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看吧.我也碰到类似问题.是用一下方法解决的.你也花两分钟试试看吧.应该行的
在“开始”的“运行”框中输入regedit , 打开注册表;
第一步:右键删除“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目录下的Autodesk文件夹;
第二步:右键删除“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目录下的Autodesk文件夹;
第三步:右键删除“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classes\installer\products”目录下的
7D2F387510084080002000060BECB6AB文件夹(存有CAD安装信息)
高考语文古文古诗占多少分各省市的卷子不一样 , 古诗词默写有5分6分和8分的 , 可去百度文库查找“2010高考语文试卷默写汇编” 。
古诗词鉴赏有6分7分8分的 , 可查找百度文库“2010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完全版)”文言文分值差异较大 , 可查看百度文库“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
十年来 , 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 , 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 , 一道分析理解 , 一道分析鉴赏 。
2002年起 , 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 , 加大了主观题 , 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 , 有客观题、主观题 , 但主观题比例大 。
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 。
”可见 , 对古诗词的考查 , 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 , 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
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 , 难度上有加大趋势 , 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 , 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 , 是能游刃有余的 。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 注意这十个方面 , 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
怎样应对高考古诗词中鉴赏题: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 ,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 ,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 , 使诗歌生动形象 , 境界全出 。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 , 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 , 有规律可循的 , 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 , 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 , 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 , 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
可见 , 抓住这几个关键处 , 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 , 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 , 走进诗的艺术境界 , 解诗答题 。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 , 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
律诗每首八句 , 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 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
绝句每首四句 , 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 二、四、六、八句押韵 , 首句可押可不押 , 一般押平声韵 , 一韵到底 。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 , 流行于中唐 , 发展于晚唐与五代 , 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
根据词的长短 , 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 , 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 , 58-96字)、长调(96字以上 , 三阙以上) 。
词有词牌 , 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
曲:即散曲 , 分为“小令”、“套数” 。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 , 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 , 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 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
掌握诗词知识 , 不但要记 , 还要会用 。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
以往的高考古诗鉴赏题、及答案、谁有阿?200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答案1.(1)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 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中景或物的形象时 , 一定要注意联系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
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 , 譬如回答本题就一定结合全诗的主旨 。
(2)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 , 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
(此题言之成理 , 即可酌情给分 。
) 【解析】本题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
(一)《丹阳送韦参军》赏析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 , 它感情真挚深厚 , 造语清丽流畅 , 读之余味无穷 。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 , 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 , 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
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 , 内为城而外为郭 。
丹阳是江城 , 故郭里也能行船 。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 , 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 。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
“两地秋”之语 , 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 , 而是说同样秋色 , 而人已分两地 。
惜别之情 , 溢于言外 。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 。
“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 , 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
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 , 明写秋而隐写愁 , 耐人寻味 。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
“日晚江南望江北” , 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 。
兰舟已逝 , 离情难舍 。
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 , 各自归入巢中 。
但是 , 诗人仍在江畔伫立 , 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
“寒鸦飞尽水悠悠” , 是望中之景 , 然而景中有情 , 情景交融 , 合为一体 。
友人远去 , 相见无期 , 鸟儿飞尽 , 无踪可寻 。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 。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 , 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
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深挚自然 , 情景高度和谐 , 妙语连珠 , 余韵无穷 , 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 。
[1]丹阳郭:地名 。
唐天宝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 , 曲阿为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 。
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
(二)《暮春浐水送别》送别赏析 历来送别诗多写离愁别恨 , 这首诗则匠心独运 , 撇开柔情 , 着重抒“古今情” 。
这就不落俗套 , 新颖别致 。
“ 绿暗红稀出凤城 ” 。
时值春暮 , 京城已是叶茂枝繁 , 故说“ 绿暗 ”;也已花飞卉谢 , 故说“红稀” 。
诗人选用“暗”、“稀”二字 , 意在以暗淡色彩 , 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 , 气氛沉郁 。
“凤城” , 指京城 。
友人辞“凤城”而去 , 诗人依依惜别 , 心情起伏不平 。
“暮云楼阁古今情” 。
当此骊歌唱晚 , 夕阳西沉之际 , 引领遥天 , “渭北春天树 , 江东日暮云” , 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 , “白日丽飞甍 , 参差皆可见” , 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 。
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 , 自然勾起“ 冠盖满京华 , 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总之 , 诗人此刻脑海中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 , 忧国忧民之情 , 以及壮志未酬之情 , 而这些扭结在一起的复杂情绪 , 又都从京都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 , 隐然有夕阳虽好 , 已近黄昏 , 唐室式微 , 摇摇欲坠之感 。
历代兴亡 , 沧桑百感 , 一时汇集 , 涌至笔端 , 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蕴其中 。
还是这个“ 古今情 ”逗出了三 、四句的抒情 。
“行人莫听宫前水 , 流尽年光是此声 。
”“行人”指眼前送别的远行之人 。
“宫前水”即浐水 。
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 , 北流汇诸水 , 又东流入灞水 , 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 , 再入渭水东去 , 故云 。
