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夔州诗的艺术成就

《登高》—杜甫夔州诗的三个情结
刘厚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这时诗人客居夔州第二年,56岁的他登上白帝山高台,展望峡江秋景,看到风急云飞,虎啸猿鸣,沙鸥翔集,落叶飘零,大江东去,这一切无不勾起他的回忆,引发他的感慨,由此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杜诗镜铨》称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意境精光万丈,是古今七律之冠 。
这首诗是杜甫夔州诗的经典之作,既有雄奇的山川描绘,又有慷慨激昂的高远意境,无论是鉴赏还是教学,如果想要对此诗有深透而全面的理解,就应该把握它蕴籍的的三个情结,即:登高望远的情结,百年孤独的情结,偏爱夔州山水的情结 。下面是作者对这三个情结的理解 。
登高望远忧思长
《登高》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写登高所想,一切都因登高而起 。不登高怎能感受风急天高,不登高怎能听清远处玄猿啼叫,不登高怎能俯瞰江边的渚清沙白,不登高怎能收视鸥鸟的盘旋劲飞;登高,扩展了境界,无边森林,落叶萧萧,气势恢弘;登高,放开了胸怀,不尽长江,波涛翻滚,汹涌澎湃 。
杜甫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喜好登高 。他24岁时进士不第,游齐赵,登泰山,写下《望岳》诗,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阔大胸怀 。以后每到一地,他总要登临当地的名山大川,每次登高,他都能获得诗兴和灵感,并由此写下了数以百计的登览诗 。
杜甫喜好登览诗,上承汉魏六朝,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的《两都》、张衡的《二京》篇制宏大,雍容典雅,王粲《登楼》、鲍照《芜城》关爱民生,忧思抒情;唐代其祖杜审言,喜写登览诗,一首《登襄阳城》写景闳逸浑雄,抒情联寓感慨,称为杜子美的祖诗;杜甫崇敬陈子昂,子昂《登幽州台歌》、《白帝怀古》、《岘山怀古》实际上是杜甫大量览古幽思诗作的先声;李白对杜甫的影响更直接,他们是忘年交,都是爱国忧民的诗人,“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李白的《蜀道难》、《西上莲花山》、《登金陵凤凰台》等诗,给杜甫登览诗感叹生民、寄寓乱离之悲和忧国之思以启迪和影响,那是不容置疑的 。
在40岁之前,杜甫登览诗的题材内容很广泛,记游,写景,怀古,叙事,行乐,涉及面广 。“他40岁写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是第一首充满忧国之思的力作 。自此以后,其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登览之作开始大量涌现,登高必赋,临水必歌,其登览诗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纯景之作,它们大都结合着诗人的遭遇和感慨,国家的动乱和不幸 。”(蒋先伟《试论杜甫登览诗》)
杜甫老来客居夔州瀼西草堂,抬头可仰赤甲、白盐两座大山的巍峨雄姿,正是这两座山相对峙立,形成了巍巍夔门,“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掠山巅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四)“奔峭背赤甲,断崖当白盐 。”(杜甫《入宅三首》其一)“徐步携斑竹,看山仰白头 。”(《晓望白帝城盐山》)我们不能肯定杜甫是否登上这两座海拔近千米的山巅,但杜甫登览这两座山的诗作的确是不少 。杜甫在夔州最喜爱登临的是白帝城,他指明是登览白帝城的诗就有七首:《上白帝城》、《上白帝城二首》、《陪诸公上白帝城头宴越公堂之作》、《白帝城最高楼》、《白帝》、《白帝楼》、《白帝城楼》 。与杜甫草堂紧邻的白帝山,海拔不过400米,但它独立江边,正处于瞿唐峡口,像守护夔门的忠诚卫士,面对着从天际边滚滚东来的长江 。杜甫每次登上白帝城,都是神情向往,遐思飞扬:“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白帝城最高楼》)“江城含变态,一上一日新 。”(《上白帝城二首》)“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 。”(《上白帝城》)“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逬空回白头 。”(《白帝城最高楼》)
