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中的特殊类型,或称为假对.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律诗中借对是指
一、 1..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 。
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读"智"的音 。
2.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 。
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 。
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纳 。
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 。
3.另处,在古诗词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经没有这个旧读音了,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音韵规则来说,应该发某个旧读音,但是在现代汉语规范音中却找不到这个旧读音 。
这时,我们就应该以今天的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 。
我们知道,古诗词虽然讲究音韵,但当时并没有像现在的汉语拼音这样严密完善的记音系统,因而许多字的读音追究起来十分复杂,有的已不能准确查考其读法了 。
遇到此类特殊情况,我们应该统一到现在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 。
4.也曾有人把自己构拟的中古音标过唐诗,但如果照此吟出来,恐怕谁都听不懂 。
用普通话来吟诗词,由于古今声韵调的差异,当时谐和的平仄到今天已有许多不谐和了,且尤以韵脚的不协调为突出 。
距离我们时代越古的,不和谐的地方也越多,这是很自然的 。
5..总之,古诗词教学的读音问题十分复杂,我们要把握原则,多查辞书和有关资料,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具体分析处理,从而准确把握其读音 。
二、 1..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
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 。
(《郑伯克段于鄢》) 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 。
(《张释之传》) 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
(《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 。
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
2.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 原因很多 。
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
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 。
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
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 。
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 。
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 。
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
”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 。
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
3.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
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 。
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 。
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 为病矣 。
”前人将上面所举例①“庄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为“寐寤”,“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时始觉其生 。
”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又何“惊”之有?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 。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 三、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是复杂的 。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 。
主要有:1.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 。
例如: ① 信以结之,则民不倍 。
(《礼记·缁衣》) ②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孟子·公孙丑》) ③ 故九万里则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
(《庄子·逍遥游》) ④ 没死以闻 。
(《战国策·赵策》) ⑤ 登是南邦...
诗词~文言文中的意向谁能给我说点?常见的,不常见的都要!
1. 菊花——坚贞高洁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
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
2. 梅花——傲霜斗雪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
3. 松——刚直坚毅松树也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众人讴歌的对象 。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毅刚直,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
4. 莲——表达爱情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
5. 梧桐——凄凉悲伤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
6. 杜鹃鸟——凄楚哀伤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楚、哀伤的象征了 。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
7. 鹧鸪鸟——离愁别绪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
8. 鸿雁——思乡怀亲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
关于“斜”在古诗中的读音
“斜”字在古诗词里的读音《现代汉语词典》第1507页指出,“斜”字只有一个读音,但有三种意思:①形容词,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②动词,倾斜;③姓 。
而《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则指出,“斜”字有三种读音:①xié;②xiá;③yé,陕西终南山山谷名 。
根据其注解,“斜”旧读“xia” 。
也就是说,“斜”字在古时候读“xiá” 。
我举两首古诗中出现了“斜”字的读音: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 。
诗的原文是这样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 。
诗的内容是这样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以前的诗集注解中曾有特别提示,为了押韵,诗中的这个“斜”字可以读“xiá”,但是近年来可能是出于“规范字音”的需要,“xiá”的读音便被取消了,以致于连《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权威的工具字典中都显示“斜”字只有“xié”的读音 。
但是,即便是为了“规范读音”,我仍认为这种改法有待商榷,理由如下:其一,古诗文不单纯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的优秀文化,而这一民族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特别富有感染力 。
上边的两首古诗都是押“a”的韵,若把“斜”字读成“xié”的音,整篇古诗的韵味便大大降低 。
其二,从不少古诗的遣词规律来看,“斜”字在我国古代应该存在“xiá”的读音 。
如唐代诗人韩翃(音hóng)的《寒食》一诗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斜”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再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中也有一个“斜”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这两首诗同样都是押“a”的韵,“斜”字也都正好出现在诗的“韵角”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的位置被称为“韵角”,而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们怎么可能连韵律都不讲究呢?倘若当时“斜”字不是“xiá”的读音,诗人怎么可能把它用到这样的位置上去呢?但“斜”字在古诗词里并非只有“xiá”音,《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中就有举例,如杜牧的诗《怀钟陵旧游》中“斜斜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斜”字都念“xié” 。
