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读诗文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
1、知作者是必须的 。这步赞成 。
2、读诗文也是必须的 。不只要读,而且要背诵 。越熟越好 。
3、至于“明诗意、悟诗情”,感觉可能存在问题 。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 。有时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讽咏、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 。这要求不仅要对诗歌把握得当,而且要对当时的时世格局了如指掌 。否则,谈何明意,更说什么悟情了 。当然,有些诗,虽然不能说清楚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读着读着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或许,能明了,就是我们自己对诗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诗在自己身上或生活中的还原和体现罢了!!
4、所以,三四两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钻 。为了应试,只要逐字逐句能让学生说出每句诗大体在说什么就够了 。
5、背诵再背诵 。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其实这是很多大人的经验,小时候读诗,不管读多少都只算是背下来 。等长大了,突然哪天脑子里突然浮出这首诗的时候,就能真懂这首诗了 。
专家观点: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语多、意义浓缩性大,要把理解古诗词意思、体会古诗词含义、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为复习重点;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的时代较久远,加之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缺乏知识,因而对古诗词理解与情的体会、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初浅的认为,可以利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读诗(词)句,晓诗(词)意”的模式流程进行古诗词教学,坚持训练学生“查、解、释、换、猜、调、补”的古诗词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品味和实效 。
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朗”成为习惯
还清楚地记得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是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入手开始进行古诗词教学的 。虽然当时觉得记忆非常困难,但现在回想起来,深深印在脑子里的伟大诗人、词者却恰恰是当时花费大功夫来记忆的 。而现在,时过境迁这种做法基本上受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媒创设情景、图画音乐导入等方式 。当然这些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内涵,寓教于乐,但的确又是忽略了对诗人、词人的了解程度 。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以下好处: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作铺垫(比如《七步诗》) 。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释,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大意(比如:《示儿》) 。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开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终身习惯之一 。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
调、补”成为习惯 。
试着新课改下古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值得推广 。然而就乡村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讲求实效的还是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
1、释——查注释、解注释、看注释 。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 。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身边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尝试自己直译诗句,通晓诗句的意思 。
2、换——古今词对换 。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的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 。如在教学十一册《泊船瓜洲》这首词 。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时,让学生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隔开” 。于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隔开”,也可解释为“间隔”,两个意思都能表现出京口和瓜洲的距离 。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比如在《绝句》一诗中,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应调换为“门泊万里东吴船”,翻译为“门前停泊着行了万里的东吴来的船只 。”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 。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如果设有补白的话,学生可能对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名,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不会明白其含义及作者心里的想法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里距离近,特别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 。作者通过心里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教学要像教学其他诸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一样,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积累古诗词,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我积淀古诗词的能力 。
小学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当强调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入选教材的古诗词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这不仅对于陶冶性情,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词汇很有好处 。
同时,还能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美的欣赏,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古诗词教学不可忽视的几个重点1.培养爱国思想 。
许多古典诗词的作者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
以国家的前途命运为己任的庄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积极影响 。
比如可以具体结合陆游《金错刀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岳飞《满江红》等作品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忘怀一己得失,关心国家社会,以古今爱国诗人为榜样牢固树立爱国思想,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情怀 。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古典诗词作品中有很多极具人格魅力的伟大作家 。
伟大的诗人屈原面对污浊不堪的社会现实,理想和抱负无法施展,但他决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妥协从俗,宁死也不肯丝毫改变自己的人格,后虽被贬流放,仍坚持“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表现出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
对理想信念执着不懈的追求正是屈原光辉峻洁人格魅力的体现 。
陶渊明也与屈原一样在污浊腐败的社会环境之中保持了自己独立高洁的品格 。
他的《咏贫士》借古代贤士安贫乐道、持操守节之事,激励自己坚守故辙,不改初衷 。
应该引导学生效法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节操的精神 。
还可以通过分析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打叶声)和《前赤壁赋》等作品,并结合苏轼面对坎坷艰难的处境仍然能保持泰然自若、超脱达观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学习苏轼虽然身处逆境,却能忘却一时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告诫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坚强乐观的性格,保持平和恬淡的心境 。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展开开放式的思考讨论,留出学生参与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即所谓“填鸭式”教育,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收效甚微 。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地学习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
具体做法有很多,以下几种供参考:
古诗文的教学应重点放在哪些方面“我的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读诗文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1、知作者是必须的.这步我赞成.2、读诗文也是必须的.不只要读,而且要背诵.越熟越好.3、至于“明诗意、悟诗情”,我感觉可能存在问题.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有时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讽咏、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对诗歌把握得当,而且要对当时的时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则,谈何明意,更说什么悟情了.当然,有些诗,虽然我们不能说清楚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读着读着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或许,我们能明的,就是我们自己对诗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诗在我们身上或生活中的还原和体现罢了!4、所以,三四两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钻.为了应试,只要逐字逐句能让学生说出每句诗大体在说什么就够了.5、我的观点就是背诵再背诵.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其实这是很多大人的经验,小时候读诗,不管读多少都只算是背下来.等长大了,突然哪天脑子里突然浮出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就可能真懂这首诗了....
