)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4)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等 。考生只要能弄懂诗词的内容
,答题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
二、经典试题
例1:下面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 。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
下面“何事”一问 。
思维启迪: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理解 。苏轼之词感情蕴蓄丰富,有潇洒,有伤感,有苦闷,有慰藉,呈现多元
的色彩 。但全词总体上是一种豪放旷达,而非伤感压抑 。因而,A项是错误的 。
例2、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 词 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
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 。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
思维启迪:本题主要考查了对《秋词》、《天净沙●秋思》两篇作品的比较赏析能力,比较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诗词中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也要紧扣住文眼词和运用某些修辞手法的词语,如“排云上”、“断肠人”等 。结合以上两点,不难分析出《天
净沙●秋思》为“悲秋”之作,而《秋词》则写出了秋高气爽的感觉 。因而,D项是错误的 。
例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2题 。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1、诗人用 、 两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用 、
两字写出了江流回旋激荡之态 。
2、请借助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加以想象,用简明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图景 。
思维启迪:这两道题考查的主要是推敲诗的“炼”字和再现诗中图景的创造想像能力 。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解题时只要仔细品味诗中几个动词的作用,第1题就容易解答;第2题只要抓住几个表现“色彩”的词语,略加想像,用简洁的语言将它们连缀起来,就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 。答案为:1、断 开 流 回;
2、略(提示:答案须扣住“青”“碧”“日”“帆”四个字,描绘出佳木葱茏,澄江如练,红日、白帆相映成辉的图景) 。
本题更多地受到高考题的影响,将选择题变为主观分析题,使原有的赏析模式被打破,这就更
中考古诗词20首并赏析关键字 - 百度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
3、注意 “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 。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 。(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 。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
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2061中考古诗词字贴】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 。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 。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 。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 。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
高考语文炼字题的答题技巧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第一种类型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着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 (描景象) 。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第二种类型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释字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点作用) 第三种类型 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
如何把握中考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无论中考高考,都有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如下: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列清单) 2、列清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 。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技巧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五、语言(炼字)类考题答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结合诗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态 。“看“字 。每回看一次,都令自己肝肠寸断,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情景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 。六、答题思路 1、答法:研究题干 (1)、方向:思想、气氛、形象、结构、手法、 (2)、层级:填空(用词)、简答(问什么,答什么)、简述(温习议论文,观点+材料) 2、性质判断:规范、半开放、开放 。观点,符合社会价值观,符合逻辑 。问到人或物特征,用形容词 。注重意译的重要 。古诗的表现手法与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高度重叠 。3、古诗词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就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卒章显志、借物抒情、特征与功能 。
求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技巧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 。(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 。(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 。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 。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 。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亮 。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 。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 。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 。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2000年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 。2001年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 。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古诗词鉴赏十读法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浩如烟海 。作为全国考查基础语文能力的高考,每年都必考此项内容,题型由客观选择转向主观表述,命题由一统天下的全国卷,到2004年的全面开花,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命题日臻完善,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这里我们从十个方面谈谈古诗词的赏读 。
一、读题目
做诗歌鉴赏,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 。诗歌题目往往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信息,譬如:(2006?湖北?14)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暗示了诗歌的体裁(送别诗)、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006年?福建?10)李商隐《端居》(注:①端居:闲居 。)告诉读者诗作内容是闲居生活中的情与景 。(2004全国Ⅱ?16)张籍《秋思》则写诗人在秋天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004?北京?12~13)苏轼《红梅》点明了诗人的写作对象,即文中的主要意象 。读好诗题,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
二、读作者
回眸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名家名篇是主打 。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 。如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2004?浙江?16)《菩萨蛮》,(2005?福建?10)《与夏十二登岳阳楼》(2004?天津?16)《听蜀僧弹琴》,(2002?全国?17)《春夜洛城闻笛》】,现实主义的代表杜甫,山水田园派代表王维,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诗歌风格为王安石所激赏的中唐著名诗人张籍,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在当时称最的王湾,以及标新立异,每于吟咏个人生活的悠闲时,显出不忘世事沉痛的晚唐诗人陆龟蒙,还有花间词派代表欧阳炯,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人物苏轼,因词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人们称为“红杏尚书”的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宋祁等等 。
