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九十二首回乡偶书的下一首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 。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 。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 。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试题[长歌行] 汉 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望] 王绩 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唐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 崔颢 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 李白 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词] 刘禹锡 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浣溪沙] 苏轼 宋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古诗九十二首回乡偶书的下一首】
六年级下语文古诗词背诵单元试卷答案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烟波横,水好像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聚 。
山好像是眉峰攒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 眉眼盈盈处 。
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 。
才始送春归,方才送春天归去了,又送君归去 。
又送君(鲍浩然)回去了 。
若到江南赶上春,要是到江南(江苏浙江)赶上春天 千万和春住 。
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
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答案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参考答案(C组) 第一部分基础题(40分,每题1分) 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 (一)1.D 2.A 3.B 4.D (二)5.A 6.D 7.A 8.C 9.B 10.C (三)11.B 12.C 13.B 14.B 15.C 16.A 17.B 18.D 19.C 20.C 二、填空题(20分,每题1分) (一)21.曹操;《短歌行》 22.王勃;《滕王阁序》 23.李白;《送友人》 24.白居易;《琵琶行》 25.元稹; 《离思》 26.王实甫;《西厢记》 (二)27.举类迩而见义远 28.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9.明月何时照我还 30.千古风流人物三国 周郎赤壁 3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2.《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33.司马相如、司马迁 34.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5.《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6.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37.庚、辛;未、申、西 38.孟、仲、季 39.朔、望、晦 40.生员;举人;贡士;进士 第二部分(60分) 一、(8分,每题4分) 41. “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 。
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 。
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 。
42.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突出旅途的寂寞 。
人,也越走越远了 。
二、(2分,每题0.5分) 43.(1)使人退避;(2)部下;(3)表反诘语气,相当于:岂,难道;(4)儿女亲家 44.(1 )我要不是你们帮助不可能到这种地步;(2)请求放弃掌管的兵权 45.略 三、(6分,每题2分) 46.(1)同“义”,道理、意思;(2)辛劳 (3)责备 (4)“以”作连词,相当于“而” 47.(1)古时有讨除煌虫而未尽灭的情况,只是人们不肯听命、效劳而已 。
(2)说是修德可以免除煌虫灾害,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而导致这样的吧? (3)事情本来就有违背经典而合乎事理,违反事理而适应权变的情况 。
48.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惶不克而害愈甚 。
(2分) 49.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战胜煌灾 。
(2分) 四、50.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写一段赏析文章,不少于200字 。
( 15分) 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
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
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腊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
刘诗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 。
雍诗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精细图景,新巧而又清丽,表现洞庭君山的秀美,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
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
五、51.阅读下文,写一篇赏析文字,不少于300字 。
(15分) 《钻姆潭记》是《永州八记》第二篇 。
钻姆潭,形状象熨斗的潭 。
开端“钻姆潭,在西山西”,只用七字既点了题,又交代了潭的位置,而且与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连接了起来 。
作者写潭,先写潭的形成过程,重点在水与石的两次搏击 。
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使水获得了生命力,显得有声有色 。
水之来,不是流而是奔,写水之搏击,不用蚀而用啮,生动地表现了水对准山石,毫不放松的冲击 。
写水之去,不用流淌,而用徐行,仿佛可见那安详舒缓的漾漾漫流 。
潭水源于冉水,“奔注”而下,可见急湍似箭,直泻千里的气势 。
突然碰到了山石,于是两下抵住,石因有靠山,水只能“屈折东流” 。
旋即因“颠委势峻”的有利地形,水重新积蓄了力量,开始“荡击”,咬瞄着山石的边缘 。
柔能克刚,结果形成了一个“旁广而中深”的潭 。
它广阔近十亩有余,表面平静,纵深清澈,周围有碧树环绕,高处有泉水流泻 。
其宁静幽雅与前之激烈的搏斗恰成强烈的对比 。
潭上美景,作者留恋不己,亟游不止,引起了要卖田的潭上居者的注意,因而上门来求售 。
作者“乐而如其言” 。
买下之后,动手改建,潭上景色尽收眼底,于是乐不思故土 。
作者失意远贬,本来是“不乐居夷”、“不忘故土”的,现在却因为得到了这个潭,竟至乐于居夷,忘怀故土,充分表明了作者对钻姆潭的深厚感情和潭上景色的高度赞美 。
然而,作者只不过是苦中作乐罢了 。
表面上旷达闲适,内心却是沉痛悲哀,潭上美妙的景色处处透出凄清 的意味 。
附加题(10分) 52.(略)
古诗词达标竞赛试卷答案 春,是开启梦的精灵 轻轻的,悄悄的 伴随着第一场雨的飞舞 翩然而至 带来绿的新意 生命的气息 夏,是感受希望的天使 旖旎而神奇 和着白花的绽放 蝴蝶的缠绵 轻快的欢唱着 好似人间的天堂 秋,是转换自然气息的魔法师 绚烂多变的个性 是秋最美的符号 每一片飘零的落叶 都是大自然的奇迹 生命的赞歌 冬,是妖娆妩媚的雪女 纯净中透着清新 纷纷的雪花 是雪女轻舞的彩绫 是浪漫的飞絮
求文言文 古诗词 试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渔人甚异之 。
复前行,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便舍船,从口入 。
初极狭,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具答之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停数日,辞去 。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未果,寻病终 。
后遂无问津者 。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
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
我的探究: (八)1.①对……感到诧异;②田间小路;③值得;④从前的,旧的;⑤不久;⑥渡口 。
2. ①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
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
3.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4.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
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
5. ①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 。
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
②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
二、《桃花源记》 陶渊明 1、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
2、 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
3、 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 。
(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
4、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
5、 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
6、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
7、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
8、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
9、 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
10、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
11、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
12、 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
13、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
答:(1)环境奇美 。
(2)与世隔绝多年 。
(3)待渔人如此热情...
历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题 http://www.lnyuwen.com.cn/mjmx033.html04-08五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汇总http://www.lnyuwen.com.cn/mjmx006.htm1991--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名句默写汇总答案 200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汇总 1、甘肃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任选两小题)(4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诸葛亮《诫子书》)(2)悟以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多情自古伤离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柳永《雨霖铃》 2、上海卷: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
(任选4句)(4分)(1)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 。
(白居易《琵琶行》)(2)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杜牧《阿房宫赋》)(3)_______________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 。
(龚自珍《己亥杂诗》)(4)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____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
5)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 。
(《论语》) 3、北京卷: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
(4分)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 。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
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
4、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任选两小题,4分) 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厥有《国语》 。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⑵山围故国周遭在,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夜深还过女墙来 。
(刘禹锡《石头城》) ⑶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
(杜牧《泊秦淮》)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天津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任选两小题)(4分)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是知也 。
”(《论语?为政》)(2)云销雨霁,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3)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 。
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 。
(李商隐《锦瑟》) 6、辽宁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任选两小题)(4分)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 。
(《孟子?梁惠王上》)(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 。
__________________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实甫《西厢记》) 7、江苏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任选两小题)(4分) (1)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小雅?小曼》)(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杜牧《阿房宫赋》)(3)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任选两小题)(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 。
(《礼记?学记》)(2)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安石《泊船瓜洲》)(3)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________ 。
故垒西边,人道是,________________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广西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任选两小题 4分)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勃《滕王阁序》)②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朱熹《观书有感》)③春花秋月何时了? ___________________ 。
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李煜《虞美人》) 10、福建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李白《将进酒》)⑵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杜牧《阿房宫赋》)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朱子治家格言》) 11、湖南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任选两小题)(4分) (1)周任有言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杜甫《旅夜书怀》)(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