杜甫在夔州还有许多登览诗,例如《登楼》:“花近高楼伤心客,万方多难此登临 。”《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等 。但是他所有的登览诗中最著名最优秀的当推《登高》,这首诗里,登高望远的情结收得最拢,又放得最开,是他登览诗创作的顶峰 。这首诗既是雄奇奔放的山水诗,又是借景寓情,忧国忧民的政治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望远,有景有情,景中深寓着悲愤沧桑,情中渲染着雄奇壮丽,真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望远,不尽情思滚滚而来,想着国家不停的动乱,想着自己一生的颠沛流离,年轻时“穷年忧黎元”“济世肯杀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宏愿未能实现,老来穷困潦倒,体弱多病,更是于国于家无助,想到这些,杜甫的忧思真是与长江一样翻滚激荡,无止无息 。杜甫,个人的不幸凝聚着国家和人民的不幸,《登高》,诗里蕴籍了多么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
百年孤独为时伤
《登高》展示的景象宏大,高远的秋空,无边的森林,不尽的长江;可是人呢?自然是相形渺小,老病无助的诗人越是登高,越是望远,孤独感就越是强烈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承接登高望远,述说了一生的孤独寂寞 。宋人罗大经分析这一联说:“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回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这一联里意象丰富,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诗人艰难潦倒,孤独凄苦的情怀 。其实,“万里”二字应理解为诗人漂泊万里,“百年”也应理解为诗人孤独一生 。
为什么说杜甫一生有孤独凄苦的情结,这当然与当时的历史现实和杜甫的思想个性有关 。宋祁《新唐书·杜甫传》中写道:“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伶其忠云 。”这些评价的确反映了杜甫的思想个性,又的确揭示了杜甫一生孤独凄苦的原因 。
杜甫年轻时就有为天下百姓,为盛世大唐干一番事业的积极入世思想 。盛唐时期国力强大,科考取士的制度使有志青年渴望着建功立业,可是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满怀信心自吴越归家,再赴京参加贡举,却考试不第,天宝年间客居长安将近十年,郁郁不得志 。天宝十年(751)杜甫年已四十,进献《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宰相不满,让他得了个“参列选序”的替补官,这无疑又是一瓢冷水 。四十四岁时,又因诗名显赫,才被授官河西县尉,诗人辞官不拜,改任右卫率胄曹参军,可是赴任不到一年就遇到了安史之乱,遂陷叛军之中,险些被杀 。至德二年(757)逃难的杜甫在凤翔追上皇帝,拜为左拾遗,因仗义疏救房琯,皇上怒,又差点问斩 。安史之乱后,皇上也有几次安排杜甫为官,但诗人都是报之离官、弃官、不赴的态度,其原因,宋祁说得很清楚:“放旷不自检”,有远大的理想和旷达的胸怀,却没有权势地位和为官之道;“高而不切”除弊匡时理论高妙,但不被朝廷重视;“挺节无所污”,受尽磨难,生活艰苦也从不向恶势力低头;“伤时桡弱”,忧国忧民,伸张正义,痛恨贪官污吏 。如此的思想个性,在黑暗腐朽的社会里,只能导致他孤独凄凉,潦倒终穷 。
杜甫颠沛流离到夔州,已是穷困潦倒,老病缠身 。他因安史之乱而流落巴蜀,又因蜀地军阀之争、吐蕃入侵而不能回朝回乡,每流落一处,其孤独感总是形影相随,他的这些情愫在其诗作中随处可见,也常常通过登高怀远而表现出来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花近高楼伤心客,万方多难此登临 。”(《登楼》)“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登岳阳楼》) 。
杜甫在写《登高》的前些日,写了《九日》五首,第一首可说是《登高》的准备 。《九日(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释《九日(一)》:重阳节时,一个人孤独饮酒,抱病登上白帝山高台,山上的竹叶虽多,但没有亲近人的感情,人的心情不佳,菊花没有开放的必要 。那远处的黑猿偏偏在日落时啼哭,使人肝肠欲断;故乡的白雁在秋霜时节飞来召唤,游子能归家吗?弟妹流离不知音讯,战乱和病痛都来催我性命!