古诗词教学不可忽视的几个重点1.培养爱国思想 。
许多古典诗词的作者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
以国家的前途命运为己任的庄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积极影响 。
比如可以具体结合陆游《金错刀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岳飞《满江红》等作品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忘怀一己得失,关心国家社会,以古今爱国诗人为榜样牢固树立爱国思想,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情怀 。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古典诗词作品中有很多极具人格魅力的伟大作家 。
伟大的诗人屈原面对污浊不堪的社会现实,理想和抱负无法施展,但他决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妥协从俗,宁死也不肯丝毫改变自己的人格,后虽被贬流放,仍坚持“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表现出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
对理想信念执着不懈的追求正是屈原光辉峻洁人格魅力的体现 。
陶渊明也与屈原一样在污浊腐败的社会环境之中保持了自己独立高洁的品格 。
他的《咏贫士》借古代贤士安贫乐道、持操守节之事,激励自己坚守故辙,不改初衷 。
应该引导学生效法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节操的精神 。
还可以通过分析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打叶声)和《前赤壁赋》等作品,并结合苏轼面对坎坷艰难的处境仍然能保持泰然自若、超脱达观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学习苏轼虽然身处逆境,却能忘却一时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告诫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坚强乐观的性格,保持平和恬淡的心境 。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展开开放式的思考讨论,留出学生参与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即所谓“填鸭式”教育,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收效甚微 。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地学习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
具体做法有很多,以下几种供参考:...
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古诗词时中国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中华名族优良文化的传承,在快餐文化的侵蚀下,更应注重古诗词的教学,使学生对古典和传统有所理解,为其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以此进行相关探讨 。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 古诗词饱含诗人的情绪,用诗词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注重古诗词的内容和字面意思的理解,对古诗词中隐含的美丽意境和浓厚情感通常要通过诵读来感受,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难以挖掘出古诗词作品中丰富的美育资源 。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
很多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采用灌输法,拆分每个字词的意思,只注重引导诗词大意,停留在简单的情感层面,很多学生甚至连正确的断字断句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让学生自己欣赏古诗,品悟古诗词里的深层含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无法真正的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 。
2.重视知识点学习,忽略情景体会 古诗词的学习与现代文不同,不是单纯讲解诗人的历史背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词的主题思想,分析词句,理解主要知识点和诗词大意 。
有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现代文教学方法,将古诗词诗情画意的感觉忽略,生搬硬套解析诗词,讲评内容,没有创设教学情境 。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字词的解释与理解,忽略了意会过程,使学生无法体会到诗词所描述的诗情画意,但这一环节却是诗词的内涵与魅力所在 。
3.过度剖析而影响整体感悟 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过程中,多会将诗词分割为几个部分,逐句的进行理解,逐句的引导想象,这类方式表面上使得学生对诗词的了解更快,能获得较好的情境体验,但是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意象层面,整首古诗词学习完后的其理解仅限于诗词所描述的事情和景物,意境还有所欠缺,体验感悟有所不足 。
古诗词融合了灵性和内涵,协调了情感之美,单个句子绝不能完整体现,这类拒绝喂食的方式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应多让学生放手读,鼓励其发展创造性思维,构建起自身的诗意课堂 。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教师的古诗词基本功不足 对教师队伍的古诗词素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多数教师的水平不高,对于古诗词的了解多停留在教学范围内或是学生时代接触到的古诗词,甚至有的教师掌握的古诗词篇目仅略多于学生 。
2.学校对古诗词教学不够重视 教师对于古诗词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是教学过程中不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
随着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多数教师的心态收其影响而变得轻浮,无法静心来写作和思考,古诗词的备课多为照本宣科,教学中也不能进行方式和思维的创新,缺乏另行和诗意,这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毫无促进作用 。
3.教师未能全面把握古诗词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标准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建议和要求来看,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人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语言教育几个方面 。
