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蝶恋花繁体毛笔版

这个怎样?
另外写字其实毛笔也很重要 , 你可以找这个文章读读《中国十大毛笔品牌(附毛笔的挑选及保养方法)》 , 里边专门介绍了一些好写的毛笔 , 还有如何挑选和保养毛笔的方法以及正确的握毛笔的姿势 , 希望对你有帮助 。
李清照诗词全集短
声声慢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 , 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 , 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 , 怎敌他 , 晚来风急!雁过也 , 正伤心 , 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 ,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 , 点点滴滴 。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点绛唇 蹴罢秋千 , 起来慵整纤纤手 。
露浓花瘦 , 薄汗轻衣透 。
见有人来 , 袜铲金钗溜 , 和羞走 。
倚门回首 , 却把青梅嗅忆秦娥 临高阁 , 乱山平野烟光薄 。
烟光薄 , 栖鸦归后 , 暮天闻角 。
断香残香情怀恶 , 西风催衬梧桐落 。
梧桐落 , 又还秋色 , 又还寂寞 。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 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 , 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 , 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许多愁 。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 瑞脑消金兽 。
佳节又重阳 , 玉枕纱橱 , 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 , 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消魂 , 帘卷西风 , 人比黄花瘦 。
李清照诗词鉴赏
赏析《一剪梅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 , 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 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 领起全篇 , 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 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 ,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
全句设色清丽 , 意象蕴藉 , 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 , 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
意境清凉幽然 , 颇有仙风灵气 。
花开花落 , 既是自然界现象 , 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 , 既是肌肤间触觉 ,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
前两句“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 , 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 , 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 , 暗逗离情 。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 , 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
接以“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两句 , 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
按顺序 , 应是月满时 , 上西楼 , 望云中 , 见回雁 , 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
但是明月自满 , 人却未圆;雁字空回 , 锦书无有 , 所以有“谁寄”之叹 。
说“谁寄” , 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 , 盼望锦书到达 ,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 , 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 , 承上启下 , 词意不断 。
它既是即景 , 又兼比兴 。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 , 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 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 , 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二句 , 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 , 由己身推想到对方 , 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 , 而是双方面的 , 以见两心之相印 。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 , 说明尽管天长水远 , 锦书未来 , 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 , 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 , 又是合一的 。
合起来看 , 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 , 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 。
其分合 , 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 , 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 , 紧接这两句 。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 , 心已笼罩深愁 , 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 , 而是“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了 。
“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 。
这里 ,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 , “才下”与“却上”成起伏 , 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 , 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 , 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
当然 , 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并非一枝独秀 。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 , 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前后衬映 , 而相得益彰 。
这也是我从网上找的!谢谢那位真正的作者把!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
李清照经典诗词四首如下:《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寻寻觅觅 , 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 , 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 ,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 正伤心 , 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 ,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 ,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李清照蝶恋花繁体毛笔版】《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 , 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有关李清照的经典诗词
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 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春到长门春草青 , 红梅些子破 , 未开匀 。
碧云笼碾玉成尘 , 留晓梦 , 惊破一瓯春 。
花影压重门 , 疏帘铺淡月 , 好黄昏 。
二年三度负东君 , 归来也 , 著意过今春 。
《忆秦娥·临高阁》临高阁 , 乱山平野烟光薄 。
烟光薄 , 栖鸦归后 , 暮天闻角 。
断香残酒情怀恶 , 西风催衬梧桐落 。
梧桐落 , 又还秋色 , 又还寂寞《多丽·小楼寒》小楼寒 , 夜长帘幕低垂 。
恨萧萧、无情风雨 , 夜来揉损琼肌 。
也不似、贵妃醉脸 , 也不似、孙寿愁眉 。
韩令偷香 , 徐娘傅粉 , 莫将比拟未新奇 。
细看取 , 屈平陶令 , 风韵正相宜 。
微风起 , 清芬酝藉 , 不减酴醾 。
渐秋阑、雪清玉瘦 , 向人无限依依 。
似愁凝、汉皋解佩 , 似泪洒、纨扇题诗 。
朗月清风 , 浓烟暗雨 , 天教憔悴度芳姿 。
纵爱惜 , 不知从此 , 留得无多时?人情好 。
何须更忆 , 泽畔东篱《好事近·风定落花深》风定落花深 , 帘外拥红堆雪 。
