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行是一首什么诗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

将诗歌《十五从军行》编写成故事 。
唧唧唧的织布声,枯燥嘈杂,可是一声声叹息,却掺杂其中 。
女主木兰为什么叹息呢,却原来前几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 。
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
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 。
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 。
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 。
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 。
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 。
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
【十五从军行是一首什么诗】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 。
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 。
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 。
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 。
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 。
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
从军行 古从军行 出塞 凉州词 诗文鉴赏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 。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
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
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
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注解】: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
【韵译】: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
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
在学人领悟 。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
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
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
▲王翰《凉州词》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 。
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 。
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 。
并自歌自舞 。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
尤以《凉州词》为人传诵 。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 。
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 。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 。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
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 。
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 。
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 。
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 。
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 。
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 。
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 。
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 。
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 。
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 。
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 。
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
《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 。
可谓深得作者用心 。
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
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 。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 。
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
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 。
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的目录
唐诗◎初唐 虞世南 蝉 王绩 野望 卢照邻 长安古意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 在狱咏蝉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滕王阁诗 杨炯 从军行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渡湘江 苏味道 正月十五日夜 宋之问 度大庾岭 渡汉江 沈俭期 夜宿七盘岭 独不见 陈子昂 春夜别友人 感遇(其二) 登幽州台歌 送魏大从军 唐诗◎盛唐 贺知章 咏柳 回乡偶书二首 沈如筠 闺怨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 张敬忠 边词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感遇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凉州词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春晓 夏日南亭怀辛大 与诸子登岘山 岁暮归南山 宿建德汀 宿桐庐汀寄广陵旧游 使归鹿门歌 秋登兰山寄张五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访袁拾遗不遇 过故人庄 渡浙江问舟中人 张旭 山中留客 桃花溪 刘奋虚 阙题 王湾 次北同山下 崔国辅 采莲曲 王翰 凉州词 李颀 古意 送魏万之京 古从军行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丘为 寻西山隐者不遇 左掖梨花 王昌龄 出塞(其一) 从军行(其四) 从军行(其五) 塞下曲(其一) 塞下曲(其二) 芙蓉楼送辛渐 闺怨 祖咏 望蓟门 高适 燕歌行并序 别董大 塞上听吹笛 封丘作 营州歌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观猎 相思 送沈子福归江东 鸟鸣涧 送元二使安两 山居秋暝 使至塞上 送别 秋夜曲 鹿柴 渭川田家 过香积寺 送梓州李使君 杂诗 终南山 汉江临泛 积雨辋川庄作 酬张少府 竹里馆 青溪 李白 渡荆门送别 客中作 蜀道难 山中问答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 秋浦歌(其十四) 秋浦歌(其十五) 清平调三首 赠汪伦 望天门山 行路难(其一) 夜泊牛渚怀古 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酒肆留别 独坐敬亭山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望庐山瀑布 送友人 古风(其三) 古风(其十九) 月下独酌(其一) 把酒问月 春思 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其二) 关山月 长干行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早发白帝城 静夜思 怨情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子夜吴歌(秋歌) 玉阶怨 夜下征虏亭 登锦城散花楼 春夜洛城闻笛 赠孟浩然 夜宿山寺 丁都护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战城南 崔颢 黄鹤楼 长十曲二首 储光羲 钓鱼湾 江南曲(其三) 岑参 逢入京使(其三) 碛中作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门雩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山房春事(其二) 春梦 寄左省札拾遗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登总持阁 皇甫冉 春思 戎昱 移家别湖上亭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宿工昌龄隐居 张谓 早梅 题长安壁主人 杜甫 望岳 兵车行 丽人行 月夜 哀江头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无家别 梦李白二首 蜀相 赠花卿 春望 赠卫八处士 佳人 月夜忆舍弟 汀畔独步寻花(其六) 春夜喜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绝句(其三) 登楼 客至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八阵图 秋兴(其一) 登高 登岳阳楼 江汉 江南逢李龟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旅夜书怀 刘方平 月夜 唐诗◎中唐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听弹琴 送灵澈上人 饯别王十一南游 重送裴郎中贬占州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贾至 春思(其一)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元结 贼退示官吏并序 张继 枫桥夜泊 钱起 省试湘灵鼓瑟 韩翃 寒食 司空曙 喜外弟卢纶见宿 江村即事 皎然 寻陆鸿渐不遇 李端 鸣筝 闺情 严维 丹阳送韦参军 顾况 过山农家 听角思归 于良史 春山夜月 柳中庸 征人怨 戴叔伦 苏溪亭 兰溪棹歌 过三间庙 韦应物 滁州西涧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寄李儋元锡 秋夜寄丘员外 卢纶 送李端 塞下曲(其一) 塞下曲(其二) 塞下曲(其三) 李益 江南曲 夜上受降城闻笛 喜见外弟又言别 孟郊 归信吟 登科后 游子吟 杨巨源 城东早春 宋词◎沿袭期 宋词◎变革期 宋词◎过渡期 宋词◎中兴期 宋词◎衰微期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赏析
九九九九年级年级年级年级下下下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 从军行从军行从军行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导读】 这首诗描写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全过程 。
写战斗,激烈悲壮,有声有色;写感慨,情真意切,出自内心 。
行文明快流畅,风格刚健雄浑 。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
2.西京:长安 。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
4.凤阙:皇宫 。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
6.凋:暗淡,模糊 。
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
【作者简介】 初唐四杰之一 。
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 。
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
”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
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
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
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 。
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 。
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 。
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
是唐诗的亮点 。
有关于诗歌的知识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吟咏、朗诵 。
在中国古代,区别“诗歌”与“非诗歌”之间的主要标准为“是否押韵”(不押韵者绝非诗歌) 。
新文化运动之后,在西洋文学的影响下,部分作者创作了不押韵的新诗,从此“无韵诗”正式登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甚至一度成为了诗界主流 。
诗歌主要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感 。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 。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
扩展资料 发展: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
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
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
参考资料:诗歌-百度百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