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蟋蟀意象的古诗

《诗经·豳风·七月》 ----五月斯螽动股 , 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 , 八月在宇 , 九月在户 ,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 , 塞向{土堇}户 , 嗟我妇子 , 曰为改岁 , 入此室处 。
姜夔
齐天乐(黄钟宫)
丙辰岁 , 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 。闻屋壁间蟋蟀有声 , 功父约予同赋 , 以授歌者 。功父先成 , 辞甚美 。予裴徊末利花间 , 仰见秋月 , 顿起幽思 , 寻亦得此 。蟋蟀 , 中都呼为促织 , 善斗 。好事者或以二三十万钱致一枚 , 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
庾郎先自吟愁赋 , 凄凄更闻私语 。露湿铜铺 , 苔侵石井 , 都是曾听伊处 。
哀音似诉 , 正思妇无眠 , 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 , 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夜雨 , 为谁频断续 , 相和砧杵?候馆迎秋 , 离宫吊月 , 别有伤心无数 。
豳诗漫舆 , 笑篱落呼灯 , 世间儿女 。写入琴丝 , 一声声更苦!
带有意象的古诗词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1.月——思乡 , 怀人怀乡:例: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怀人:例: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此时相望不相闻 , 愿逐月华流照君.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 夕餐秋菊之落英.秋丛绕舍似陶家 ,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 此花开尽更无花.宁可枝头抱香死 , 何曾吹落北风中.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例: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不要人夸颜色好 , 只留清气满乾坤.4.松——孤直傲岸 , 岁寒三友之一例:岂不罹严寒 , 松柏有本性.岁寒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来富贵已凋落 , 岁寒松柏犹依然.5.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 , 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例:采莲南塘秋 ,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 莲子青如水.6.梧桐——凄凉悲伤例: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 , 点点滴滴.一声梧叶一声秋 , 一点芭蕉一点愁 , 三更泪梦三更后.7.杜鹃鸟——凄怨哀伤 , 乡愁乡思相传 , 蜀王让杜宇即望帝 , 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 , 自己隐居山林 , 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 到春天 , 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 , 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 , 不如归去.”也叫子规 , 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例:梨花雪 , 不胜凄断 , 杜鹃啼血.又闻子规啼夜月 , 愁空山.从今别却江南路 , 化作啼鹃带血归.8.秋蝉——高洁 , 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 , 一番秋雨后 , 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例: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骤雨初歇.西路蝉声唱 , 南冠客思深.9.鸿雁——思乡怀亲 , 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例:雁字归时 , 月满西楼.红笺小字 , 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 , 惆怅此情难寄.10. 柳——离情依依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 晓风残月.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11.南浦 , 长亭——送别之所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12.芳草——离恨例:青青河边草 , 绵绵思道远.13.芭蕉——孤独与忧愁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 , 不雨也飕飕.14.羌笛——凄切之声例: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例:斜阳外 , 寒鸦数点 , 流水绕孤村.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_——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杨柳春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柳”与“留”谐音 , 自从诗经“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开始 , 柳在古诗中往往代表惜别、挽留的意象 。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洲 。
孤帆远影碧空尽 , 惟见长江天际流 。
远看山有色 , 近听水无声 。
春去花还在 , 人来鸟不惊 。
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 , 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鸿雁南飞玄鸟归 , 我军北伐迎风吹 。
半月兵阵破胡虏 , 多少好汉去难回 。
赏析古诗词中,意境 和意象是什么意思
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 , 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 , 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 , 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 , 有的是景 , 有的是物;有的是事 , 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 , 有的是多个的.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 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 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 , 晓风残月”中 , 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 , 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 , 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 , 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 , 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 , 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 , 意象与词句相关 , 意境则与全篇对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 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 , 而是通过孤帆消失 , 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 , 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 , 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 , 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 , 满城风絮 , 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 , 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 , 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 , 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 , 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带有暗示的诗句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 , 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 , 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 , 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 , 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 , 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 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 , 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所谓意象 , 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 , 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 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 , 咏物所言之“志” ,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 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 对之进行多维解读 , 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 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 , 供广大朋友参考.