长记海棠开后 , 正伤春时节 。
酒阑歌罢玉尊空 , 青缸暗明灭 。
魂梦不堪幽怨 , 更一声啼鴂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 , 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 , 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 ,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 正伤心 , 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 , 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 ,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 , 点点滴滴 。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住尘香花已尽 , 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 , 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 , 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许多愁
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
《如梦令》1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此时会留恋自己喜爱的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 , 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 , 这闺中寂寞愁绪的背后 , 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昨夜一场“雨疏风骤” , 摧残海棠 , 催送春天归去 , 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 , 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 , 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 。
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 , 也是由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 。
昨夜的饮酒入睡 , 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私人情怀呢?结合下文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 , 不难体会出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 。
“伤彼蕙兰花 , 含英扬光辉 。
过时而不采 , 将随秋草萎 。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这一份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 , 是古往今来的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 。
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寻觅到一位如意郎君 , 嫁一位好丈夫 。
所以 , 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 , 就抑制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 , 李清照也不例外 。
日后 , 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 , 在早期这些伤春伤怀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来了 。
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 , 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 , 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 , 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
词中所表达的意境 , 前人、今人诗词中也屡屡涉及 。
盛唐孟浩然《春晓》说:“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适的 , 酣恬沉睡的诗人不知拂晓已到 , 是处处啼鸟声惊醒了诗人 。
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机透过“啼鸟声”显露出来 。
醒来后 , 诗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风雨 , 于是便关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 。
诗人听闻啼鸟声的欣喜 , 对落花的关心 , 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
这首五言绝句着重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晓之际的舒适甜畅 , 语意缓缓 , 对“花落”的担忧也是淡淡而来 , 渐见深情的 。
晚唐韩偓将这一番诗意改用问句表达 , 《懒起》说:“昨夜三更雨 , 临明一阵寒 。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
”对落花投以更多的关注 , 但“侧卧”的从容姿势说明诗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紧张迫切 。
与李清照同时的大词人周邦彦也有过类似的艺术构思 , 其《六丑》说:“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 , 葬楚宫倾国 。
”吐辞典雅的词人 , 将落花比拟作“楚宫倾国”般的美人 , 语意又婉转一层 。
李清照的词显然直接从韩偓作品中变化而来 。
这种被他人反复表述过的诗意 , 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构思 。
对话的双方身份明确了 , 反衬的作用更加明显 。
“绿肥红瘦”的比拟 , 令人耳目一新 。
小词用语浅近平白 , 语意却深沉含蓄 , 表现了花季少女的朦胧淡约愁思 。
宋人对这首词就非常赏识 ,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 , 颇多佳句 。
小词云:(词略) , ‘绿肥红瘦’ , 此语甚新 。
”《藏一话腴》甲集卷一则说:“李易安工造语 , 如《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 , 天下称之 。
” 《如梦令》2 李清照有《如梦令》词 , 描述自己少女时代的生活 , 是最好的文献资料 。
词云: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这里的“溪亭”、“藕花”、“鸥鹭”都是泛指 , 是李清照某次出游时的所见所闻 。
这时 , 李清照应该已经来到汴京父亲的身边 , 歌词所写的是汴京周围某处的景色 。
这首词记载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 。
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 , 最后误入“藕花深处” 。
由于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 , 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起 。
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 , 语言朴素、自然、流畅 。
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 , 居然可以外出尽兴游玩到天色昏黑 , 而且喝得酩酊大醉 , 以致“不辨归路” , “误入藕花深处” 。
迷路之后 , 没有迷途的惊慌 , 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 , 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昂然的画面 , 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 。
这样自由放纵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 , 也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许可的 。
否则 , 只要一次严厉的责骂 , 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 。
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 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 , 明诚即负笈远游 , 易安殊不忍别 , 觅锦帕 , 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
”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 , 两家俱在东京 , 明诚正为太学生 , 无负笈远游事 。
此则所云 , 显非事实 。
”(第25页)王说甚是 。
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 。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 , 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 , 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 , 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 , 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 , 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 , 这首词应该作于这...
