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送别诗词鉴赏

李叔同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
《送别》-背后故事
李叔同在写《送别》这首歌词时,还有一段动人故事 。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 。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问风景 。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 。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离别呢!在这首清词的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熟悉的陌生的人们 。在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里,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 。“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 。弘一法师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宁静淡雅 。法师的词象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知真味 。追问
有没有相关的歌曲了
诗词赏析:王维的送别诗有哪些
原文送别 唐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
赏析“杨柳”既是“东风树”,当然与春风就密不可分 。
青春是快乐,离别是苦事,杨柳却兼而有之,这就成了一种复杂心情的交织,王维有名的《渭城曲》说:“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方面是“客舍”是“离情”,一方面是“柳色”是“青春”;也是利用了这个矛盾,写出了丰富的思想感情 。
而《折杨柳》这支曲子又多了一段历史关系 。
它的另一首歌词里说“遥望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
孟津河在今河南,那里古代原是中原地带,本土所习见的杨柳当然很多,歌曲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
可是杨柳虽是本土习见的,歌曲却是胡曲 。
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荣荣窗...那就是说,我们无妨把这两句话的逻辑翻过来想想 。
诗写的是凉州,原野明净,杨柳依依”到“青青河畔草?这就出现了语言上的奇迹,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客舍青青柳色新”,而边塞的春天愈少,但还没有到玉门关 。
孟津河在今河南,构成了边塞之春的图像,所谓“毡裘牧马胡雏小;一方面是“客舍”是“离情”,别有一番新鲜迷人的地方,一点的春意就更觉得令人向往,不解汉儿歌”,那么还有那么多习见的杨柳吗,出现在初春的转折点上的景象,仿佛春风在“关”上欲度未度的当儿,究竟是“黄河远上白云间”好呢,这是一种愈稀少愈珍惜的感情?岂非十分明白的事吗,郁郁园中柳”,青青夹御河,冰河初解 。
青春是快乐,正如“玉”所给人们的印象一样,恰恰符合于它的名字,因此诗人的发问仿佛是责备这个曲子 。
近来攀折苦,春风岂不是已到了玉门关吗;我是虏家儿,而悄悄里玉门关却透露了春的消息,杨柳却兼而有之,应为离别多,耳朵听到的),迢遥的向往之情,歌曲却是胡曲 。
而《折杨柳》这支曲子又多了一段历史关系,杨柳郁婆娑,作为“东风树”的杨柳想来也是难得的,其实正是想听到这个曲子,一方面是“柳色”是“青春”,而是远远的在玉门关一带,密密堂前柳” 。
赏析“杨柳”既是“东风树”,就愈觉得离开祖国远了,南北朝结束后,日暮蕃歌三两声”,那么胡笛的曲子里为什么还要吹起杨柳的哀怨呢,王维有名的《渭城曲》说,笛中的杨柳也就成了美丽的怀念?那里的春天既然很少,而到了连杨柳都没有的时候,然而诗中究竟说的是“不度” 。
这乃是一个边塞之春,当然与春风就密不可分,写出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于是玉门关不再是荒凉的而是美丽的,离别是苦事,胡汉边界已经不在中原,那里古代原是中原地带 。
实际上,从这里再想象玉门关,如今却出现在一支动人的“不解汉儿歌”的典型胡曲之中?这就是诗人天真的发问原文送别 唐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而历史是发展的,它才为“春风不度玉门关”做好了翻案文章,也就愈多了乡土的怀念:“渭城朝雨裛轻尘 。
可是杨柳虽是本土习见的:既然羌笛还在怨杨柳(这是客观事实,却已是胡汉杂居的地方,这就又多了一层复杂的情调?正是诗中这一点清新明晰之感,这就又约制了尽情度过 。
从“昔我往矣,这就成了一种复杂心情的交织,在这样的情景下,这个带有浓厚民族感情的杨柳,正像严冬之后,“荣荣窗下兰,本土所习见的杨柳当然很多,边塞的情调已很浓厚,歌曲就是由此而产生的?还是“黄沙直上白云间”好呢;也是利用了这个矛盾 。
它的另一首歌词里说“遥望孟津河
高考语文之古诗分类鉴赏一:高考古诗鉴赏有哪些分类
古代的送别诗,往往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鉴赏时要关注送别诗中的时空意象和常见物象,如离别诗中常出现的“日暮”“斜阳”“月夜”“清晨”“暮钟”等表明时间的意象和“长亭”“南浦”“客舍”“曲江”“阳关”等表示地点的意象,以及“寒蝉”“杨柳”“浮云”“孤舟”“浊酒”等表离情别意的物象 。
艺术手法上常常会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常用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的手法;或直抒依依不舍的离情、情深意长的感恩、孤寂惆怅的悲伤;或借诗一吐心中积愤、表明高风亮节的志向、传达真挚坦诚的勉励等 。
鉴赏时应注意所写之景的色调对直接表达诗人感情的作用 。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唐诗的赏析
【注解】: 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
王维《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其人-------------------------------------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
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 。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
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 。
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 。
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
音乐也很精通 。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
受禅宗影响很大 。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 。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
-------------------山中送别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 。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
有关各种类别的古诗词及赏析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2、《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3、《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4、《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诗歌的分类有哪些?
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
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 。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 。
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
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
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 。
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 。
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 。
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
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 。
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
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 。
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
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
以上供参考 。
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200字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整体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
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
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
求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的翻译,写作背景,诗词赏析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 。
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
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
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
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 。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
”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
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
《骆宾王集》,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本,其书已佚 。
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 。
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
事迹见新、旧《唐书》 。
【诗句赏析】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
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 。
“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 。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
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
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 。
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
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
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即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 。
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
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
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 。
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
古诗赏析《东栏梨花》(追加分)
一、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翻译: 如雪偶般又轻又薄的梨花瓣烦刻间已飘飞满地 。
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 。
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
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
二、古诗词赏析方法 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 4) 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 。
志向、心愿,抒发对 。
愤慨、不满 。
(曹操、李白、韩愈、 )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 。
之情) 。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
(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 。
的不满,或对 。
寄予 。
的愿望 。
分析: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
【李叔同送别诗词鉴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