这川流不息的宫前水 , 潺潺、湲湲 , 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 , 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 。
“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 , 只好劝其莫听 , 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 。
古往今来 , 多少有才之人 , 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 , 而皓首穷经 , 虚掷韶华;古往今来 , 多少有为之人 , 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 , 而拜倒皇宫阶下 , 屈辱一生;古往今来 , 又有多少有志之人 , 驰骋沙场 , 立下不朽功勋 , 终因庸主不察 , 奸臣弄权 , 致使“冯唐易老 , 李广难封” , 而空死廊下 。
正是这条宫前水 , 不仅流尽了成千上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华 , 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
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 , 悠悠 , 不尽长江滚滚流” 。
辛词浑茫 , 韩诗杳渺 , 其长吁浩叹 , 则异曲同工 。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 , 而写得蕴藉含蓄 , 凝重深沉 , 在于作者舍弃了歧路沾巾的常调 , 把错综复杂的隐情 , 友情 , 人世沧桑之情 , 天下兴亡之情 , 统括为“古今情” , 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败景象衬出 , 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
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 , 首句蓄势 , 次句轻点 , 三、四句浓抹 。
诗意内深广 , 韵味悠长 , 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
2.(1)晚:归艘 钟声望:江、青山、远帆...
一道高考古诗鉴赏题 关于除夜作 高适除夜作 高 适旅馆寒灯独不眠 , 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 , 霜鬓明朝又一年 。
(1)除夕之夜 , 诗人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 , 这一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2)沈德潜评论第三句话“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 , 愈有意味 。
”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请作具体分析 。
(4分)(1)除夕之夜不写大红灯笼 , 而写寒灯 , 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1分) , 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孤寂(1分) 。
(2)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 , 其实是写诗人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
这样写 , 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 , 因而“愈有意味” 。
(或:写出虚实结合 , 沟通作者和对方的情感 , 扩大作品意境 。
或:运用“曲笔”的表现手法 , 从对方着笔 , 更显情真意切 。
)评分标准:能说出“亲人思念我”、“从对方着笔”或“虚实结合”等给2分 , 能说出这种写法的好处作用给2分
高考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 , 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
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 , 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 , 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 , 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 , 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 , 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 。
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 , 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 , 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诗 , 然后回答问题 。
(2008年高考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 , 波痕交涉亦难为 。
只余鸥鹭无拘管 , 北去南来自在飞 。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 , 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 , 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 , 来到原为北宋腹地 , 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 , 感慨万端 , 作诗以抒怀 。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 , 以此抒发感慨 。
解答此题 , 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 , 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 , 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 。
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 , 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 , 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 。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 , 然后回答问题 。
(2008年高考辽宁卷)〔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 , 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
江帆几片疾如箭 , 山泉千尺飞如电 。
晚云都变露 , 新月初学扇 , 塞鸿一字来如线 。
【注】①周德清(1277-1365) , 号挺斋 , 高安(今属江西)人 。
②淀:即蓝靛 , 蓝色染料 。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 , 合起来又构订鸡斥课俪酒筹旬船莫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 , 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 。
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 , 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 , 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 。
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 。
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 , 以多角度开拓意境 , 使景物互为映衬 , 从而构成一种情趣 , 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
【参考答案】(1)①比喻 , 如将长江比作白练 , 将江帆比作疾箭 , 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 , 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
②对偶 , 如一、二两句对偶 , 三、四两句对偶 , 五、六两句对偶等 。
③比拟 , 如说新月“学”扇 。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 , 远山重重 , 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 , 山泉飞流 , 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 , 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 , 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 , 是动态的 。
3.阅读下面这首词 , 然后回答问题 。
(2007年高考安徽卷)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 , 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
秋空一碧无今古 。
醉袒貂裘 , 略记寻呼处 。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
人间多少闲狐兔 。
月黑沙黄 , 此际偏思汝 。
【注】①堵:座 。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
③轩举:意气飞扬 。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
【解析】该词写鹰 , 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 , 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背景和环境 。
“寒山几堵”的“堵”字 , “削碎中原路”的“削”字 , 烘托了“鹰”凌厉激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 。
显然 , 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 。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 。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 , 来烘托鹰的形象 。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 然后回答问题 。
(2007年高考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 , 惟此宫中落便干 。
绿树碧檐相掩映 , 无人知道外边寒 。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 , 一曲霓裳四海兵 。
玉辇升天人已尽 , 故宫惟有树长生 。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 , 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 , 并作简要说明 。
【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 , 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 , 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 , 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 。
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 , 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 。
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 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 , 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 , 以此来揭示主...