关于李清照的诗词体会
两首《如梦令》的赏析 【如梦令】 南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1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2 争渡 ,  争渡3 ,  惊起一滩鸥鹭 。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 。
寥寥数语 , 似乎是随意而出 , 却又惜墨如金 , 句句含有深意 。
开头两句 , 写沉醉兴奋之情 。
接着写“兴尽”归家 , 又“误入”荷塘深处 , 别有天地 , 更令人流连 。
最后一句 , 纯洁天真 , 言尽而意不尽 。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 , 自然和谐 , 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 , 地点在“溪亭 ” , 时间是“日暮 ” , 作者饮宴以后  ,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 看起来 , 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
果然 , 接写的“兴尽”两句 , 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 , 兴尽方才回舟 , 那么 , 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 , 不想回舟 。
而“误入”一句 , 行文流畅自然 , 毫无斧凿痕迹 , 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 , 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 , 这样的美景 , 一下子跃然低上 , 呼之欲出 。
一连两个“争渡 ” ,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
正是由于“ 争渡” , 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 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
至此 , 词嘎然而止 , 言尽而意未尽 , 耐人寻味 。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 , 只选取了几个片断 , 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 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 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 沉醉不归 。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 这首诗不事雕琢 , 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 , 轰动朝野 。
传闻就是这首词 , 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 , 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 , 临明一阵寒 。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 , 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 , 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 , 睡的很沉 , 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 , 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 , 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 , 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 , 一副慵懒的模样 , 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 , 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 , 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 , 后者写室内 , 转折的巧妙恰当 , 灵动自然 。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 , 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 , 令人不忍面对 , 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
一个“试”字 , 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 , 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
孰料 , “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这让她出乎意料 , 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 , 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 , 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
“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 , 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 。
“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 , 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 , 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 , 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
词至此 , 又叠进一层 , 意境又开一界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 , 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 , 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 , 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 , 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 。
“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 。
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 , 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 , 看似信手拈来 , 却是功力独到 。
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 , 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 , “肥”替换了“多” , “瘦”替换了“少” , 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 。
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 , 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 , 含蓄无穷意焉” 。
而更深一层 , “红”又不单指花朵 , 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 , 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 , 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 。
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 。
不需直言 , 不假雕饰 , 却更令人心动 , 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 , 这首小令写法别致 。
它曲折委婉 , 意境层层叠进 , 虽只六句 , 却几度转承 , 时时宕开一笔 。