了解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诗恬淡平和,王维诗诗中有画,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放奔放,柳永、李清照词婉约含蓄)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鉴赏诗作 。
例如:(2006?北京?12)陶渊明《移居》第(2)问:“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 。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抓住陶诗的特点及其一贯的思想主题,结合诗中具体诗句,明了作者情感,那么这里田居生活的乐趣也就不难表达了 。
三、读背景(注释)
对于高考中的诗作背景,我们不易把握,这里的读背景也即读注释——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 。
例如:(2006?辽宁?16)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点明了作诗时期,由此可推断出大的写作背景,被贬黄州,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闲暇时读书作诗,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从中我们可看出诗人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可见其胸襟之开阔 。读诗从背景着手,便于把握作者情感,作品内容主旨 。
另外补充一点,除了读注释外,仔细分析题干也可获得关于诗作内容的信息 。如:(2006?北京?12)第(2)问中明确指出:“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 。”(2006?天津?16)“‘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中的“边塞景象”,这些都是我们易于把握,有助于我们答题的重要信息 。
四、读体裁(题材)
按所表现的内容,诗歌可分为讽喻诗、田园诗、山水诗、哲理诗 。弄清诗歌的体裁,我们可以更好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
讽喻诗,是嘲讽和揭露落后或丑恶现象的诗歌,它直接表现诗人鄙视、轻蔑和嘲弄的感情态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在表现手法上,或借用比兴,将嘲讽和讽刺的现象具体为诗的形象,给以辛辣的讽刺,或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事实,用漫画式的手法加以渲染 。讽刺诗的要求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读者认清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 。
田园诗 。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诗歌 。主要描写美好的田园景色和悠闲的村庄生活,如东晋诗人陶渊明以对田园生活的出色描写,被称为田园诗人 。其他如南齐谢眺,唐代孟浩然、王维等 。田园诗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还寄寓着诗人的情思,有的还表现了不满现实的愤怒情绪,有的讴歌农村生活的恬静,但有的也流露出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 。
山水诗 。以山水景物为题材的诗歌 。它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表现祖国山河的千姿百态,往往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有的还能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山水诗并不只是自然山水的客观描绘,往往或显或隐、或多或少地表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某种情绪,也就是说往往是借景抒情的 。不管以描写山色水光闻名的谢灵运、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还是其他诗人的,往往如此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山居秋暝》、李白《望庐山瀑布》、张继《枫桥夜泊》 。不同的山水诗里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形成不同的格调 。
哲理诗 。表现诗人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诗句之中 。如:苏轼《题西林壁》、陈毅《冬夜来咏青松》 。
五、读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在做意境分析题时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例如:(2004?福建?16)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
(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这里对诗的意境作了简要分析,这种意境主要是通过凉床、月影、梧桐等意象表现出来的 。
古诗词的很多意象常常有特殊内涵,比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的形象,以松象征坚贞高洁,以莲表达爱情,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梧桐、杜鹃鸟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鸿雁则代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六、读内容
古典诗词的每一个作者,都想通过诗作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的表达得直白张扬,但也有的表达得含蓄隐晦,特别是抒情写景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不易把握,只能从诗作的字面意思去领悟与思考 。例如:
(2006?全国卷Ⅰ?12)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从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
野次小峥嵘,幽簧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骰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这是首题画诗,前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诗人以游戏的笔调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发挥想象,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溶于言表 。后两联写了作者由画作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表明了对自然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弄清这些内容就不难回答问题了 。
七、读语言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 。诗词语言特点是意蕴多、凝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 。能用来回答诗词语言特色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 。语言特色也与作者的风格有关 。如李白诗自然,王维诗清新,陶渊明的诗真切平淡,李商隐的诗华美绚丽 。
例如:(2005?全国卷Ⅱ?1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2)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语言风格明白如话,是白居易诗作的典型风格 。)
八、读手法 。
古典诗词中关于表达技巧的鉴赏是在《考试大纲》中提出的要求之一 。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
诗词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 。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表现手法含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借代、夸张、对比、互文、比兴、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
表达技巧是作者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在做分析技巧型的题目时应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例如:(2006?福建?10)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故素秋 。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
(2)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的思亲的情感 。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
在读手法的过程中,有必要了解相关的名词术语 。
九、读情感
诗词是情感的载体之一 。其情感不外乎是欣喜、欢快、向往、哀怨、憎恶、忧愁、怀乡思亲、离愁别恨、忧郁沉闷、道古伤今等 。要从诗词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
例如:(2006?全国卷Ⅱ?12)南柯子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
十、读主题(思想内容)
古诗词的主题有以下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等 。
忧国伤时主题,多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主题,多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抒写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陷的痛苦,慨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慨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悲苦 。
另外还有生活杂感,主要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写昔盛今衰的感慨,有的写借古讽今的情怀,写青春易逝的伤感,还有的写仕途失意的苦恼,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 。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150字 【课外诗词】
《山居秋暝》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注解】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
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