因此,要判断在古诗词中“斜”字读“xié”还是“xiá”,应该结合整首诗或词连看,看有没有涉及到押韵的问题 。
若涉及到押韵,一般发“xiá”音,若不涉及押韵,则一般发“xié” 。
野望一首诗中的音都怎么读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古人写诗押韵当然不是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来的,而是按照平水韵,从隋朝到清朝读书人写诗都是按照平水韵押韵的,虽然后来很多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但是写诗依然按照这个押韵,平水韵订立之初同一韵部的音应该是相同的,看一下平水韵大部分字的读音就可以理解了 。
在平水韵中,“杯”这个字是上平声十灰韵部,主要单字如下:十灰平声 来 开 台 才 苔 哀 台 埃 哉 莱 材 猜 栽 裁 胎 灾 垓 腮 财 孩 咍 皑 该 荄 骀 毸 呆 陔 抬 能 [详注1]徕 [lái]鳃 炱 鲐 才 騋 颏 儓 唉 [āi]崃 侅 菑 [zāi]思 [音腮 。
多须貌 。
]郲 咳 [咳笑]赅 台 剀 薹 祴 峐 欸 [《说文》訾也 。
一曰然也 。
又叹声 。
]偲 [cāi]胲 邰 鶆 絯 [gāi]敱 [ái]箂 涞 俫 隑 跆 愢 籉 倈 鯠 斄 嵦 懛 毐 揌 毢 麳 梾 台 猍 旲 婡 渽 啋 睵 郂 賳 孻 硙 唻 溾 箈 烗 輫 琜 豥 珆 嬯 奒 庲 由此可见,“杯”这个字古代应该是ai音 。
古诗词中的对仗关系怎么样的?
(一)对仗的种类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36] 。
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37] 。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 7、副词8、虚词9、代词[38]同类的词相为对仗 。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 。
(b)颜色自成一类 。
(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 。
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
(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
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 。
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12、外貌13、动作14[39](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
试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40]?(“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长江],是水名对水名 。
)观猎 [唐]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41](“新丰”对“细柳”,是地名对地名 。
)客至 [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42] 。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
鹦鹉 [唐]白居易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43] 。
(三)首联对仗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 。
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 。
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 。
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 。
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 。
上文所引律诗中,已有一些首联对仗的例子[44] 。
再举两个例子: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45]?(首联对仗,首句入韵 。
)恨别 [唐]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46] 。
(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 。
)(四)尾联对仗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 。
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 。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4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关于流水对,详见下文) 。
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48] 。
(五)少于两联的对仗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 。
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
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49] 。
例如:塞下曲(第一首) [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1]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
(六)长律的对仗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 。
例如:守睢阳诗 [唐]张巡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 。
裹创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
天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51]!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唐]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52] 。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编辑本段对仗的讲究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 。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 。
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 。
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 。
反义词也算工对 。
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 。
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
例如《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
列举一些诗歌或古诗中具有暗示性的意象 。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诗词》中‘词’的由来?
词解拼音:cí【什么是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
【释义】①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典|名词|用词不当 。
②语句;话语:台词|歌词|词不达意 。
③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词曲|宋词 。
【词汇】 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 。
〖例句〗要想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我们不仅要多读多听多说,还要掌握一定的词汇 。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有的词限定[中]也就是在某些字上可以不压韵词的种类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
词 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 。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
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 。
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
[例]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
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 。
例如:词的风格一般有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 。
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 。
不相等的...
诗词中的一些特定意象
楼主的问题很抽象所以不好具体回答 。
诗词的意象要靠多读去领会 。
一般的话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 。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
”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
10、梧桐 在中国...
【唐诗中的借对是什么意思】
推荐阅读
- 六句的古诗词有哪些?
- 法式美甲哪种颜色适合夏天
- “比喻时间紧,赶快做某事”的诗句有哪些?
- 李叔同送别诗词鉴赏
- 北师大版的六年级语文书的古诗词有什么
- 暹罗猫为什么是猫中狗 暹罗猫为什么是猫中哈士奇国中土
-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的作文,多点字
- 艾草种植技术
- 玫瑰金手链褪色怎么办 玫瑰金色的项链氧化了怎么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