同为伤春之作 , 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 , 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 , 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 , 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
其次 , 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
李清照诗词及解析
《如梦令》选自《漱玉集》 。
原名《忆仙姿》 , 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作 , 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梦 , 如梦 , 残月落花烟重”中的“如梦”得名 。
又名《宴桃园》 , 《不见》 , 《如意令》 , 《无梦令》 , 《比梅》等 , 有单双调 。
单调正体33字 。
双调66字 。
五仄韵 , 一叠韵 , 上去通押 。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 , 济南章丘人 , 号易安居士 。
宋代女词人 , 婉约派代表 。
生于书香门第 , 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
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 , 以词的成就最高 。
词清新委婉 , 感情真挚 , 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 。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 , 清丽明快 。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 , 诗词变为凄凉悲痛 , 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
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 。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 。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
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 婉约派代表人物 , 对后世影响较大 , 称为“易安体” 。
词牌格律 中仄中平仄仄(韵) , 中仄中平平仄(韵) 。
中仄仄平平 , 中仄中平平仄(韵) 。
平仄 , 平仄(韵)(叠句) , 中仄中平平仄(韵) 。
《如梦令》李清照1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 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 。
游兴满足了 , 天黑往回划船 , 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 。
怎样划出去 , 怎样划出去 , 抢着划呀 , 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 , 都飞起来了 。
注释: 常:常常;时常 。
溪亭:临溪的亭子 。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
沉醉:陶醉 。
回舟:乘船而归 。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
误:不小心 。
藕花:荷花 。
争:抢渡 , 加紧划船 。
滩:群 。
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 。
寥寥数语 , 似乎是随意而出 , 却又惜墨如金 , 句句含有深意 。
开头两句 , 写沉醉兴奋之情 。
接着写“兴尽”归家 , 又“误入”荷塘深处 , 别有天地 , 更令人流连 。
最后一句 , 纯洁天真 , 言尽而意不尽 。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 , 都是记游赏之作 , 都写了酒醉、花美 , 清新别致 。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 境界优美怡人 , 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 , 自然和谐 , 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 , 地点在“溪亭” , 时间是“日暮” , 作者饮宴以后 ,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 看起来 , 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
果然 , 接写的“兴尽”两句 , 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 , 兴尽方才回舟 , 那么 , 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 , 不想回舟 。
而“误入”一句 , 行文流畅自然 , 毫无斧凿痕迹 , 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 , 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 , 这样的美景 , 一下子跃然低上 , 呼之欲出 。
一连两个“争渡” ,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
正是由于“争渡” , 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 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
至此 , 词戛然而止 , 言尽而意未尽 , 耐人寻味 。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 , 只选取了几个片断 , 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 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 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 沉醉不归 。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 这首诗不饰雕琢 , 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
玩词意 , 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
词人命舟备酒 , 畅游于清溪 , 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
沉沉暮霭中 , 回舟误入曲港横塘 , 藕花深处 。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 , 色彩缤纷的 , 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
花香、酒气 , 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 , 显现出她开朗、活泼 , 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
于是有争渡之举 。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 , 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 , 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 , 《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 , 《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 。
从“误作”之多 , 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 , 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
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 , 应当是可信的 。
《如梦令》李清照2 昨夜雨疏风骤② ,  浓睡不消残酒③ 。
试问卷帘人④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⑤ 。
【注释】 ①选自《漱玉集》 。
李清照(1084~约1151) , 号易安居士 。
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
