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的历史真相,魏延怎么死的啊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临终前做好安排,将蜀汉伐魏大军撤回到国内 。诸葛亮的遗命是这样的:杨仪率领大军先发,魏延率军断后,姜维在魏延和杨仪之间 。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就自行出发,退回到汉中 。诸葛亮死后,杨仪命令参军费祎到魏延军中,去探测魏延的态度 。魏延认为,丞相虽然死了,但伐魏大业却不应该终止 。应该让丞相府的人护送灵柩回国,由自己带领大军继续伐魏 。魏延同时还认为,自己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是不应该听从杨仪派遣部署的,更不会给他做“断后将军” 。为了留在魏国境内继续作战,魏延与费祎共同商量留下和回去人员的部署和分派,并强迫费祎亲笔书写,与自己联名通知诸位将领 。费祎先是答应下来,然后说回去给杨仪解释一下,魏延不知是计,放走了费祎 。费祎走后,魏延后悔,又看到杨仪在安排撤兵事宜,非常愤怒,于是决定自己先行撤退 。撤退途中,魏延烧毁了依山而建的阁道,并率先占领了褒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 。杨仪率军紧紧咬住魏延军,派出将军王平(本名何平)迎战,魏延军队多数人不支持魏延,魏延兵败被杀 。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魏延叛乱,表面上看,是他想代替诸葛亮率军伐魏,得不到满足便向杨仪发泄仇恨,实际上,魏延的叛乱,费祎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坏的作用,可以说,他是一个隐蔽的重大推手 。假如他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地位,也许魏延、杨仪的结局都不会是那个样子 。所以说,尽管魏延叛乱他并没有参与,但从国家和军队完整的层面上来说,费祎仍然难辞其咎 。或者说,他是最有可能阻止这场内乱的人,但他却并没有这样做 。
【魏延之死的历史真相,魏延怎么死的啊】在说明费祎责任之前,先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诸葛亮是不是要设计杀魏延;二是魏延是不是叛乱 。
说魏延是诸葛亮设计杀死的,主要依据有两条:一是魏延曾经提出给他一万兵,出子午谷,迅速攻下长安,然后和诸葛亮会师,没有得到诸葛亮的认可 。《魏延传》当中说魏延,“常常说诸葛亮胆怯,感叹自己的才能不能尽情发挥” 。二是诸葛亮的撤军安排,同样是《魏延传》中所说,“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大军便自行先撤” 。实际上,这两条都不是诸葛亮要杀魏延的依据 。前面一条,两人不过是军事层面上的意见不一致,诸葛亮要稳打稳扎,逐步蚕食得地,而魏延则是弄险速胜,有点儿速胜论和持久战之争,上升不到政治争斗层面上来 。后面一条,诸葛亮说的是魏延或者不服从撤退命令,并没有说魏延“或者叛乱” 。让大军现行撤回,就是让魏延知难而退,一个得不到后勤供应的军队,是无法继续作战的 。这就是说,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魏延是退也得退,不退也得退 。何况,诸葛亮的部署也是让魏延在最后,这和整个部署安排并不矛盾 。
相反,诸葛亮一直比较重视魏延,在初次北伐前就让魏延做了前锋,丞相司马,后来更是让魏延做到了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这样的高位 。必须指出,这些任命虽然都是皇帝的权利,但在诸葛亮时代的蜀汉国,没有诸葛亮的认可,任何人的升迁都是不可能 。所以说,诸葛亮的安排后所说的话只是一种担心,担心不执行部署安排,并不是担心魏延会反叛 。
这就来了第二个问题,魏延是不是叛乱?
《三国志?魏延传》有个评论,认为魏延不过是想代替诸葛亮,没想到却要听从杨仪的安排,因此气愤难忍,从而铤而走险 。因此结论为“并不是想背叛蜀国” 。这并没有错,但魏延在撤军过程中烧毁了阁道,还占领了褒谷口不让大军撤回,这已经超出了对杨仪“泄愤”的范畴,事实上造成了军队的分裂 。所以说,“乱军”也是叛乱,这属于自作孽,怪不得别人 。就像是士兵哗变,不管是什么原因,能说不是“乱”吗?
不过,魏延之乱是在费祎来了又走了之后,所以,再来看看费祎的责任 。
当魏延要留在魏地继续作战,并和费祎一起做了将领的部署安排,费祎没有指出魏延这样做的危害,而是耍了一个滑头,《魏延传》用了一个“欺哄魏延说”一语 。他是怎么说的呢?费祎说:“我要为你回去向杨长史解释一下,他是个文官,不大懂军事,一定不会违抗您的命令 。”费祎此来,是看看魏延会不会执行诸葛亮的部署,而不是魏延和杨仪谁执行谁的命令的问题 。蜀国军队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安全完整地将军队撤回到汉中,而不是谁懂不懂军事的问题 。而恰恰在这两个问题上,费祎说了不该说的话 。
促使魏延作乱的两个条件,一是想留在魏地继续作战,二是不愿意听从杨仪指挥调遣 。费祎应该说的应该做的,就是要打消魏延继续作战的念头,告诉他这不是执行杨仪的命令,而是执行丞相的遗命 。
魏延想留下来继续作战,主要的理由是不能因为丞相诸葛亮一个人而毁了国家大业,但诸葛亮这个丞相不一样,他不仅是丞相,军队总司令,伐魏前线总指挥,还是皇帝的“相父”,是蜀国权力运行中枢,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 。诸葛亮之死,是蜀汉国家的重大变故,许多方面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绝对不是运送回“丞相灵柩”这般简单 。费祎应该态度鲜明地告诉魏延,这才是当前的国家大事,这时候连皇帝都要改变自己的日程安排,何况你一个前线将军?!假如你魏延一定要一意孤行,我费祎肯定不支持你,其他人能听你的吗?如果只是你一支军队孤军作战,能打败魏军吗?至于要不要执行杨仪的命令,费祎完全可以避开这个问题,说这是丞相最后的命令,已经和诸将下达了,诸将也正在做着这方面的准备,是不适合再做改变的事情了 。同时应该明确地告诉魏延,诸葛亮已经有了部署,这时候绝对不是他和杨仪闹意气的时候 。而费祎却说回去解释,这就让国家的军队行动问题变成了两个人的问题,客观上更加重了魏延对杨仪的愤恨 。
费祎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魏延会杀掉费祎吗?应该不会 。杨仪作为诸葛亮的军中长史,经常规划军队的分布安排,想办法筹集军粮,是一位很好的参谋长兼后勤部长,诸葛亮十分爱惜他的才干 。魏延是一员猛将,诸葛亮同样十分欣赏,但最大的问题是两人不和,虽然诸葛亮不愿意偏袒其中一方,但也经常为此表示遗憾 。两人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有时候争论问题,魏延甚至要拿刀比划着假装要杀杨仪 。这个时候,费祎就会插在他们两人中间,进行规劝开导 。所以史书会说:“在诸葛亮的一生当中,所以能各尽魏延、杨仪的能力而任用他们,多仰仗费祎匡正补救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费祎如果明确自己的态度,魏延当不会杀掉费祎,杨仪派费祎前往魏延处,恐怕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退一步说,即便是魏延要胁迫费祎,费祎也应该留下来和魏延周旋,即便是以身殉国,也是职责所在 。
可惜,费祎不该说的说了,不该做的做了,让两个人的怨恨进一步加深,最终导致了蜀国军队的重大损失 。所以说,魏延叛乱,费祎并没有起到规劝、制止的作用,反而成了一个隐蔽的重要推手,从这个方面来说,费祎也是难辞其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