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 , 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 , 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 , 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 , 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 , 自然规律 , 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 , “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 , 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 , 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 , 阳光明媚 , 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 , 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 伴随着风雨之声 , 落花片片 , 满地缤纷 , 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 , 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 , 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 , 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 , 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 , 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 , 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 , 己去谁葬 , 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 , 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 , 以此句为诗开头 , 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 , 花影妖娆各占春 , 纵被东风吹作雪 , 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 , 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 , 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 , 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 诗人借水的清冷 , 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 , 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 李煜《虞美人》) , 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 , 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 , 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 , 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 , 一腔幽愤尽泻如注 , 悲愤之情 , 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 , 为全家人缝制衣服 , 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 , 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 , 心志专一 , 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 , 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 , 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 , 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 , 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 , 捣衣砧外 , 总是玉关情.”(宋 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 , 风送砧声这种境界 , 不仅思妇伤情 , 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 , 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 , 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 ,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 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 , 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 , 即使平常诗人 , 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 , 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 , 小庭空 , 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 , 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 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 , 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 , 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 , 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 , 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 , 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 , 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 , 大雁飞过 , 音信...
赏析古诗词
秋至皆空落 , 凌波独吐红 。
秋天到了 , 一切植物都走向枯萎 , 只有那池中的一株莲 , 还开着娇艳的花 , 无论环境怎么变换 , 不能改变独有个性 , 和内在力量.托根方得所 , 未肯即从风从根中回到归宿 , 短暂的休息 , 暂时的退让 , 不等于屈服.更不肯受到别物的摆布.乃力量蕴集.抗争的另一种方式.斗争的另一面.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
十年来 , 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 , 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 , 一道分析理解 , 一道分析鉴赏 。
2002年起 , 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 , 加大了主观题 , 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 , 有客观题、主观题 , 但主观题比例大 。
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 。
”可见 , 对古诗词的考查 , 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 , 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
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 , 难度上有加大趋势 , 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 , 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 , 是能游刃有余的 。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 注意这十个方面 , 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
怎样应对高考古诗词中鉴赏题: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 ,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 ,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 , 使诗歌生动形象 , 境界全出 。
【含有蟋蟀意象的古诗】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 , 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 , 有规律可循的 , 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 , 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 , 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 , 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
可见 , 抓住这几个关键处 , 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 , 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 , 走进诗的艺术境界 , 解诗答题 。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 , 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
律诗每首八句 , 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 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
绝句每首四句 , 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 二、四、六、八句押韵 , 首句可押可不押 , 一般押平声韵 , 一韵到底 。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 , 流行于中唐 , 发展于晚唐与五代 , 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
根据词的长短 , 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 , 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 , 58-96字)、长调(96字以上 , 三阙以上) 。
词有词牌 , 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
曲:即散曲 , 分为“小令”、“套数” 。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 , 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 , 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 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
掌握诗词知识 , 不但要记 , 还要会用 。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
如何鉴赏中国古典诗词
鉴赏古典诗词 , 不过几个步骤 , 和几个出发点 。
如果为了应付考试 , 那么按课堂老师的走 , 如果是个人兴趣爱好 , 那么就要涉及到一些东西上了 。
古人有“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的典故 , 没有必要去苛求那些专业的鉴赏手段 , 你能从诗词歌赋里与作者产生共鸣感 , 那么你就鉴赏到了 。
如何产生共鸣?窃以为 , 一、了解其背景及历史年代 , 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情怀是不一样的;二、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 , 作者的当时机遇 。
了解了这个才能知道作者是用诗词歌赋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怀;三、了解修辞手法 , 中国人含蓄 , 大多不会平铺直叙大多是借以抒情 , 这类的诗词歌赋那么就有深度了 , 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才能看懂看透 。
四的话 , 可以作为多出的一种辅助参考 , 看看作者的平生 , 有利于把握他的性格 , 从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 。
个人理解就是如此 , 彼此学习 , 可以交流经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