宋代著名女词人 。
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 , 晚风急猛 。
③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 , 仍有余醉未消 。
浓睡 , 酣睡 。
④卷帘人:有学问认为此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
⑤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 , 花朵凋零 。
此调原名《忆仙...
关于李清照诗词的鉴赏
李清照诗词鉴赏词是精金美玉 , 既讲究铺叙情致 , 又执著于典重故实 。
中国词学史 , 尽管词人繁星纷呈 , 但据词论家勾勒的简洁轮廓中 , 李清照风致洒落 , 才思高秀 , 以花中第一流身份 , 可拔女词人头筹 。
知人论世是走近作家作品的重要蹊径 , 品评文字不能依靠纯美暇思 , 语焉不详 , 或用力过度 , 均会有畸轻畸重之偏论 。
李清照之词倜傥有丈夫气 , 在有宋一代 , 已具青蓝胜概 。
论清照词的评家也多 , 刘辰翁、沈曾植、陈廷焯、李调元、吴小如……依序品来 , 历代评词之人 , 或赞或驳 , 有着繁简不一的心境 。
清照人生 , 文情并茂 , 留下的资料却斤斤可量 。
陈祖美先生却用力颇勤 , 有着坚实厚重的评论才情 。
她从清照汴京待字从容起笔 , 缓缓评析清照合卺初嫁、汴京泣别、重返汴京、屏居青州期间、莱州寻夫、人老建康城、生离死别、流寓浙东、从绍兴到杭州、再嫁离异、避难京华、定居临安的落花身世 , 从中可知 , 李清照青梅可嗅的少女时代 , 相知相谐的燕婉新婚 , 生活得清明华兹 , 简约生动 , 因而 , 初期之作 , 虽不全是怜花惜春的闺情 , 但词意玲珑体贴 , 词情优雅娇嗔 , 少女与少妇的悠游情思 , 也已压倒须眉;可是 , 随着年龄滋长、世事踵华 , 李清照历经多种伤心断肠之事 , 既有身为嫠妇之悲 , 又有再嫁离异之怆 , 既有忧郁惝怳的爱国忧思 , 又有寤寐不忘中原的感慨 , 因而词风也层递出可泣可感的奇情韵事 。
读陈祖美先生所品评的李清照 , 仿若是影着了一幅磊块幽折、沉郁凄怆的女词人图 , 里面又繁复有多种曲折浇薄的情绪 。
尤其是 , 祖美先生力解清照词 , 生动解颐地评议赵李二人的感情世界 , 识见可嘉 。
由于新旧党争所导致的政治高压和人情浇薄 , 李清照在新婚之际 , 即与赵明诚劳燕分飞 , 被迫泣别汴京 , 因而写下一些寓有政治块垒的新婚别曲 , 如《一剪梅》、《醉花阴》、《行香子》等 , 而并非世俗论者所附会的 , 因赵明诚“负笈远游” , 而写的思妇念远的离情词 。
再如 , 她与明诚“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 , 世人共知 , 依然世俗理解 , 必是让人心生艳羡的 。
可事实并非如此 , 随着祖美先生 , 对李清照词作人生展开的种种厘析 , 那种为文造情的企羡念想 , 宛然星散 。
实际是 , 李清照的佳话婚姻 , 也曾笼有婕妤之叹 , 甚而有庄姜之悲 。
虽然后来 , 两人益发相赏如初 , 但李清照词作中描画的那些因伉俪睽违产生的怨情 , 不可避免地 , 留下了赵明诚冷落妻子、章如冶游等蛛丝马迹 。
可是这一点 , 却并不是每个评词人都体贴的解读到位 。
譬若《声声慢》 , 即是才识高雅如沈祖棻先生者 , 也以为 , 此词是李清照写于晚年之时的块然独处 , 辛苦艰难 , 还对元人乔吉以“莺莺燕燕春春 , 花花柳柳真真 。
事事风风韵韵 , 娇娇嫩嫩 , 停停当当人人”仿李清照有名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字 , 斥之为文字游戏 , 对词作的内容 , 仍定性为有国破家亡之恨、离乡背井之哀;而陈祖美先生之品清照词 , 比之沈祖棻的品赏 , 却有不同异见 , 她并不将其看成是忧伤国事之作 , 明确指出 , 实为中年不欢的李清照 , 唱一曲内心的隐衷给夫君赵明诚听 。
且 , 祖美先生并非简单索隐 , 而是胪列有六条事实例证 , 一一厘析清照之词的隐微含义 , 是以体贴明悟的解析 , 捋浮去层层误解的尘埃 , 吻合地将剖析清照写此词的竹节式心绪 , 显影地还原出她的隐衷心曲 , 并就此郑重引申出清照的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 所作词中无一乡国之念 , 惟有儿女情长 , 在前、中期创作中 , 这是李清照坚持的诗与词之间的楚河汉界 。
祖美先生认为 , 研究之事实 , 并不一定是以研究水平上了一个档次而为荣 , 也不以又开掘了某种深度而欣喜 。
她的品析清照词 , 实是设身处地地运用古代女性视角 , 将社会学的解读方法 , 婉转地转换为对李清照情感心理的逆探 , 在细枝末节里 , 流动着个人的体悟 , 因而 , 让人既留恋于她剖析出的伤心人别有怀抱 , 也在短幅讲析“闺怨”式词作中 , 体会一番明快的评论况味 。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 , 号易安居士 , 汉族 , 齐州(今山东济南章丘)人 。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 , 婉约词派代表 ,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 , 早期生活优裕 ,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 , 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
金兵入据中原时 , 流寓南方 , 境遇孤苦 。
所作词 ,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 后期多悲叹身世 , 情调感伤 。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 自辟途径 , 语言清丽 。
论词强调协律 , 崇尚典雅 ,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 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
能诗 , 留存不多 , 部分篇章感时咏史 , 情辞慷慨 , 与其词风不同 。
李清照优美诗词
声声慢·寻寻觅觅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 , 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 , 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 ,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 正伤心 , 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 ,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武陵春·春晚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 , 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 , 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 , 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许多愁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 , 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 ,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名家评价李清照的词
男中李后主 , 女中李易安 , 极是当行本色 。
前此太白 , 故称词家三李 。
[沈去矜]清照以一妇人 , 而词格乃抗轶周柳 , 虽篇帙无多 , 固不能不宝而存之 , 为词家一大宗矣 。
[《四库提要》]李易安词 , 独辟门径 , 居然可观 , 其源自淮海、大晟 , 而铸语则多生造 , 妇人有此 , 可谓奇矣 。
[《白雨斋词话》]易安佳句 , 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 , 精秀特绝 , 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
[《白雨斋词话》]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 , 函致赵明诚云云 。
明诚自愧勿如 。
乃忘寝食 , 三日夜得十五阕 , 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 。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 。
正易安作也 。
[《词苑丛谈》]大明湖畔 , 趵突泉边 , 故居在垂杨深处 。
漱玉词中 , 金石录里 , 文采有后主遗风 。
郭沫若题济南趵突泉李清照祠 宋人中填词 , 易安亦称冠绝 , 使在衣冠 , 当于秦七、黄九争 , 不独争雄于闺阁也 。
[明时杨慎《词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