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无法提升其学习兴趣,无法做到人文精神的渗透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和语文素养 。
4.对古诗词评价缺少人文性,方式过于单一 古诗词学习完后的检测以及相关考试中,侧重的多是诗人的情感、名词名句的背诵等几个方面,考察的重点多停留在记忆里和古诗词的知识层面,使得检验方式过于单一,多数学校只是在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涉及,在制定题目方面受到多方面限制 。
这就是因过于注重古诗词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 。
背诵个别名句无法体会到整体意境的优美,诗人情感的理解无法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更不能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学习素材的应用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更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剥夺,学生从考试的重点出发,通过反复背诵来记住作者和古诗词内容,课堂上不去细细赏析和品位,只是划重点、做标记,确保考试不丢分,如此本末倒置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
三、改善古诗词教学的相关措施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古诗词结构独特、意境美、修辞精妙、涵义深刻,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来体会,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诗词修养 。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以应对不断更新的语文教育需求和全球化发展的社会文化 。
反思的重点要集中在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之间是否匹配,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另一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教学态度、内容以及过程进行剖析,敢于创新,勤于独立思考,保持教学水平和观念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
2.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是从有效指导诵读、情境教学、把握整体感悟这三个方面入手 。
高效地指导诵读要重视范读作用、强调引导诵读和背诵 。
...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 。
”由此可见,鉴赏诗词不仅增加修养和德行,而且有触类旁通的借鉴功能 。
作为“诗的国度”,关于古诗词的学习与传承历来为华夏民族所重视、青睐和推崇 。
在学校教育中,无论何种时代何种版本,古诗词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总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
那么,如何开展古诗词板块的有效教学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
一、意象教学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意蕴含蓄、意境深远,其中包含多类物象和作者的丰富情感,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魅力,能给人传递可观可感、可触可叹的意象 。
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是指诗词中的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个性化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性形象 。
它是创作者“情”和“志”的充分结合,也是作品精华灵魂之所在 。
抓住“意象”开展教学,犹如抓住“牛鼻子”,能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
以欧阳修的《踏莎行》为例:侯馆和溪桥点明了征途,对事件地点做出了描述;还用梅残和柳细说明了时令;同时创设“行人”想象妻子在凭栏远望和盈盈流泪,是写“行人”抛家别妻的愁苦之象 。
作品中的具体时令与地点是实象所在,行人离愁之情寓于其中则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
尤其末尾一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是情景一体和主客观世界的充分显现,既是“景”的升华,更是“情”的升华 。
就是说,从“实景讲解”到“情志分析”到“妙语升华”,不仅有利于对古诗词层层递进式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古诗词的文学素养 。
二、新意教学在古诗词作品中,意象有些明显,有些则比较模糊 。
对于意象模糊的诗词作品,可采用“古文新意”教学法 。
什么是“古文新意”教学法?就是激励并引导学生对意象模糊的古诗词,在尊重作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解读与品析,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探究能力 。
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由于诗的内涵意象比较模糊,所以,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强势取代学生的认知观点,而应当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他们凭借自身的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去阅读并“观赏”其中所展现的多彩画面,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诗词理解 。
无论观点是否正确合理,只要能顺理成章和自圆其说,就值得赞赏与肯定 。
三、比较异同比较异同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 。
就是把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或者不同作者在背景、风格、手法上相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做比较,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 。
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两首词所表达的愁思开展比较阅读:《一剪梅》描绘的是作者早期生活中的相思之情――新婚未久的丈夫离家外出,词人因独居寂寞急切思念而流露出来的离别心情;《声声慢》则是表达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怀愁思――丈夫已逝、国破家亡,旧爱难寻、颠沛流离 。
再如,同样以项羽为对象,同样以乌江亭为题:王安石从民心向背入手,认为项羽因失去民心而失败;杜牧从用兵角度,批评项羽未能正确地面对失败而乌江自刎;李清照则是从做人气节出发,认为无论生死都要轰轰烈烈,赞扬项羽“生是人杰、死亦鬼雄” 。
通过比较,能够有效地开启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思维 。