高中古诗词鉴赏题 要有答案的20篇以上 2010年高考题(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 , 然后回答问题 。
(8分)咏素蝶诗 刘孝绰随蜂绕绿蕙 , 避雀隐青薇 。
映日忽争起 , 因风乍共归 。
出没花中见 , 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 , 嘉树欲相依 。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 ,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
文名颇盛 , 因恃才傲物 , 而为人所忌恨 , 仕途数起数伏 。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 , 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 , 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 , 趁着风一起归去 。
在花中出没 , 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 , 采用细节描写 , 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托物言志 , 写自己徒负才华 , 只能追随他人 , 仕途起起伏伏 , 不能为人赏识 , 施展才能 。
(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 然后回答问题 。
(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 , 路暗迷人百种花 。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 , 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 , 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 , 见两童子在下棋 , 于是置斧旁观 , 等一盘棋结柬 , 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
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 , 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 , “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 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 , 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 , 路、百种花 , 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 , 是以景写情 , 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
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 , 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
(10年北京卷)13.读下面这首诗 , 完成1,2题 。
(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 , 天地何漫漫 。
霜被群物秋 , 风飘大荒寒 。
荣华东流水 , 万事皆波澜 。
白日掩徂晖① , 浮云无定端 。
梧桐巢燕雀 , 枳棘②栖鸳鸾③ 。
且复归去来 , 剑歌《行路难》 。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 , 非梧桐不止 , 非练食不食 , 非醴泉不饮 。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 , 写诗人等高望远 , 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 , 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 , 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 , 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结合全诗 , 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 。
(4分)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 。
诗中借景寓情 , 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
“梧桐巢燕雀 , 枳棘栖鸳鸾” , 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
①、四海 , 指天下 。
②、漫漫 , 广阔无边 。
③、被 , 覆盖 。
大荒 , 广阔的原野 。
两句意为:秋霜覆盖 , 万物凋零;北风飘拂 , 原野荒寒 。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 , 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 , 变化多端 。
⑤、徂(cú)晖 , 夕阳的余辉 。
⑥、帜棘 , 有刺的灌木 。
鸳 , 通“鵷” 。
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 。
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 , 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 , 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
⑦、归去来 , 回去吧 。
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 , 弃官还乡 , 曾作《归去来辞》 。
《行路难》 , 乐府“杂曲歌辞”调名 。
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 , 弹剑高歌《行路难》 。
参考答案:(1)(3分) A(2)(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
(10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 回答问题 。
(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鸟 , 自言是凤凰 。
清朝饮醴泉 , 日夕栖山冈 。
高鸣彻九州 , 延颈望八荒 。
适逢商风①起 , 羽翼自摧藏 。
一去昆仑西 , 何时复回翔 。
但恨处非位 , 怆悢②使心伤 。
[注]①商风:秋风 。
②怆悢(liàng):悲伤 。
(1)诗中“清朝饮醴泉 , 日夕栖山冈 。
高鸣彻九州 , 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
(5分)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 , 自己说是“凤凰” 。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 , 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
高考古诗词鉴赏如何拿分? 我们语文老师说诗人都是疯子 , 我们做这种题目的都是傻子 。
诗歌不一定要读懂 , 有些诗人自己都未必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 。
有些本人认为是他自己无聊写的 , 我们还一个劲地去猜他的意思 , 多无聊啊!言归正传 , 我是很喜欢诗词的 。
虽然有些时候也读不太懂 。
先看题目 。
有些看题目就明白主题了 。
再看看诗人是不是了解的 。
比如苏轼 , 一般就是乐观豁达了 。
不知道的一般下面都会介绍下平生经历 。
这个一定要看 , 对解题有帮助 。
诗歌鉴赏主要是抓一些关键词 , 比如说 , 愁啊 , 送别啊 , 。
还有意象 , 意象很重要 。
比如梧桐细雨啊 , 夕阳啊 , 杜鹃啊 , 莲花啊 。
读了这么多年书 , 你应该知道一些啊!每个意象都有自己的含义 。
一些套路要知道 。
了解题目的实质 。
把外表迷惑的题目转换成熟悉的 。
表现手法啊 , 描写方法啊 , 主要是借景抒情 , 寓情于景 , 情景交融 。
有时候明显的对比什么的 。
至于对偶 , 还是不要写了 。
有时候比喻 , 比拟 , 有什么作用 。
把这些东西的作用记到 , 答题时再结合原诗 , 一定要结合原诗!!没什么 , 多练练 , 多看看答案 , 慢慢就规范了 。