从以上的引述可以看出,杜甫“百年孤独”的情结蕴籍已久,而《登高》却是这个情结的最深沉最强烈的表现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情结是怎样表现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也通悲愁)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弘的秋景,不由想起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其深沉了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承接五六句的意义,并在深沉的孤独悲秋中作结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终于归结到艰难苦恨,时势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表现的淋漓尽致 。
偏爱夔州山水情
【杜甫夔州诗的艺术成就】《登高》诗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景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种景象既磅礴恢弘,又沉郁悲凉,在杜甫的诗中,找不到相似之作,在唐代的所有诗中也很难寻到如此气势的对句 。杜甫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妙笔,与他偏爱夔州山水的情结有紧密关系 。
诗人为何偏爱夔州山水,原因有三:
(一) 入住夔州,产生了从没有过的欣喜之情 。
“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 。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 。农事闻人说,山光见鸟情 。禹功饶断石,且就土微平 。”(《移居夔州作》)在春暖花开,柳绿江清的好时光,杜甫迁居到夔州,听到的是人们热爱劳动,春种秋收的农事,见到的是处处山光明丽,鸟雀歌唱的风景,这里的景观奇妙,还有大禹凿山导江留下的断石,瀼水东西田地平顺,能够在此进行自食其力的农耕 。“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南江北春冬花 。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 。”(《夔州歌十绝句》之五)杜甫入住的瀼西是一个临水靠山,气候温暖,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粮油之乡,“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 。”《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杜甫在夔州三个年头,见证了夔州的山川钟灵,古迹蕴奇,有充满奇情异趣的远古传说,也有作为社会兴衰存亡见证的历史古迹 。杜甫闲来无事,多次登白帝城,游武侯庙,踏八阵图,进越公堂…… 。“甫也诸侯老宾客,罢酒酣歌拓金戟 。骑马忽忆少年时,散蹄迸落瞿唐石 。”(《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可见他的生活比起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有情有趣 。
(二) 夔州的山水奇绝,令诗人叹为观止 。
“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季秋江春》)“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 。”(《上白帝城二首》)作为一个游历了无数名山大川的诗圣,杜甫对夔州山水总的评价是很满意的 。“少陵先生晚游夔州,爱其山川不忍去,三徙居,皆名‘高斋’ 。”(陆游《东屯高斋记》)
诗人喜爱夔州山水,是因为他有细致而全面的观察:
《夔州歌十绝句》:“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唐险过百牢关 。”“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缠绕接山巅 。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唐天下无 。借问夔州在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 。”
诗人喜爱夔州山水,是因为他有独到而真切的感受: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
——《瞿唐两崖》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
——《白帝》
赤叶枫林百舌鸣,黄花野岸天鸡舞 。
——《寄柏学士林居》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
暮春鸳鸯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
——《暮春》
杜甫在夔州所写的山水景物诗,新鲜有趣,活泼生动,意象奇特,表达了诗人真切而独到的感受 。
(三) 夔州的名胜古迹众多,令诗人神往意留 。
夔州的古迹众多,而且以悠久神秘闻名 。这里有巫山神女的传说:“雨随神女下朝朝”,有大禹凿崖导江的遗迹:“禹公饶断石”,有强悍的巴民族,曾在此繁衍立国:“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 。”还有公孙述称霸白帝城:“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 。”还有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其它入杜甫诗的相关古迹还有先祖庙、永安宫、武候祠、昭君村、屈原宅等 。——“这些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都可在夔州见到踪影,仿佛上苍的着意安排,我们民族最优秀的诗人也来到了夔州,他的诗作汲取了这瑰异的源泉,又反过来为山水古迹增添了新的光彩 。”(蒋先伟《杜甫夔州诗论稿》)
夔州独特的山川风物,使诗人非常欣慰和激动,在这里,他诗兴大发,几乎是一日一诗,首首精华,句句灿烂 。夔州的山水对杜甫是新,是清,是有情,每观赏一次就会有一次亲切的感觉 。
下面,我们还是回到《登高》,看诗人是怎样出神入化地描绘夔州山水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首联和颔联都是集中写景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鸥鸟,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奇妙难名的境界 。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之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键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陶道恕《唐诗鉴赏辞典》)
结语:《登高》是一首只有8句56字的七言律诗,但它的诗意深厚,意境高远,笔者每读一次(也有教学),都有新的领悟和体会 。这首诗是杜甫将其一生的思想和经历,用血和泪加以凝结,铸成一伟大光辉形象,矗立在白帝彩云之中,让后人能情不自禁的仰视他 。我们只有面向他“登高”,一步一步接近,一次一次望远,才能将他留下的诗作理解深透 。
http://lhzh0188.16789.net/s-helpSit/index.aspx?ActionX=ReadArt&NewsID=233765
古代诗词中巫彭一词的起源是什么?
传说中的神医名 。
《山 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 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
” 晋?郭璞注》:“皆神医也 。
世本》曰:巫彭作医后用以泛指名医 。
宋?曾巩《代书寄赵宏》岂期艰苦天所悯,晚节幸值巫彭妙 。

《诗词》中‘词’的由来?
词解拼音:cí【什么是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
【释义】①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典|名词|用词不当 。
②语句;话语:台词|歌词|词不达意 。
③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词曲|宋词 。
【词汇】 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 。
〖例句〗要想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我们不仅要多读多听多说,还要掌握一定的词汇 。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有的词限定[中]也就是在某些字上可以不压韵词的种类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
词 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 。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
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 。
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
[例]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
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 。
例如:词的风格一般有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 。
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 。
不相等的...
古代诗词中玉镜台一词的起源是什么?
班固 《幽道陚》:“里上仁之所庐 。
”李善 注:“言为我择居处也 。
”后代诗人用“班生庐”喻指拟归隐的故居 。
晋?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典阿作》“聊且凭化迁,终反班生庐 。
”唐?丘丹《奉酬重送归山》:“猥蒙招隐作,岂愧班生庐 。
”唐?张九龄《初发道中赠王司马兼寄诸公》林隔王公 舆,云迷班氏庐 。

古代诗词中玉蟾一词的起源是什么?
四川的由来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 。
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 。
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 。
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 。
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 。
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