四、古今联系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和宝贵精神财富,它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陶冶心灵、凝炼人心和熔铸精神的正强化作用 。
“粗布大褂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类的名言俗语,都在强调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诗词文对于丰厚学识、人格修养等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影响 。
尤其在民族文化不断遭受冲击的今天,重视和开展古诗词教学与改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血肉丰满、情义十足、志气蓬勃的现代公民 。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种方法 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由于古诗时代久远,意义深刻,难以理解,不便于小学生学习,笔者就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学生掌握“读、知、明、悟”四个基本环节,谈一点个人浅显的认识 。
一、读古诗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
读古诗时,教学生学会找“韵脚”,使学生知道古诗中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韵脚 。
如:在《静夜思》这首诗中,“光、霜、乡”的韵母都是“ang”,这首诗的韵脚就是“ang” 。
学生找到了韵脚,朗读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很容易记住古诗并背诵下来 。
二、知诗人 学习古诗,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 。
“唐诗、宋词、汉文章 。
”小学生所学的古诗主要以唐诗为主 。
在小学生古诗词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诗 。
在记诗人的朝代时,我们只需要特别记住不是唐代的诗人即可 。
如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叶绍翁、杨万里、陆游等几位 。
三国曹植、元代王冕、明代于谦、清代郑燮和龚自珍就行了 。
词人需特别记住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 。
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住诗人的朝代,其他默认为唐代诗人、宋代词人 。
三、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理解诗意 。
理解诗意的方法多,以下简介几种: 1.抓关键字理解诗意 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只要抓住“鸣、上、含、泊”四个关键字来思考:①黄鹂鸟在什么地方鸣叫?②白鹭鸟飞上什么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从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犹如嵌在窗子上 。
诗人从窗外望去看到怎样的景色 。
④什么地方停泊着什么?回答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诗句 。
诗歌教学中如何巧用想象想象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创新的基础,同时又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
我们知道,古典诗歌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只不过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 。
③在诗词教学中怎样充分发挥想象作用呢?1 创设适当情景,诱发合理想象前人告诉我们,教有常法,教无定法 。
我们认为,无论任何一首诗词,在一定的教学阶段,教师都必须根据诗词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精心创设一定的情景或意境,从而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想象,引发他们想象的兴趣,达到想象的最佳效果,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
我们知道,不仅是古典诗词,就是现代诗歌,其特点都是言简而意赅,形近而意远,在短小的篇幅里要表达丰富的内容,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自然不可能按照一般的时空顺序来进行字词逐一的排列组合,也不可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全部一股脑儿地直白地呈现出来,因为那将不成其为诗 。
而只能是选取具有典型的意象,根据诗人语言习惯和一定的语法规则,有机地进行语言整合,形成具有作者独特个性的诗篇 。
如果教师不懂得这一规律,而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憨读、死记、硬背,最终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
2 善于激活文字,重视形象创造激活文字,重视形象创造在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诗词教学便无从谈起 。
如果不善于激活文字,重视文学形象的创造,那么,古典诗歌出现在学生眼前的,只不过是一行行了无生机的文字符号 。
在诗词教学中,只有善于展开想像,对诗词进行合理的再创造,出现在头脑中的才不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是一幅幅色彩各异,独具特色的生动画面 。
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诗词意境之中,充分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 。
例如王维的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空山、新雨、秋、明月、松林、清泉、浣纱女、莲花这些诗歌中的意象,如果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创设诗歌情景,那么,在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呈现出这样的画面: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再加上初秋的傍晚,清新的空气,美妙的景色,是那么宜人;雨后无尘的碧空,如洗的松针,洒满松林的皎洁月光,清澈见底的涧水,流水冲击石头,发出淙淙的响声;竹林深处,不时传来一阵嬉闹的笑语声,那是洗衣的妇女们正要结伴归去;莲叶摇动,渔船即将返航顺水而下――通过想象,才会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而读者也因此在想象中获得了美的体验,不仅感受到山村的清幽明洁,而且还能感悟到作者超脱世俗、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独特心境 。
3 留意填补空白,注重扩展想象 稍有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意义和空白的不确定性,这几乎成了定律 。
诗词尤为突出 。
诗词中的空白,自然是指各意象之间的“断裂地带” 。
而这一“断裂地带”却又和书法作品的飞白近似,形断而意连 。