Understand?我也今年高考 。
看来你也是 。
祝你成功!...
如何鉴赏古诗词诗歌鉴赏技巧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 , 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 , 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 , 还是表现手法角度 , 还是篇章结构 , 还是兼而有之 。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
再次 , 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传达怎样的旨趣 。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 , 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
这是不对的 。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 , 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 , 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
九月九日望乡台 , 他席他乡送客杯 。
人情已厌南中苦 , 鸿雁那①从北地来?[注]①那:奈何 , 为什么 。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 , 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 , 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 , 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 , 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 。
看有没有用修辞 。
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 , 看结构上有无特点 。
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 , 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
从语言上看 , 出现了口语“那” , 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 , 显得浅近亲切 。
从修辞上看 , 三四句采用对比 , 尾句还运用反问 。
从表达手法上看 , 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 。
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 , 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 , 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 , 有话说了 。
解答时先说什么 , 再说什么 , 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
如思路不是很清 , 最好采用分点法 , 依次说 。
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 , 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 , 如“他席他乡”“那从”等 , 显得浅近亲切 。
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 , 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 , 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 , 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 , 看似“无理之问” , 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 无花只有寒 。
笛中闻折柳 , 春色未曾看 。
晓战随金鼓 , 宵眠抱玉鞍 。
愿将腰下剑 , 直为斩楼兰 。
【注】折柳:即“折杨柳” , 古乐曲名 , 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
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 , 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 , 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
(4分) 答:额联用典 , 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
“笛中闻折柳” , 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 , 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 , 但眼前春色全无 , 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 将士积极参战 , 英勇杀敌 。
额联言简意赅 , 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 , 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
(要切合原诗 , 有观点、有分析 。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
有突出事物特征 , 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 更加生动感人 。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 , 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 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
设问――先提出问题 , 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
问题引入 , 带动全篇 , 中间设问 , 承上启下 , 结尾设问 , 深化主题 , 令人回味 。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
用来加强语气 , 表达强烈感情 。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 , 具体代替抽象 , 用特征代替人 。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从形式看 , 语言简练 , 整齐对称;从内容看 , 意义集中含蓄 。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 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 ,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 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 , 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
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 , 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 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 。
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 , 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 是古汉语中...
【CAD2010安装不了,提示已安装更高版本】
推荐阅读
- 寇准有啥诗词?
- 剪映怎么更换头像,剪映怎么制作图片?
- 古诗九十二首回乡偶书的下一首
- 剪映片尾怎么编辑,剪映怎么添加自己的片尾?
- 网易云音乐查询我的电台方法分享,网易云下载的电台音乐在哪?
- 形容“空白”的诗句有哪些?
- 剪映怎么设置封面,剪映导出视频封面变了?
- 网易云音乐联系在线客服分享,百度云人工服务24小时?
- 桃胶雪燕皂角米怎么做 桃胶雪燕皂角米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