如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中,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几个意象之间,就有明显的断裂地带, 也就意味着,各意象之间有着应需想象才能达到构成一幅画面的的填充空间 。
这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 。
”诗词犹如绘画,其妙处就在于在该留下空白的地方,恰到好处地留下空白,以收言近而意远之效 。
教学中,这样的空白,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看出,并且还要善于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已有语文知识进行填充 。
可以说,懂得这一点,就懂得了诗词教学的大半 。
4 加强比较阅读,训练延伸想象在诗词教学阅读中,对于那些诗词意蕴相近或相反,句式相同或相似的诗篇,教师也可训练学生将其进行联想,并把这种联想看作一种特殊的想象方式,以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
如由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联想到崔颢《黄鹤楼》里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不过联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重效果,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联想到诗歌所表现的内在本质 。
5 加强写作训练,培养想象能力想象的培养最终应该或者说要有意识地落实到写作上来 。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文学作品的阅读目的最终在于锻炼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使其应用于文学的写作活动中 。
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学过的诗文,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对诗词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扩展,或者改写,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想象的主题和线索,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想象能力 。
阅读类课堂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本着教学的经验,略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尊重个性化理解,创导自主诵读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拿诗意来说,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村居》时,上课伊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词人,学生根据注释大概了解诗意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诵读.先是划节奏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比赛谁能美美地背诵,最后根据画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么感受?词人想表达什么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能体验理解,并能背诵和说说词的意境,思维活跃,表达优美,虽说法不尽相同,但词的意境美已淋漓尽致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学生,情感得以共鸣.学生在自主的诵读中,得到了个性化理解.二、反复吟诵想象,读中悟情.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诵读对于古诗学习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古诗有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教师应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张继的《牧童》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一是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四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洁的明月,广阔的原野、悠扬的笛声,无悠无滤的牧童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教师描绘意境:一个美丽的黄昏,一位牧童吹着木笛放牧归来,他来不及脱下蓑衣就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三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放牧归来的牧童,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四是播放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吟诵加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画面.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因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三、整合教学内容,强化语言积累古诗词积累,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课内外结合,要前后联系,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例如,我们高学段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巧妙地根据主题引导学生回忆读前面学的诗词,适当推荐同主题的诗词引导学生诵读.我在执教吕岩的《牧童》时,引导学生回忆描绘童趣的诗词,如《所见》、《村居》、《小儿垂钓》等,又出示介绍白居易的《池上》对比略读,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让学生投醉快乐童年,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另外在复习时,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这样的整合教学,既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又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收到很好的效果.四、拓展实践,深化古诗词的学习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文化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它精练的语言,深远的哲理,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学子去学习和运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小学古诗词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阶段学生应背诵的...

    推荐阅读